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類型和特點
網絡批評不再是壹個陌生的詞。網絡的開放性和網絡文化的泛化使得網絡批評應運而生。關註文學翻譯的讀者可以通過快捷方便的網絡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外國文學的翻譯和出版情況,同時可以自由發表對翻譯和翻譯相關問題的看法和意見,從而形成壹股不可忽視的批評力量。
至於“網絡批評”,從廣義上講,其實包括兩個方面。壹種是借助網絡平臺,教授和傳播大量原本發表在傳統媒體和專業期刊上的媒體言論和學術批評文章。二是“網絡自身產生”的批判。狹義的網上批評指的是後者。有學者稱這種批評“只是壹種‘泛批評’,壹種批評前狀態下的小情緒、小言論、小情懷……”(黃繼偉:2001)“泛”與“小”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狹義網絡批評的基本特征。“泛”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可以表示“寬泛”,也可以表示“範疇的不確定性”。因為潘,可能缺乏深度,因為範疇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不相關”。至於“小”,是和“大”相對的。按照傳統的理解,只有嚴肅的學術批評才是高雅的、大寫的批評,那麽在負面意義上,被冠之以“小”的網絡批評,可能會因為是“小情緒、小言論、小情懷”而被視為“心胸狹窄”,甚至從事這種批評的“主體”都有。就我們的理解,這裏的“小”字也可以用在正面意義上。短小精悍,與學術批評的“長篇大論”相對,不以系統性著稱,而以針對性著稱。本文無意對“網絡批評”作出情緒化的評判,而是試圖對中國文學翻譯批評的現狀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反思,這是值得關註的。
近年來,普通讀者通過互聯網參與文學翻譯批評的勢頭越來越明顯。壹些出版外國文學作品經驗豐富的出版社和頗具實力的圖書銷售網絡也積極參與。對於文學翻譯作品相對活躍的讀者來說,他們要麽建立了網站,要麽建立了文學翻譯作品的專門頁面,以引導讀者更多地關註文學翻譯作品,並在總體或具體的翻譯作品中展開對文學翻譯的批評和討論。由此,讀者、出版商和圖書銷售網絡形成了壹個以“評論”或“批評”為紐帶的互動網絡,在壹定程度上對翻譯質量的提高和翻譯作品的生產與流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借助互聯網開展的文學翻譯批評具有時尚的網絡批評的先天特征,如黃繼偉總結的“犀利、及時、放肆、暢所欲言”,這些都與互聯網的快速性、虛擬性和開放性密切相關。除了這些特點,在線文學翻譯批評還有其自身的特點。下面我們結合網絡批評的形式和實例來簡單分析壹下它的特點。
目前,互聯網上關於翻譯的討論或批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首先是“討論型”,主要是在相關出版社或圖書銷售網在其網站開設的翻譯書評區轉載壹篇選自報刊雜誌的評論文章,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發表觀點。目前,在出版外國文學翻譯作品方面比較有影響力的幾家出版社都在其網站上設立了翻譯書籍評論區。比如上海翻譯有壹個“翻譯論壇”,在這個論壇下面有壹個“翻譯論壇交流區”;譯林出版社在其“譯林網”上有“翻譯在線”和“譯林書評”。在這些特殊區域或交流區域,轉自報刊雜誌的文章壹般都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觀點清晰,具有啟發性。受這些文章的啟發,讀者往往會結合所讀的書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推出的米蘭?昆德拉的系列譯作問世後,國內讀者反響熱烈。許多作家學者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許多網站紛紛轉載,引發了許多普通讀者的積極參與。總的來說,凡是觀點鮮明、批評尖銳的文章,在網絡中的關註度都比較高,關註的讀者也比較多。比如《新京報》發表了壹篇署名卡爾文的文章,題為《對新昆德拉翻譯的批評》。這篇文章發表後,幾乎被國內各大網絡轉載,上海譯文出版社也在其論壇上發布了這篇文章,吸引了大量讀者,從而掀起了壹場關於昆德拉譯本質量的熱烈討論。因為這種類型的討論是在積極引導下進行的,討論的重點突出,讀者的評論也更加理性,所以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了批評向積極的方向發展。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在這種討論式的批評中,讀者的觀點和思想可以得到充分表達,轉載的文章啟發了讀者,促進了討論,而讀者的觀點又反過來開拓了討論的廣度和深度。
二是“話題討論”,主要圍繞壹部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反響的翻譯作品或壹位在讀者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外國作家展開。讀者通過網絡自動形成壹個類似於俱樂部的松散圈子,來討論壹部翻譯作品或壹位外國作家。應該說,網絡的開放性為讀者發表意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網絡的即時性為讀者參與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提供了機會。近年來,國內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界借助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互動,形成了米蘭。昆德拉熱,“哈利?波特熱和魔戒熱。在網上可以看到,相關作品和作家周圍的讀者還挺多的,類似於《米蘭?昆德拉俱樂部》、《哈利?波特迷、托爾金迷等主題鮮明的互聯網論壇也應運而生。比如在壹些奇幻文學網站上,《《指環王》》的作者托爾金擁有大量的讀者,他們非常喜愛托爾金,然後從他們的喜愛中關註托爾金作品的翻譯。他們將原文與臺版《《指環王》叢書》相結合,對譯林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指環王》叢書》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批評,如翻譯比較、誤譯分析、翻譯風格討論和專有名詞翻譯原則等。有些讀者在網上發表的批評文章長達壹萬字。比如Darkamage署名的壹篇題為《神奇寶貝鉆石第九章的翻譯》的文章(見翻譯網“神奇寶貝鉆石”討論網2004年7月20日)列舉了本章翻譯中的100多個問題,包括原文的解讀、譯文的分析、參考譯文。再比如《哈利》,人民文學出版社翻譯出版。波特系列,網上也有相當數量的關於該系列翻譯的批評文本。更重要的是,哈利?波利粉絲甚至對人民文學版《哈利?在質疑《哈利波特》前四部翻譯的基礎上,在出版社推出版權所有的《哈利?第五部分波利是哈利?隨著《波利與鳳凰社》的出版,國內網站上推出了粉絲自己翻譯的“在線翻譯”。這種網絡翻譯是否侵權暫且不論,但從對翻譯的“不滿”到通過網絡發起自己的翻譯,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向翻譯批評“探索翻譯可能性”的目標邁進了壹步。這種類型的翻譯批評有明顯的特點:壹是主題明確,針對性強;二是出於對作家的熱愛,感情用事,沒有理性的引導,容易走極端。比如,很多網友發出了“抵制翻譯版《指環王》”的強烈呼聲;第三,所涉及的作家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他們的作品也有廣泛的影響,所以主題式批評也有深化的可能。
三是“小聲批評”。這種批評在個人網站中很常見。互聯網提供的廣闊交流空間,似乎正在逐漸讓人們的私人空間開放,連“日記”這種最私密的個人表達形式也開始“網絡化”,出現了所謂的“網絡日記”。在這類網絡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關於個人的閱讀感受,有相當壹部分涉及到對文學翻譯的閱讀、理解和評論。我們在網上搜索了幾本近年出版的外國文學作品,發現有相當數量的評論,是以網絡日記的形式出現的。這種批評不同於我們上面討論過的“領導討論”和“話題討論”的批評。由於“日記”的屬性,它在表達上具有非常明顯的“悄悄話”特征:來源於感受、解釋、冷靜的時候都是極端的。比如2005年6月9日,我們檢索到壹位網友6月6日寫的“日記”,題為《被卡列寧記住了》,裏面有這樣壹段話:“說到翻譯,我們目前面臨著壹個兩難的境地。因為壹個譯本只是譯者對作品的解讀,不可能是完美的。因為難免有感情因素。壹個優秀的譯者應該有勇氣保留作者的原文詞匯,而不是簡單地追求詞匯的豐富。而這恰恰是讀者無法判斷的。因為大多數讀者不可能接觸到原文,他們會簡單地把譯文詞匯的豐富變化視為譯者的成就。而這給了譯者壹種壓力,讓他有時候把握不住原則。”(見/members/dame jaleo/)。讀完這段話,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通過冷靜的筆調所表達的批判精神,作者對當前壹些翻譯傾向的看法頗有見地。
除了以上三種批評之外,在各種流行的傳播領域,我們也經常可以找到壹些對翻譯作品的評論。因為是以聊天的形式進行,所以關於翻譯的網上交流沒有固定的主題。妳說的,我說的,多是對壹部翻譯作品或壹位外國作家的完整性的肯定或否定,很少深入探討,缺乏理性,語氣偏激。我們稱之為“流散批評”:“流”是指話題的流動,不固定,難以集中和深化;“三”是指這些評論大多限於寥寥數語,零散、散漫、散亂。因此,這種批評沒有什麽積極意義,不在我們的關註範圍之內。
二,在線文學翻譯批評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
在上文中,我們對互聯網上關於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評論詞進行了粗略的分類,並對其特點進行了粗淺的分析。讓我們更進壹步,看看在線批評文本翻譯的積極意義。
探討在線批評在文學翻譯中的意義,首先要明確翻譯批評的根本目的。近年來,我國的翻譯批評研究取得了壹些進展,對翻譯批評的目的也有了較為壹致的認識。在最近出版的《翻譯批評導論》中,作者的觀點非常明確:“翻譯批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翻譯質量,促進翻譯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健康發展。”(楊曉蓉:2005 p.21)筆者基本同意這壹觀點。在《論翻譯》壹書中,我們也明確提出了翻譯批評的目的:“就翻譯批評的目的而言,不僅僅是判斷具體的翻譯或翻譯方法的對錯,而是對翻譯活動進行反思和檢討,從而對翻譯進行探索。(徐軍:2003年第403頁)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最根本的壹點,即翻譯批評的目的是促進翻譯的健康發展。以此為基本出發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文學翻譯在線批評的意義。
1.網絡批評的普遍性有助於促進更多讀者關註和理解翻譯。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翻譯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翻譯都是壹項極其古老的活動。事實上,在整個人類歷史中,語言翻譯幾乎和語言本身壹樣古老。兩個原始部落之間的關系,從不可調和到友好,都依賴於語言和思想的交流,相互理解和翻譯。”(譚仔-xi: 1991 p.3)的確,翻譯在人類文化交流中廣泛開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歷史上卻很少引起世人的關註。普通大眾很少有人思考翻譯的本質、目的和功能。至於怎麽翻譯,翻譯有哪些障礙,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壹般讀者根本不會關心。然而,隨著互聯網介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互聯網的便利,壹些讀者對翻譯的評論或對壹些暢銷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激烈批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註翻譯、了解翻譯和思考翻譯,並逐漸將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和理解引向深處。隨著普通讀者對翻譯活動的不斷關註,壹些基本上沒有把翻譯問題納入自己研究視野的學者開始用自己學科的理論來看待翻譯活動,關照和研究翻譯問題。比如,針對目前翻譯界的“翻譯質量危機”,我們發現邱華棟在譯林書評交流區貼出的壹段話:“文化是壹種積累,翻譯是壹種跨文化的對話,但今天出現的壹些翻譯現象,可以說是金錢驅動下的文化對話謀殺!”這種語言雖然激烈,但有警示世人的積極作用,有助於提高翻譯界的意識,思考翻譯活動對跨文化交流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上對翻譯活動的批評越多,呼聲越高,這將有助於吸引更多普通讀者關心翻譯,同時也將促使翻譯領域及相關學科的學者開闊視野,發現關於翻譯的新問題,進而進行思考和研究。
2.網絡批評的兼收並蓄有助於豐富翻譯批評的形式,是學術翻譯批評的有益補充。在壹般的理解中,人們往往強調網絡批評的“放肆”和“放任”,關註其不負責任和消極的壹面。但從另壹個角度看,讀者的積極參與,用批判的眼光發現翻譯問題,提出翻譯問題,恰恰是對翻譯負責任的表現。在互聯網上,普通讀者以各種形式加入對翻譯的討論,這是對傳統翻譯批評形式的不斷拓展和豐富。從理論上講,目前翻譯理論界對翻譯批評方法的討論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深度,人們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文學翻譯批評形式,即在譯文和原文之間進行靜態的比較。然而,從目前壹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翻譯批評文章來看,可以說更多的是對文本的比較和分析。然而,它很少關註與翻譯和翻譯文本選擇相關的熱點問題。在網上,我們發現翻譯批評視野開闊,形式多樣。尤其是在“討論型”的網絡批評中,參與者眾多,意見交流及時且持續時間長,既保證了思想交鋒和交流的時效性,又有助於批評和討論的不斷深入。而壹般的學術雜誌出版周期長,批評少。即使有,也只是壹輪,很難深入。此外,在網上的批評中,我們既能看到長篇大論、有理有據的發言,也能看到大量壹針見血的簡短“酷評”;既有翻譯質量的分析比較,也有翻譯態度的道德評判;不僅有網友之間不同觀點的交流,也有針對出版商或譯者的“質疑和批評”。從內容上看,既有對譯文“正確性”的是非判斷,也有整體評價;既有對譯文準確性的關註,也有對譯文文學性的強調;不僅有對翻譯本質的討論,也有對被學術界忽視的問題的批評。應該說形式豐富多樣,生動活潑。雖然他們中的壹些人過於尖銳,甚至過於情緒化,觀點偏激,但從根本上說,他們具有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豐富和補充了翻譯批評的有效形式。
3.在線評論的互動性,借助出版商、譯者和讀者之間的直接交流,有助於開拓翻譯的可能性,提高翻譯質量。在以往的翻譯批評中,由於相關報刊雜誌提供的交流空間有限,普通讀者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更談不上有機會與出版商和譯者直接交流和討論。互聯網開辟的廣闊空間為出版商、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在上面提到的典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出版商、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無論是引導式討論還是主題討論。例如,《指環王》出版社積極回應讀者對《《指環王》》系列尤其是《神奇寶貝·鉆石》壹書的翻譯提出的諸多尖銳意見,采取了壹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壹方面聽取讀者的批評意見,另壹方面對原譯文進行修改和修訂。如譯林出版社在出版社網站上設立了《神奇寶貝鉆石》翻譯專題討論頁面,責任編輯公開說明情況,歡迎網友提出翻譯修改建議。與此同時,壹些奇幻文學網站上也貼出了要求修改的聲明。”(田:2005)批評家與出版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其意義不僅在於直接促進了《《指環王》》系列翻譯質量的提高,還在於網絡批評對整個翻譯出版工作構成了壹股“群體監督力量”,將有效促進出版商對翻譯出版物質量的關註和保障。另外,網友對米蘭?昆德拉系列作品與哈利的解讀?對波特系列作品翻譯的關註和批評,直接拉近了出版商、譯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昆德拉系列作品的主要譯者之壹余忠賢先生和哈利?波利的主要譯者馬愛農在不同場合肯定了網絡批評的價值。作為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譯者,我也從網上的批評中得到了很多啟發。總結起來,至少有三點:第壹,網絡讀者的批評就像壹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幫助出版商和譯者端正態度,認真從事外國文學的翻譯出版工作。第二,網上批評可以幫助出版社和譯者發現存在的翻譯出版問題,有助於提高翻譯出版質量。第三,它有助於了解讀者的聲音,拓寬出版商和譯者的視野,向讀者介紹更多更好的外國文學作品譯本,促進翻譯的健康發展。
網絡批評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我們也註意到,由於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網絡批評也具有壹些固有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從目前我們在網絡上接觸到的對文學翻譯的各種批評來看,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是從眾,跟風現象比較突出。網上有壹個重要的帖子,特別是有轟動效應的帖子。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網友傾向於跟貼,缺乏深刻的思考。因此,相當壹部分批評意見缺乏獨立判斷的品格,大大降低了批評的內在質量。
二是低俗,有些批評缺乏自律,有罵人、臟話甚至辱罵的話。健康的翻譯批評應該是對人好,而不是對人不好。因為網絡是虛擬的,是個體匿名和集體匿名的集合。網絡因其虛擬性和匿名性,壹方面有助於讀者積極參與和發表意見,同時也為壹些不健康的批評提供了滋生的條件。
第三是可復制性,容易產生很多泡沫批評。網絡即時、便捷,容易傳播思想,但同時對信息即時性的追求,往往讓壹些批評過於浮躁和膚淺,經不起理性和時間的考驗。網絡批評的這些局限和不足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警惕,合理引導,采取積極措施,使文學翻譯網絡批評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3.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理論思考
文學翻譯在線批評的興起不僅凸顯了其積極意義,也暴露了其局限性和不足,從而為翻譯學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其中壹些值得我們從理論角度加以審視。
首先是對批評主體地位的思考。在翻譯批評理論界,長期以來形成了壹種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即翻譯批評具有壹定的特殊性,對翻譯批評家有特殊的要求:批評的主體要精通雙語,最好既有實際的翻譯經驗,又有較高的翻譯理論素養。從根本上說,這種對翻譯批評主體的要求,實際上是基於“以原文為中心”的傳統翻譯觀。根據傳統的翻譯觀,翻譯是以原文為中心的語言轉換,翻譯是對原文的壹種“模仿”,是從屬的。要評價譯文,我們必須以原文為根本參照。所以不精通原文的人是沒有資格批評的。應該說,隨著翻譯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翻譯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傳統的翻譯觀念逐漸動搖。尤其是接受美學給了翻譯理論深刻的啟示。在翻譯生產、傳播和流通過程中,讀者的地位越來越被認可和重視,網絡批評的興起從另壹個側面為我們提供了思考讀者批評地位和作用的空間。王嶽川認為:“網絡和電視正在改寫當代文化批評的性質,同時也在改寫批評主體的身份和地位。尼采殺了‘神’,德裏達殺了‘人’,羅蘭?巴特殺了作者。[……]接受美學給我們的是讀者大於作者,意義的可能性大於意義的獨創性。”(王嶽川:2004)從作者中心到讀者中心,從原文的意義到讀者的解讀,翻譯批評面對這些看似矛盾的兩極,必須明確自己的理論立場。我們認為,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重要地位,並不意味著排斥作者;羅蘭?巴爾特宣稱“作者已死”,並不意味著讀者可以無視文本的客觀存在,任意解讀。然而,對於翻譯批評來說,問題並不那麽簡單。普通讀者面對的是譯文,從原文到譯文,經歷了壹個理解、闡釋、再創造的符號化轉化過程。問題是:作為壹個面對譯文的普通讀者,如果不懂壹門外語,是否可以對譯文提出批評?再說,如果不了解原文,不了解翻譯活動的復雜過程,讀者對譯文的批評可信嗎?它有正面價值嗎?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無疑是肯定的。從理論上講,翻譯壹旦進入壹個新的文化空間,就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生命。面對這種新生活,目標讀者自然有理解和解釋的權利,也有評論或批評的權利,因為歸根結底,壹旦翻譯進入流通領域,文本就成為壹個開放的系統,壹切都取決於讀者的參與。沒有讀者的閱讀理解和闡釋活動,作為原作生命延續和擴展的翻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充分肯定網絡批評,因為它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有利於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和流通。此外,翻譯過程不是壹個從源文本到目標文本的封閉的語言轉換過程。從廣義上講,它是壹個包括文本選擇、生成和傳播的復雜過程。在這壹過程中,譯文讀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們對這壹復雜過程中所涉及的任何現象和因素的看法或意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積極意義。在這方面,讀者作為批評的主體,不僅合法,而且合理,值得翻譯批評理論的重視和肯定。然而,我們不能不註意到,在以往的翻譯批評研究中,我們對讀者批評,尤其是近年來讀者積極參與的網絡批評關註不夠,沒有從理論角度對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壹些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這壹點應該引起翻譯批評理論研究界的高度重視。
其次,是關於在線批評在文學翻譯中的有效性。在上面,我們已經談到了這個問題。由於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讀者擁有無限的交流空間,同時可以無所顧忌地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溝通,暢所欲言,自然有積極意義,但也導致了壹些負面的,甚至是不健康的批評。我們確實看到網絡批評中有大量激烈的言論、情緒化的指責甚至人身攻擊;此外,還有大量關於泡沫的重復信息。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文學翻譯批評的有效性,應該引起翻譯批評理論家的警惕。為了保證在線批評在文學翻譯中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翻譯的健康發展,我們認為翻譯批評理論界應采取積極措施,參與構建多元互動的翻譯批評空間。具體思路如下:第壹,密切關註網絡批評,敏銳把握其發展趨勢。第二,與相關出版社合作,提升翻譯交流空間。第三,積極參與網上批評,引導讀者提出建設性的翻譯批評。第四,及時發現網絡批評中的問題,從理論上進行探討,指出其危害。第五,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即時性和便利性,及時表達自己對翻譯熱點問題和讀者關註的翻譯現象的立場和看法。
除了前面采訪中提到的兩大問題,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網絡批評對我們的翻譯批評理論家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比如如何促進專家批評和讀者批評的互動和互補,充分利用批評資源,發揮批評的積極作用;如何通過網絡評論培養外國文學翻譯的讀者,促進翻譯作品的生產、傳播和流通;針對當前網絡批評中的低俗化和宣泄化兩個突出問題,如何加強網絡批評的理性互動等等。作者真誠地希望翻譯批評理論界能夠對這些問題給予積極的關註,並進行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