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劇作家。1828 2008年3月20日出生於挪威東南海岸希恩的壹個富裕的木材商人家庭。8歲時,因為父親破產,全家搬到夏恩北部的壹個小農場。1844年,16歲的易蔔生被生活所迫,只身前往南方海濱,在壹家藥鋪當學徒。繁重的工作後,他刻苦學習,鉆研文藝創作。家庭的衰敗和學徒的卑微地位使他對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他情不自禁地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苦悶和感受。1871年,他將這些詩選入亨利·易蔔生的詩集。1851年,在朋友的推薦下,易蔔生被聘為卑爾根劇院的導演。65438到0857,調到首都劇院當導演。劇院在1862破產,他靠借錢度日,但仍孜孜不倦。他於1864離開挪威,在羅馬、德累斯頓和慕尼黑生活過。27年後,1891,易蔔生回國定居。1906死於挪威奧斯陸。易蔔生在1850年寫了他的第壹部戲劇《凱特林》,在1899年出版了他的最後壹部戲劇《當我們死後醒來》。在50年的創作生涯中,* * *出版了25部戲劇,包括詩劇、悲劇、喜劇、歷史劇和問題劇。他的劇作題材廣泛,思想深刻,藝術技巧精湛,對世界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易蔔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前期、中期和後期。早期作品(1850 ~ 1868)以古代英雄傳說、民歌和神話為題材,題材多樣,充滿幻想和浪漫,如《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愛情喜劇》(1862)、《金發女郎》。19的70年代以後,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矛盾日益加深。他的作品進入了以現實主義為主旋律的社會問題劇階段,即中期(1869 ~ 1890),將揭露和批判的鋒芒指向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他的主要戲份是社會棟梁(1870)。易蔔生後期的作品(1891 ~ 1906)側重於人物內心活動的分析,象征主義色彩較多,悲觀氣氛更濃,如赫達·加布勒(1890)和建築師(1892)。參考資料:
pub . gold nets . com:81/author _ view . PHP?i=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