壹個有兩條河和美麗風景的小鎮。
春天,可以賞花,笑顏如花;炎炎夏日,可以避暑納涼,綠意淋漓;秋天可以看楓葉,豐富多彩如妝;在寒冷的冬天,可以評論雪景,精致如水。再加上民風淳樸,農耕文化繁盛,讓我心熱,眼饞,激起我去的情懷,蕩漾。
初夏,壹場暴風雨洗禮後的第二天,我們從鋼筋水泥的大都市壹路來到城口縣何裕鄉。細長彎曲的魚跨過和平河,潺潺清亮如琴弦聲。江上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把路上的灰塵和心中浮躁的阻滯都沖走了,讓人神清氣爽。
方圓,壹個江魚之鄉,只有130平方公裏,只有5000人口,卻被兩條生命之河——杜愚河和平河滋養而美麗。兩條河流像兩條玉帶環繞著何裕鄉,壹座弧形大橋橫跨在河上,遠看像壹個魚嘴,將何裕鄉像壹條“活魚”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其潛在寓意不言而喻。
沿著杜愚河峽谷逆流而上,我看到旁邊有壹個亭子,上面寫著“小橋流水人家”。竹木繁茂,秀麗挺拔,石徑蜿蜒悠遠,仿佛進入壹個蜿蜒幽僻的江南小鎮,充滿詩情畫意。河邊,壹個中年婦女正在河裏洗衣服,兩個小男孩在旁邊天真的玩耍。壹個小男孩撿起河邊的石頭,不時發出驚喜的叫聲,另壹個小男孩坐在石頭上,吹著竹葉制成的笛子。壹幅民俗風情圖映入眼簾。
悠閑地走在流動的平溪河畔,河水如練般順滑,清澈見底,濃濃的綠色引人註目。“江青山如玉簪”的意境油然而生。沿河而行,石墨盤的神秘,河魚鬥匪的故事,黃龍洞裏隱藏的美麗,神奇的白馬灣,二門的民間傳說...多麽輝煌自豪,多麽酣暢淋漓。叮叮當當的平溪河,仿佛在傾吐著過去日日夜夜的人世滄桑和人民的苦難,也在深情地歌唱著今天的繁榮昌盛。
放眼望去,不遠處的奇峰景橋,古松秋子,片片峰巒被厚重的山勢所遮掩,天空開闊,炮梁、蛤蟆石、石門子、鷹嘴巖、牛毛頭、獅子山、虹影等景點盡收眼前。其山險峻高聳,有壹種”。大巴山崎嶇雄偉,壹座挨著壹座,在郁郁蔥蔥的森林中綿延起伏。可謂是千峰萬谷隱雲,雄偉秀麗,宛如龍虎躍起,給人壹種挺拔、淳樸、向上的力量之美,令人肅然起敬。而遼闊高遠的藍天更是令人神往,淡淡的白雲溫柔恬靜,明媚的陽光格外溫暖,緩慢的山風也變得溫柔芬芳。此時,面對雄偉的大巴山,仰望無邊無際的藍天,我立刻想起了2002年去法國巴黎旅遊時遇到的那些法國男生。他們深藍色的眼睛明亮清澈,像藍色的大海,純凈得沒有任何雜質,就像我眼前的河流和魚鎮上空的藍天。
青山綠水還在,藍天白雲常在。為什麽不讓人思考飛翔,內心向往呢?
在陽光明媚的微風和垂柳之間,傳來了野雞的鳴叫。“桑榆相望,城中烏鴉多”。山溝裏總是透露出來的農耕文化的清新淳樸的泥土氣息,讓我更加著迷。
在去農業博物館的路上,在沿途的田野裏,玉米、土豆、紅薯、蘿蔔、燕麥、苦蕎、油菜、南瓜、茶葉...就像優雅的詩句,他們輕快地走過菜園。再加上時斷時續的蟬語,浮鳥的鳴叫,山澗溪流的叮叮當當的水聲,這些自然婉約的場景,清亮的聲音,都轉化了我無限的空虛,讓我的心情綠了起來。
“農耕農耕顯田園古韻,山水好作平西田園圖概觀。”在博物館門口,壹副對聯令人印象深刻,講述了何裕美麗的自然景觀和農耕文化的全部內涵。在博物館裏,另壹副對聯更是意味深長:壹部農耕史,千古民風,橫評——天下農民。
真是個農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華夏子孫種五谷,牧六畜,農織結合,融合儒家文化和各種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戲劇、民歌、農諺、繪畫、習俗和各種祭祀活動,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中國最早的農耕文化記載在壽光骨銘《黃帝耕圖》中,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在畫面的下方,壹個中年男子,戴著壹頂大帽子,穿著半袍,雙腳叉開,舉起右手撒播種子,有些種子正落在地上...
在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對農耕文化有更詳細的記載。他的詩《七月》描繪了壹幅波瀾壯闊的農耕畫卷:“七月火滿,九月賜衣。第壹天我胖,第二天我兇。沒有衣服,沒有棕色,為什麽會死?第三天,第四天踮起腳尖。和媳婦在壹起,我很高興在南方。”
至於歷代文人騷客對農耕文化的描寫,則是筆墨大方。比如東晉詩人陶淵明說:“南山種豆,草滿豆,苗稀。早晨,浪費和汙穢的原因是帶著月亮把蓮花帶回家。”南宋詩人翁卷寫道:“山川白茫茫,秭歸聲如煙雨。四月鄉下閑人少,只插田養蠶。”都無壹例外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熱愛和贊美,也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農耕生活的贊美。
在何裕鄉的民歌中,我們也讀到了當地農民幽默的農耕生活。《岐山歌》:“正月是年,蕭郎去岐山;妳不喜歡在祁山玩,妳不比割紅山……”《草地·鑼鼓》這首歌,充滿了勞逸結合的喜悅心情:“呃——壹大早來,壹大早起來,搭起唱臺,四重奏歌手請上來……”至於《雙訪姐妹》和《山歌》,也巧妙地把山裏的人放在了追求美好愛情的地方。
農耕文化是壹把雙刃劍,既可以創造人類幾千年的文明,也可以毀滅它所創造的現代文明。幸運的是,何裕鄉意識到了這壹點,早早關閉了自己創造財富的煤礦,使原生態農場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他們世世代代在大巴山繁衍生息,沐浴著日月精華,喝著山泉的雨水,住著茅屋竹棚,唱著自己的歌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孕育了這裏獨特的農耕文化,造就了河魚小鎮天生的田園氣息。博物館裏保存下來的老物件,如紡車、風箱、石磨、鋸子、糧蓋、籃子、水桶、墨鬥、鐵耙、犁、木窩等。,為我們開啟了最古老、最鮮活的農耕文化記憶。想想農民在戀愛時唱情歌,送禮物;結婚時流淚,收彩禮,陪妳;生孩子,玩三朝,喝滿月酒;修房子,種莊稼,請人幫忙,打草,敲鑼打鼓,請人唱歌;冬天的雨雪天,圍著火坑,烤火,吃土豆果,沖糠...美好的山居生活,雖然苦,卻依然充滿溫暖和愛,就像壹種“世外桃源”的生活。這些老物件也讓我們拾起了童年的記憶和不再遙遠的鄉愁...
入夜,連日艷陽高照,突然狂風驟雨,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傾盆而下。搖曳的山嵐,瞬間用無邊的黑幕包裹了這個小山村。在黃昏的雨聲中,我睡著了。在夢裏,我看到自己展翅高飛,離開繁華的大都市,詩意地生活在這個寧靜美麗的森林家園...
走進神秘的仡佬族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全國僅有的兩個仡佬族自治縣在遵義。遵義仡佬族人口占全國仡佬族總人口的70%以上。其悠久的民族民間文化博大精深,獨具特色,尤其是“儺戲、三瑤臺、高泰舞獅”等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真正的仡佬族人民的寶貴國寶。
“仡佬族之鄉,儺戲王國”名不虛傳。在道真國家博物館的實物展室裏,那些精美的民族服飾,形態各異的儺面具,靈動奇特的儺戲場景,繁復的儺壇儀式,早已讓我們著迷,希望能看到真正的儺戲。
後來參觀是龍興鎮園林集團安排的。主持人的安排很有意思。我們先去拜訪壹下最初的仡佬族居民。都是兩層的木屋,屋頂是小青瓦,墻上是簡單的木板。壹個大戶人家的主人告訴我們,他住的房子建於清朝,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是這裏最古老的房子。這家門前停著壹輛摩托車,前面散落著兩三個竹制背包。屋後,竹木茂盛,長豆筋也在生長。壹架子獼猴桃密密麻麻掛滿了水果,橢圓形,雞蛋那麽大,伸手就能摘到。
拐過彎,走過桂花飄香的小路,繞過滿眼綠色的荷塘,我們進入了園林集團新區,壹棟棟紅瓦白墻的小樓,清爽活潑,讓人立刻感覺到這裏充滿了濃郁的現代氣息。曾經古老的民族村寨煥然壹新,雪白的墻壁上貼滿了各種現代海報,如家庭美德、和諧共處、村幹部承諾等。,均以生動、動態的人物圖片展示,生動、有趣、有教育意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壹張“公道正派”的海報:墻上有壹個漆成綠色的松竹梅壇,上面鐫刻著壹行紅字:松竹梅,寒歲三友;公正和誠實是官德的三寶。更有意思的是,旁邊還有壹幅畫是黑色的,遠看像是朝官,近看卻是壹個“廉”字,極其誇張,讓人忍俊不禁。
“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在平壩,壹座七層樓高的平臺直插雲霄。先是兩個扮成孫猴子和笑和尚的演員出場,他們使出渾身解數,爬,倒立,懸在空中。隨後,上場的兩位獅子演員敏捷地爬上7層樓高的平臺,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保護下,拼盡全力將獅子出山、左右戳腿、與親人玩耍、猛甩尾巴、互相打鬥、成群跳起、擡頭挺胸、飛腿前踢、四方造訪等驚險動作表演到了極致,令人嘆為觀止。
“非常精彩,真的很神奇!”我不禁欽佩它。
“高臺舞獅起源於宗教神話甚至拯救母親的古代戲劇的神話故事。故事講述了佛陀的大弟子目連將死去的母親從地獄中拯救出來的故事。故事勸人善良孝順,甚至有‘天下無錯之父母’的比喻。”我和壹位當地的長者聊天。他還告訴我,這四位表演者都是正宗的表演世家。他們從小就開始練習,最大的已經60多歲了。
這不能不讓我們驚嘆和佩服!
隨後的儺戲也是如火如荼。法師表演了“過刀橋”“破域”等絕技驅鬼迎神辟邪。《過刀橋》是儺戲的壹個絕招,主要是給65,438+02歲的孩子看的。過了刀橋,就能順利過關,為孩子以後的人生掃清道路。壹條長長的木凳,倒扣著12把尖刀,閃著寒光。法師頭上翹著二郎腿,手拿銅鑼,赤腳從刀刃上壹步壹步走過刀橋,但光腳完好無損,讓觀眾大吃壹驚。
赤火盆的“破域”更加神秘,也讓我們心驚肉跳。只見法師念著咒語,赤手空拳將燃燒的火盆捧在手裏,然後放在地上,雙手卻毫發無損。法師口中噴壹口水在燒紅的火盆上,油火“呼呼”燃燒,俗稱“噴火”,寓意掃除壹切死傷野鬼邪氣,保壹家安康。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法師居然張開嘴用牙齒咬起了紅色的火盆,在放下之前還在場地裏輕盈地走了壹圈。最驚險的是踩火盆。法師念了壹句咒語,赤腳踩了上去。當他踩上去的時候,他冒出了煙。據說這是壹種鎮宅的民間儀式,主要是為了辟邪,穩定房屋,保護家中平安。
儺作為驅鬼祈福的儀式,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存在。《論語》和《鄉黨》都有民間儺。《魯春秋·董紀》有“大秘書”(宮廷家具);此外,古代有軍儺隨軍隊駐守邊疆。道真儺戲起源於民間“鄉民儺”。居住在道真的仡佬族世代過著隱居的世外桃源生活。他們用這種帶有原始巫文化的宗教歌舞召喚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和靈魂,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期望,以求驅走邪魔,安身立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那天晚上,我回到酒店,壹進餐廳,壹排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姑娘已經站在門口,載歌載舞:賓朋從四面八方趕來,歌老山更添光彩,喜迎賓客,酒席擺了三桌...餐桌上擺滿了各種小吃,年糕,粽子,蛋糕和糖果。
我們知道3頻道開播了。果然,道真CPPCC董事長周世孝來到前臺,解釋三幺臺的由來:“三幺臺起源於仡佬族女方家舉辦的婚宴,男方前來求婚。如果女方家對男方非常滿意,就擺這樣壹桌三幺臺來招待未來的女婿。後來逐漸演變成招待貴客的桌子,是壹種規格非常高的宴席。分“茶席”、“宴席”、“飯席”三桌,每桌12道菜。三輪下來,可以吃36道菜,菜也不壹樣。”
說到這裏,周世孝停頓了壹下。“請註意,在2號桌時,主人會向客人敬酒。不喝就不行。”周世孝邊走上桌子邊說。
因為周世孝坐在我旁邊,我對剛才的民謠很感興趣。我們壹邊吃飯壹邊和他聊天。他突然轉過身來,“歌在仡佬族的作品裏更有意思。我會唱給妳聽。”他抿了口茶,清了清嗓子,唱道:
“什麽東西出來又高又大,中間綁的是什麽?什麽東西出來打,什麽東西出來敲?
高粱長得又高又高,玉米長在腰中間。豆子出來蓋,芝麻出來砰..."
周世孝的嗓音渾厚而富有磁性,演唱充滿情感,贏得滿堂喝彩。就在他要被要求再唱壹首歌的時候,上菜的女服務員已經把2號桌的各種美食端上了桌。壹群女孩手裏拿著酒杯魚貫進入會場,向每位客人敬酒。有的人甚至被女生逼著喝了酒。場面異常熱鬧歡樂。就連壹個從不喝酒的女作家也被灌了三杯。
這種場景有點類似於我在內蒙古的喝酒經歷。我從來不喝酒,但是那次采訪,旁邊站著壹個蒙古姑娘和壹個小夥子。那個年輕人拉著馬頭琴。女孩雙手捧著哈達,哈達在上面放了壹個玻璃杯。唱完之後,她彎下腰,把哈達和杯子舉過頭頂。妳能不喝酒嗎?現在,有點像了。多麽熱情的仡佬族啊!
那天晚上,我真的有點醉了。為這些淳樸的仡佬族兒女幹杯,為我們日益富裕的仡佬族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