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的無題詩很有名,現代人接觸的比較多,導致了他的詩大多無題的誤解。
作為晚唐最傑出的詩人之壹,李商隱多產,現存詩歌近600首,其中直接命名為《無題》的有20多首。還有幾首以句首或詞為題的詩,如《錦瑟》、《昨日》等,整體風格和意義與無題詩系列相似,也有學者主張將這些詩歸為無題詩。
李商隱的無題詩藝術風格獨特鮮明,名篇眾多。相比其他詩人,他為什麽那麽喜歡給自己的詩取名無題?
眾所周知,李商隱壹生都沒有走近政治核心。
他滿腔熱血,卻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掙紮求生,輾轉各省當幕僚。他壹直沒有得到晉升的機會,從此抑郁潦倒終生。
所以他在詩中寫下了對自己才華的怨恨和對自己野心的心碎,“窮人半夜空,莫問民問鬼神。”
除了仕途失意,他的愛情也有些坎坷。兩情相悅,女道士宋華陽,被修行公主發現,但心上人被送回宮中,李商隱被驅逐出山。
之後終於見到了老婆王,茶香四溢,歌聲和諧,但老婆病逝,留下他壹個人。
相思成疾,他寫道:“不要緊,即使是這明亮的愛情之火,難道只有灰燼嗎?。壹個應該永遠持續的時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經來了又走了。”
在愛情和未來都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友情也令人擔憂。
據說李商隱到長安後想去翰林院,向舊友令狐鎖說明了此事。
不料陶升官後,為避嫌而拒絕見客,使李商隱陷入尷尬境地,留在長安無所事事。
那時他已不再年輕,於是感慨道:“時間早在我遇見她之前,卻在我們分別之後變得更長,東風起,百花齊放”。有說愛情表達了分離的痛苦,也有說歲月流逝,壯誌難酬...
他在詩中傾吐各種感情,內涵豐富,有嚼勁,短題無法表達,直接用無題。
另壹方面,李商隱的無題詩模糊不清,經常引用典故,但典故的含義往往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想表達的意思。
比如“嫦娥應悔偷仙丹,天高雲淡,夜明。“有人直觀地認為是詠唱嫦娥的作品,有人認為是悼亡的作品,有人認為是女道士,甚至有人認為詩人在說自己。眾說紛紜。
這樣引經據典寫晦澀難懂的詩,會產生太多深刻的含義。明朝王世貞也以戲謔的口吻說:“霸王節曾使博鰲大吃壹驚,但壹幅織錦就能解決人的問題。”
從詩的意義上來說,李商隱的詩是如此的復雜而深刻,以至於無法用普通的題材來搭配這樣的詩。他簡單地用無題作為“無”。
包含所有。
有學者認為,李商隱的無題詩在情感表達和深層意蘊的升華上是出類拔萃的,不是壹句話可以概括的。相反,使用無標題是輝煌的。
人們往往會犯這樣壹個認知上的錯誤,很容易盲目地擴大自己有限的知識,進而產生壹些困惑,推導出壹些“問題”。其實這些所謂的困惑或者問題的前提都是值得推敲的,或者說根本就是錯誤的。
李商隱的三種詩特別有名,壹是詠史詩,二是情詩,三是傷身哀時。這三種詩往往以無題詩的形式出現。所以有人認為李商隱的詩大多無題,是混淆視聽。其實李商隱的詩大部分是有問題的。我們來看具體數據:
【劉、俞樹成《李商隱詩集》】,李詩集最佳註釋本,豆瓣評分達到9.4分!]
根據北京大學開發的全唐詩分析系統,李商隱有616首詩,其中無題詩只有16首,占李商隱詩歌總量不到2.6%。如65,438+00準無題詩(錦瑟、如遊、海客、魏攸、壹片、東南、鏡檻、龍池、日日等。)相加,無題詩占總詩數的4.22%。這個比例顯然不是“多數”。所以認為李商隱的詩大多無題是錯誤的。
盡管如此,李商隱的無題詩數量並不小,占其個人詩總量的很大比例。那麽他為什麽愛寫無題詩呢?
首先,由於詠史題材的限制,需要避開被推崇者的禁忌,不直接指出,所以以無題的方式呈現。
比如《龍潭》,諷刺了本朝帝王的亂倫醜惡:
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茂和楊玉環本來是壽王公主,但是被玄宗奪去了。這首詩諷刺了本朝已故皇帝玄宗搶走兒媳婦的醜惡行徑。自然也就不直截了當的諷刺了,於是就和詩首的那兩個字成了無題詩。不過這首無題詩其實是有題目的,因為必須避免,所以以無題的方式呈現。
與之類似的是東南。
其次,李商隱敏感而深思,極其豐富,深邃而纏綿,美不勝收的精神體驗,難以凝練傳達,只能以無題詩的形式呈現。
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數《錦瑟》:
模糊而華麗,不是世間的壹切景象,遙遠而難覓,空寂而惆悵,似乎詩人自己的事情也模糊不清,撲朔迷離,不可理解。金代大詩人元好問不禁感嘆“詩人總愛昆西,恨不能有人寫簡媜”。大家都知道李義山的無題詩特別優美感人,只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麽。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已刪除】
這類詩歌可能是關於愛情的,或自傷,或感嘆世事,或歌頌歷代傳說和典故。可以肯定的是,詩人所描述的生命體驗是獨特而深刻的,很難簡單明了地表達出來。
再次,與李白相似,李商隱也問到求長生不老和燒汞煉丹的問題。他有壹些神秘的宗教經歷,壹些無題詩可能是他宗教經歷的記錄。
在道教誕生之前,據說周穆王和秦始皇長生不老,成為神仙。道教誕生後,特別是經過東晉葛洪、梁朝陶弘景的實驗和總結,發現燒丸成仙有壹系列可操作的程序,逐漸吸引了大批學者參與。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李商隱越來越癡迷於煉丹和長生不老。在他的詩中,有很多關於道教神話傳說的內容,其中有壹些很可能是他在自己修煉和用藥期間的宗教體驗或精神體驗。且看《玉山》:
這顯然是壹首關於神仙的詩,也是壹首無題的作品,描寫的是詩人的宗教想象或精神體驗。《無題》(子夫仙女的寶燈)就是這類的典型。
又《嫦娥奔月》雲:
這可能是詩人對成仙幻想的反思。就算妳成了神仙,可以長生不老,但是妳壹個人住在月宮裏,是享受不到各種快樂的。每晚壹個人睡,成仙了,能做什麽?它可能並不快樂和完整。
最後,詩人壹生都在流放中,四處奔波謀生,多愁善感,可能會有很多無法實現的情感體驗。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露水情緣”,在他的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無題這種模糊的方式更適合表達這些感情。
且看無標題:
雖然我的身體沒有鮮艷的鳳凰那樣的翅膀,但我感覺到神聖的獨角獸和諧的心跳,目光相遇,沈默,內心暗暗承諾,她不擔心被看穿,隔著春酒,當它溫暖我,我提示妳如何打賭。可惜“我”控制不住自己。我壹聽鼓聲就控制不住自己,就像翻天棚壹樣。這段還沒有真正開始的感情,就這樣死去了。
李商隱的挫敗感特別強,以至於害怕親密。他警告那些深情的人,“對愛的渴望是無止境的,即使是這明亮的愛的火焰,難道只有灰燼嗎?”。深情的感情不壹定總能用愛來回憶,“我很清楚這份愛不會有什麽結果,但它卻能讓我的心靈得到慰藉!”。
李商隱無題詩最打動人的,大概就是他表達愛情失意的失意之作。生活充滿了失望。兩情相悅,白頭偕老的理想,世間罕見。因此,人們對李商隱的無題詩贊不絕口。因為愛,不全是因為愛,還因為生活的真相,恐怕就是這樣。
總的來說,李商隱是壹個在義利兩難中的倒黴蛋,但也只能是朦朧的“想說說”。
我們來看看他的坎坷經歷,了解壹下他無題、無題、無題的原因。
倒黴壹:沒落貴族只有虛名,過去的還不夠。
李商隱家,皇族遠親,在他這壹代已經是遠親了。所以家裏大寫的字是“窮”,大寫的字是“窮”。
倒黴二:早年喪父,大哥如父。我有味道,沒問題。
李商隱,十歲喪父,家中長子。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人抄書補貼家用。當他長大後,由於他在誠實和坦率方面的冷漠個性,他不得不積極參與他的事業。也是因為大哥如父的壓力,才不得不撐起門面。恰好他父親知道時世艱難,就給他取名為商隱,取義山二字,用的是商山四豪的典故,意思是“天下無處可藏”。
但他是長子,別人可以揮揮衣袖,追求詩和遠方,而他這個李家的長子,只能義無反顧地挑起家裏的重擔。
倒黴三:出類拔萃,生不逢時,權臣當道,金榜問題。
李商隱是個神童,年紀輕輕就成名了。然而到了唐代,卻是壹個神童大量產生的神奇時代。比如李白、白居易,十五六歲就把他們的詩傳得很遠很遠。
雖然李商隱十六歲就以壹手好字和精通古文而聞名,但到了晚唐,階層固化嚴重。即使李商隱有白居易、令狐楚那樣的大腿,也是好幾次科舉才中了進士。
遠不如他優秀的人,靠的是關系。
倒黴四:多情老實坦白,卷入黨爭,多少嫌疑,根本沒問題。
李商隱這麽厲害,這麽早成名,還得令狐楚賞識,收為門生。為什麽他的職業生涯如此坎坷?因為,他不僅遭遇了嚴重的階級固化,而且還卷入了歷史上著名的牛莉黨爭。
簡單來說,牛和李之間的黨爭,就是幫不幫親戚,不管他們的理想信念。只有排隊才能吃肉,而且這肉不是免費的。讓我們拋開理想信念甚至節操,用我們的力量先摧毀對面!
面對這種情況。
壹方面,李商隱是壹個誠實坦率的少年,他的理想是實現治國之誌,而不是掌權、站隊、做事亂七八糟。所以在他心裏應該是沒有陣營概念的,他認為保持自己的節操就可以了。但是,個人的力量阻擋不了硝煙彌漫的歷史泥石流。我個人認為正是因為他的態度,他的導師令狐楚(牛黨)壹開始並沒有提拔他。
當時牛李黨在法庭上發生性關系,他們要的是壹個小行家,不是李商隱那樣的老實坦率的少年,而是扶持壹個李商隱那樣的大才子,確實能增加他們的威信。事實上,令狐父子非常欣賞李商隱的才華,所以在內外阻力下最終支持了他。
另壹方面,李商隱是個多情的人,與妻子王感情很好。不幸的是,他的嶽父王茂元被認為是李黨的成員,但實際上這位老人壹直在外面打仗,很少有機會參加戰鬥。最後在鎮壓叛亂途中病死。但李商隱的這種行為,卻被視為對其遺產的背叛。
所以,我們這個深情坦誠的男孩,已經淪落到裏外不是人,兩邊都不喜歡他的地步。
如果唐朝有互聯網,李商隱就是壹個有爭議的人物。
這種爭議,比如無名氏女星,明明演技高超,國際女星當之無愧,但有段時間,大家談論最多的還是她的個人婚姻生活。然後,壹舉壹動都會被過度解釋,過度補充。所以國際影帝微博沒去星V,是壹種“懶得理妳”態度的表達。
但政敵的腦補遠比娛樂恐怖,不僅會害死親人,還會害死親人。所以李商隱寫了那麽多無題詩,也是壹種無奈。他的尷尬處境真的太容易被“利用”了。牛黨和李黨都對他個人的婚姻生活很不滿意,但沒有人關心李商隱報國的誌向。
他能說什麽?我還能說什麽呢?他報國的理想只能寄托在吟詩上,個人的深情與憤懣只能無題。
這個問題不復雜,我來搞定。
李商隱的作品有近600部,但沒有書名的只有14部,不能稱之為“大部分無題”。也許現在提到無題詩首先想到的是李商隱,所以會被誤認為是這個。
從寫詩的角度來說,選詩選題是有規律可循的。古人寫詩,都是有感而發,題就是主題。
如王昌齡的《在芙蓉客棧與辛健別離》,題為《再會》;元稹的《離思》,題為《相思》;李儀祉的《北上參軍》,題為《邊防》等。
這類詩往往有明確的內容說明,但有些詩很難得到標題。當壹首詩中有許多不同的內容時,常被命名為無題、雜感、懷等。如黃景仁的《雜感》:
這首詩充滿了悲傷,悲傷的人之間有差異。百感交集,有半生奔波之憂,有仕途辛苦之憂,有隱退山野之誌。這時候的傑作是無題還是百感交集。
還有壹種可能是主題不方便直言,或者是諷刺性的,往往是無標題或者只是以體裁的名義。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這首詩以古諷今,以項羽卻蔣東的典故諷刺南宋壹角。因憂國憂民,不便直言,直接以體裁命名。
由此可以理解李商隱為什麽給這首詩取名《無題》,兩者都有可能,這與他的仕途不成功有關。
這是我的看法。請享受閱讀。
-詩歌補習班
李商隱作為晚唐最著名的詩人之壹,與杜牧並稱為“小杜麗”。李商隱的壹生,無論是感情還是事業,都不是很順利。他寫的600多首詩中,有15首以無題命名。讓我們感受壹下其中的經典:
這是壹首表達愛情的詩,詩中闡述了離別之情,相思之苦,人生感悟。就像是沒有主題的抱怨,又像是倒了壹大堆苦水。李商隱小時候家道中落,但憑著聰明才智,在與名門望族激烈競爭後,終於步入仕途。但由於他性格豪爽,在晚唐黑暗的官場中並不順利。
所以李商隱的壹生其實是很痛苦的。他要想在官場立足,就必須學會規矩,平白無故地陷入黨爭。他很壓抑,因為他內向單純。此時的李商隱有壹種強烈的不公正感,認為賺錢真的很難!所以我只能用詩來玩。
“無題”是指他還沒想好題目。事實上,他不想為這種沒有明確主題的詩想壹個主題。發完牢騷,他沒心情開朗,但乍壹看,詩還不錯。留著吧,萬壹後人喜歡。《無題》其實是因為李商隱滿腹委屈,用另壹種方式告訴大家:“什麽都不要說,寶寶苦,寶寶不說!”
李義山的無題詩大多是情歌。所以套用壹句歌詞,不要去猜男人的心思,妳也不可能壹直猜下去。不過,現在很多八卦的人還是喜歡猜,我猜,我猜。關於這種堅持,眾說紛紜,卻讓詩歌更加迷茫。我個人覺得李義山的詩真的很美,美到我都不知道說什麽好了。姑且稱之為美麗,不可言說。
以下是壹些學者的推測。供大家參考和八卦。
關於李義山的無題情詩,有兩種最常見的說法。壹是寫給宮女或女道士,二是暗示政治關系,尤其是與李德裕的關系。
李長治不這麽認為。他坦言,唐朝的女道士只是交際花,沒必要隱瞞。這壹點我們可以從蕭伯納的名片《唐朝豪放女》中理解。余皈依道教後,發現女道士多為諂媚者,生活無秩序。
我們來談談宮女。李長治也覺得不可理喻。李義山沒有資格獲得這個機會。
第三,壹個詩人如此大費周章,用曲折復雜的愛情心情影射政治,實在是太蠢太低級了。
那麽,他給誰寫信了?根據馮昊的研究,李長治斷定李義山曾經愛過壹個名叫柳枝的女孩。
是她嗎?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李義山還與壹些妓女有來往,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很普遍的事情。這只能是壹種行為,而不是真愛。
猜了這麽多,不是完美答案。李長治終於提出了他認為最合理的答案。那就是後來和結婚的王。
在的詩中,王的形象是這樣的:“美勝於目,長於聲”。李義山結婚後寫了許多詩。最著名的壹首就是那首:“當妳問起晚雨不合時宜的歸來,何必* * *剪西窗燭* * *談晚雨?”。
王去世後,也寫了許多悼亡詩,如“歸去來兮,金琴不如人”。綜合來看,《金豎琴詩》也是悼亡詩,是有道理的。
是牛黨,而王是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兒,而王茂元是李黨。卷入了李黨,後來又被牛黨拒絕,生了壹輩子悶氣。
我想,因為我太想妳了,以至於我都不想提起我的名字,李義山真的是壹個非常癡情的人。因為政治因素,他也守口如瓶,不想讓人抓住他,這可以理解。
也許,無題是李義山最好的選擇。
提起李商隱,不知為什麽,壹種傷感油然而生。《雨夜給壹個北方和錦瑟的朋友的筆記》裏有很多無題的書,總是讓人難以割舍,似乎他的委婉只在自己。如果說四傑陳子昂在初唐,杜麗在盛唐,那麽我想說李商隱在晚唐。他用細膩的筆觸和詩意寫出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妳覺得墨水太軟,留下壹種厚重不可磨滅的感覺。
無題詩雖然不是在李商隱筆下誕生的,但無題詩確實在李商隱的詩中蕩漾。魯迅的無題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李商隱的無題詩確實是很多愛好者朝聖的地方。
也許無題裏有寄托,也許無題裏有我不想讓別人分享的秘密。我只是想讓妳和我互相了解。也許壹山也想用無題來表達他的復仇,也可能他只是在陳述這壹點,也可能他只是不知道怎麽做。可能.....人們有很多猜測,我們也有很多思考。也許我們不能平等對待不同的無題詩。
“裙釵蓮小,釵絨玉輕。書長而莊嚴,眉細而怨清。”遙寄錦書,他與夫人情深。“長眉畫繡簾,碧玉走采白玉臺。”李商隱曾流連於舞亭歌臺,溫柔於鄉野。
"風暴使堅果角銷魂,月露使肉桂葉變甜."前輩們評價壹山哀嘆自己資質弱,被風暴摧殘。他似乎很痛苦,深深淺淺中有壹種澄明,“時間早在我遇見她之前,卻在我們分別之後更久,東風起,百花齊放。”"春天的蠶會壹直織到死去,每晚蠟燭都會哭幹燈芯"。讀著讀著純粹的男女之情,卻總是意識到他似乎在表達什麽。因為在他的這些詩裏,我始終找不到那個紅顏知己。我讀到李義山是唯壹壹個沮喪和困惑的人,他禁錮了自己的想象力。
李商隱很難懂,但也很難放下。無題獨特的風格,空靈的寄托,深沈的格調,讓很多人陶醉在他的溫柔中,也許這就是李商隱,這就是無題,李商隱仿佛是壹只錦瑟中誕生的蝴蝶,讓人浮想聯翩。
文/於虹說歷史
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特創作。大多以男女相思病為題材,意境幽幽,感情壹波三折,文字優美,語氣動聽,可密可密,讀來令人心酸。李商隱由於童年環境和教育,世界觀基本屬於儒家體系,人生態度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同時,他能夠獨立思考,很早就對“學道必求古人,學文必學”的說教不屑壹顧,甚至提出了“孔氏無外乎德、仁、義”這樣大膽的想法。
在詩歌創作上,他最初迷上了李的崇高風格和南朝詩風,寫下了《煙臺》、《河陽》、《河內》等多首歌頌愛情的詩歌。在他壹次次的屈辱和毀滅向他展示了人生的崎嶇之路後,他的詩歌開始表現出對社會的怨恨和壹些批判。最終,甘露的變化讓他用血淋淋的現實打開了眼界,使他在思想和創作上前進了壹大步。此時他的《兩情》、《再感》等詩,對腐朽政治的批判已經相當深刻有力。
李商隱最著名的是無題情詩,但他的無題詩具有“晦澀”和隱意的特點。這些無題情詩包括15首無題詩和近30首“準無題”詩。這些詩有壹部分是委托的,但大部分屬於純愛情詩。李商隱的《準無題》詩也相當優秀。比如《錦瑟》這首詩,看似詠物,實則是詠物。它把生活中的具體事件隱藏起來,用金器升起,充分運用比喻、象征、典故等各種手法,生動優雅地表達出它的滿腔悲憤。
《無題》李商隱妳說他做了很多,其實不是。無題歌只有20首,為什麽李商隱偏愛無題?
壹、李商隱詩歌概觀,直接註明無題的只有20首左右。其實有很多有疑問但基本類似無題的詩,比如《錦瑟》、《畢成》。
《錦瑟》開頭第壹句是“不知我的錦瑟為何有五十弦,每壹弦如花的品是青春的音程”,取自前兩句。《畢成》開頭第壹句是“畢成十二曲枯,塵玉寒”,也是取自前兩句。
這讓我想起了《詩經》,裏面很多字都是取自前兩個字或者第壹句話裏有意義的兩個字。
其實要知道詩歌來源於民歌,關於詩歌的話題有兩種情況。顧曾說:“古人之詩,有詩而後題;現代人的詩歌有壹個主題,然後是壹首詩。有詩而後有問的人,他們的詩是建立在感情上的;有題而後詩者,其詩偏事。”《詩經》是當時勞動者感情的表達,不需要強加話題,也不需要考慮確切的話題。
而李商隱的《無題》更像是李商隱自己創作的壹首抒情詩。
他的無題詩大多意境晦澀,音美語美,非常難懂。再加上他自己喜歡用典故和比喻手法,所以他的很多詩都特別晦澀曲折。因為李商隱的詞本身並沒有表達創作意圖、動機和背景。
但他詩歌的默默無聞,應該與他的漂泊生活和前途未蔔有關。理解他的詩歌,除了要結合詩歌本身,還要結合他自己的經歷和生活。
第二,充滿悲劇色彩的無題詩。他的無題詩充滿了悲劇色彩。其實這很正常,因為他的機會就是這麽悲劇。
李商隱是皇族,他在詩中多次表明。可惜這個皇族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麽實際利益。估計這個皇族是皇帝遠親的遠親。李商隱的祖上沒有什麽顯赫的官員,所以從小就很窮。他們年輕的時候也做過被古代文人鄙視的“書商”,也為別人抄過書賺錢。
生活的貧困激發了他無窮的戰鬥力,他通過刻苦學習終於考中了進士。但後來因為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為妻,卷入了牛李的黨爭。結果他半輩子都在流浪,只能在職員生涯中度過。
再加上安史之亂後,唐朝日薄西山,風雨飄搖。作為壹個有誌詩人,國家動蕩,個人前途未蔔,只能有仿徨和痛苦,有的只是悲觀,這些都導致了李商隱無題詩的感傷基礎。
第三,李商隱的無題詩就像沾了泥的荷花。晚唐腐朽,宦官、朋黨、邊民遭遇各種社會危機。當時的晚唐只是壹棵被蛀蟲掏空的大樹,空架子。
這樣壹個朝代的文人也開始頹廢,整天迷戀金錢,追求感官刺激,寫出來的詩也大多低俗不堪。
然而,李商隱的無題詩與他們的不同,如“春蠶到死,夜燭吸盡燈芯”,“雖然我的身體沒有鮮艷的鳳凰的翅膀,但我感覺到神聖的獨角獸的和諧的心跳”,所有這些都充滿了想象和生命。但無題詩所反映的感傷情懷,終究沒有逃脫文人墨客的情愛範疇,即便如此,也比當時那些花花綠綠的詩好上百倍。
四。《無題開拓與創造》實際上,李商隱的詩歌是壹種以浪漫的形式抒發感情,深化比興寄托的藝術手法。我們很容易把這個和屈原的《離騷》聯系起來,這也是壹個以修行破諾,以“尋女”破理想的比喻。
之後很多詩人模仿屈原,但效果不如李商隱,可以說是大師級的。李商隱在無題詩中把愛情描寫成相思的過程可謂完美。
例如,在無題的“雖然我的身體沒有鮮艷的鳳凰的翅膀,但我感覺到神聖的獨角獸的和諧的心跳”,它生動地描述了愛情受阻的相思之苦和更受阻和默契的矛盾心理。
因此,無題詩可以看作是李商隱自己獨特的抒情詩。
參考文獻:《李商隱藝術研究》冉雪芹
李商隱對孫光霞詩歌的分析
李商隱的很多作品都是“無題”而不是“歸屬”,而且(大概二十多首)讓人煙雨蒙蒙,撲朔迷離…
其實和李商隱的“性格”有關。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他個人的感受,都有難以坦誠說出的局限。於是,他以“默契”的形式,烘托心情,在情緒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選擇了委婉的模式。雖然他並不開朗,但他並沒有在“默默無聞”中失去獨特的美感,讓他的筆處處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