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侗族風俗

侗族風俗

侗族,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黔東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三江等與貴州、湖南、廣西等省(區)毗鄰的縣。

侗族以農業為主,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是糯米,以香河糯米最為著名。少數人從事林業,池塘、稻田養魚也很普遍。

侗族名稱最早命名為“竟陵”,見於宋代文獻。到了明清時期,又出現了“東滿”、“東苗”、“任棟”、“董家”等別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侗族。人們常稱之為“董氏”。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的侗水語支。原來沒有國文字,董文字是50年代創作的。現在大部分都用中文。

侗族地區素有“詩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侗族詩歌節奏嚴謹,題材多樣,尤其是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大歌,是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具有極高的文學和音樂價值。

侗族人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東寨鼓樓、於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侗錦、侗布、采花、刺繡、銀飾等都充分展示了侗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侗族-民居

侗族生活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的連片地帶,其中大部分在貴州境內。由於生活環境和語言習慣的差異,貴州侗族分為“北侗”和“南侗”兩部分。兩地的民居各有特色。北部侗族地區的民居與當地漢族的民居十分相似。壹般都是壹層壹底,四室三室的木質建築。屋頂用小藍瓦覆蓋,四周安裝木墻,或砌土坯墻。有的侗族民居建在主樓前的二層,在橫腰處加壹個屋檐,增加屋檐下的使用空間,形成寬敞的前廊,方便午睡納涼。

南侗地區的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幽處在苗嶺南麓,溪水遍流,溝壑縱橫,流水潺潺。當地侗族人依山傍水建房。由於受多山地形和潮濕氣候的影響,幾乎都修建了幹膈高蹺。樓下做豬圈,樓上做客廳。南董地區盛產杉木,民居建築面積大,房屋高度很不壹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有五間房寬,三四層樓高。如果有高大寬敞的樓房,房東特別賢惠,又有能歌善舞的“少女頭”,自然就成了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坐月子”的理想場所,侗族人稱之為“月亮堂”。夜幕降臨,侗族的年輕壹代帶著“吉果”(壹種形似牛腿的樂器,叫“牛腿琴”)來到“嶽塘”,與大廳裏紡紗繡花的侗族人民壹起唱情歌。姑娘邊紡(繡)邊唱,少女自己唱。氣氛很愉快。?

很多侗族的房子都是以杉木為柱,杉木板為墻,杉木皮為瓦。都是杉木科,壹個完全的杉木世界,充滿民族特色。有些侗族人的房子巧妙的建在水上,防水性能好。這種民居,樓上住人,樓下養魚,人高興跳,相映成趣。當妳想吃魚的時候,只要揭開地板,伸手去拿。?

侗族南部地區的民居建築有壹個特點,就是層層疊疊,有大有小,不占地。每層都有畫廊。在走廊上安裝欄桿或圍欄。如果使用圍欄,會專門切壹個圓形的洞,讓狗往外看。由於有層層檐,檐水甩得很遠,有利於保護墻腳,可以用來晾衣服和糧食。?

侗族同胞除了在屋檐下曬糧外,還用杉木稈在自家房前搭建梯形曬糧臺,用杉木搭建懸掛糧倉。糧倉也是依水而建,有利於防火、防盜、防鼠、防潮。

侗寨建房有個規矩,就是圍著鼓樓建,像蜘蛛網壹樣,形成放射狀。鼓樓是侗寨特有的民間建築,是團結的象征,是侗寨的象征,在侗族人民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有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構成了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猶如侗寨的心臟。每逢大事,村裏的人都聚集在這裏商量,或者逢年過節,村民們都身著盛裝,在吹笙中踩堂,通宵達旦地唱著歌,好不熱鬧。許多侗族村寨都在村尾修建了木寨門,以滿足村民迎客和以歌交友的特殊需要。寨門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如牌樓和亭子,或長廊和花橋,將風景如畫的侗族村莊裝飾得更加美麗。這座獨特的公共建築,雖然不是民居,但對於以民居為主要載體的侗寨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

侗族服飾

侗族的服飾大致可以分為南北兩種,各有特色。由於水陸交通便利,北方地區生產水平高,文化發達。因此,男裝的演變與漢族基本相似。除縣城外,女裝仍保持傳統特色。以金平秋蘋縣的侗族服飾為例:秋蘋地區的婦女服飾以棉為衣,紡織、靛藍印染、縫紉、刺繡,均由婦女操作,顯示了她們的勤勞與智慧。外套多為青色,圓領,右開衩,紐扣式雉雞,托肩彩色滾邊,衣長至大腿中部,腳處露出紅色內袖。袖子是平的,袖口是蕾絲的。彩色腰帶背面有兩條帶子,隨著人物行走而舞動。內衣是白色或月藍色,袖子比外套袖口長,露在手碗上。穿著藍色褲子和繡花布鞋,腳朝上。

頭飾和銀飾是秋蘋女性最精致的裝飾品。他們善於留長發,用紅繩在頭上綁壹個發盤再包壹條黑紗手帕,後腦勺上戴壹個銀簪和梳子,頭上戴壹個銀板花和銀冠,耳朵上掛金銀戒指;領口兩組銀扣對應排列,外加兩組野雞扣;脖子上戴五個大小不壹的項圈;胸前佩戴五條銀鏈和壹把銀鎖,壓制邪氣;手腕上戴銀手鐲和方手鐲。銀飾中有雕龍繪鳳、鳥、蟲、花等圖案,均由當地工匠制作。這套衣服簡單又復雜,銀鈴般的叮當作響。

侗族南部地區的服飾很不壹樣。因為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所以還保持著比較老舊的裙裝。南侗人擅長刺繡,服飾極其精美。女人穿無領大排扣的衣服,裙子和袖口都鑲嵌著精致的馬尾辮刺繡。圖案以龍鳳為主,水雲花卉,百褶裙,花鞋。發髻飾以環釵、銀釵、龍舞鳳銀冠、多層銀領、耳環、手鐲、腰帶、銀腰、綠布頭、寬褲、涼鞋或赤腳。穿衣打扮時,穿古裝、鳥裝、銀朝裝、月裝等。

董螺衣:黎平毛公董螺衣是古代服飾,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因花紋卷曲如螺絲釘,故稱“螺絲釘衣”,刺繡精美,花紋結構完美。從侗族的民間信仰來看,這個螺絲紋應該是龍紋。和這件衣服相配的是壹件花窗簾裙。

侗族銀裝:黎平和陰超的侗族古代服飾,刺繡精美華麗,在婚禮和重大活動中穿著,今天仍有其華麗的光彩。葉片窗簾裙讓人想起原始時代人們把草葉做成裙子的場景。繡在簾裙上的“滾龍紋”反映了侗族人民對龍蛇的崇拜。

榕江縣裏仁壹帶的衣服都是紮在頭頂,太陽穴稍微大壹點的偏左,戴大壹點的銀耳環和銀項圈。外套藍色,大胸無領,袖子寬大,胸前邊緣有有效的大面積刺繡圖案。袖子中間有兩條裝飾帶,上面壹條是藍緞子,下面壹條是編織絲帶,每條壹寸寬。穿著壹條中間的裙子,青色,打著褶,長三寸。是長方形的腰,比裙子略長,有刺繡圖案。裹著綠布的綁腿和尖頭上翹的繡花鞋。整套服飾古色古香,刺繡花紋精美,堪稱侗族女裝之翹楚。刺繡圖案多以山區的草蟲、蝴蝶為題材,造型生動多樣。刺繡工藝是平繡,圖案周圍是特殊的白色浮雕絲線。

江洛鄉壹帶的姑娘都是夏裝,頭發在左邊紮成發髻,插上木梳。戴銀耳環。兩個銀項圈,壹大壹小,形狀像對稱的螺旋。戴上銀手鐲和銀戒指。這件外套是開胸藍色的。從領子、翻領邊緣到前後下擺,有壹條寬五分的白邊。衣長至大腿中部,兩邊開叉,腰兩側飾以銀片。在銀片下面有掛花和三根絲線,這些絲線到達放置衣服的地方。三根裝飾線各掛三顆顏色鮮艷的珠子,珠子垂下大紅絲束。上衣貼身,下擺寬大。袖子又緊又薄,袖口是蕾絲的。裏面有菱形圍兜,藍色,領子處有對稱的三角形花紋,讓女生的臉更漂亮。圍兜又緊又尖,像內褲。小腿上穿壹條藍色百褶裙和壹條藍布打底褲。穿花布鞋。

黎平縣三龍地區的姑娘們打扮得花枝招展,頭紮在左邊,額上的絲帶和銀花系在後面。頭上全是花,白鶴羽毛或者公雞尾羽。戴著銀耳環,戒指上鑲嵌著細細的圓珠,珠子上垂下幾條細細的銀鏈。在他們的脖子上戴兩三個銀項圈。這件上衣左邊敞開,下擺有花邊。袖子小,袖口有蕾絲裝飾,袖子上臂中間有花紋裝飾。系壹個方腰。穿著藍色的百褶裙。裹著綁腿的腿。腳上穿繡花鞋。上衣、腰、裹腿、裙子的面料都是閃亮的紫色自織侗族面料。

黎平縣龍額地區的男子服裝,披藍、藍、白方格手帕,呈圓形,上小下大。這件大衣是大胸,無領,短而緊,小袖子。外套的顏色是紫色有光澤的侗布,便服是淺色或白色的侗布。佩戴方格腰帶。褲子是藍色的或者是大衣材質的,褲腿比較寬。穿橡膠涼鞋或涼鞋。

從江縣榮達的男裝分為正裝和休閑裝。衣料為紫閃侗布,頭帕壹端向左高翹,形似錦雞,帕端有桃花紋。上衣短而緊,有衣領,胸前有九顆蠶形紐扣,袖子很小。在房間裏穿白色內衣。穿著褲腿很寬的長寬松褲。衣服和頭飾是布的壹種。穿涼鞋。休閑服不包裹,上衣是白色雙排扣衣服。褲子,藍色,寬褲腿,涼鞋。

侗族文學包括侗族民歌、中國民歌、神話、傳說、故事、侗戲等民間文學,以及清末歌者和當代作家的文學。

董神話內容豐富,形式簡單。它在侗族人民中廣泛流傳,在侗族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的神話作品有《尕滿芒路的時嘉》、《大洪水》、《張亮張梅》、《侗族祖先落村歌》等。這些神話形象地反映了侗族先民對天地創世、人類起源和萬物生成的認識。壹些神話作品講述了侗族的形成、歷史和遷徙。在民間傳說中,贊美農民起義領袖吳冕的傳說,婦孺皆知。由於流傳時間久遠,這個傳說已經脫離了原始歷史人物的原型,情節神奇,與侗族當地的風俗習慣密切相關。這樣的傳奇人物有姜、姜子臨、李、陸和反柳關。民間故事題材廣泛,構成了侗族民間文學的主要內容。反映女性命運的“董家三梅”如娘梅、劉梅、舒眉,機智的人物故事如布寬、盧本松、神哥等,以及許多動物故事,表現了侗族人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感情。

侗族民歌可分為嘎、葉、寬三類,也有人主張可分為大歌、小歌、敘事歌、風俗歌四類。“嘎”是侗音譯法,即“歌”,獨唱或二聲部合唱。“葉”被翻譯成董語音學,即“語”。合唱隊的副歌。“寬”是侗音譯名,即“寬詞”,只吟誦歌曲。

“嘎”包括琵琶歌、笛子歌、牛古琴歌、木葉歌和無伴奏民歌、河邊歌、山歌、兩首歌、路歌、酒歌、油歌、村歌、柔歌、祝福歌、兒歌等,多為抒情歌曲。“耶”可分為“耶”和“大宋”。

“錢”包括“法錢”、“禮儀錢”、“神話錢”、“歷史錢”、“祈禱錢”等,村與村之間集體走訪時經常背誦,常用於駢韻。其他無歌朗誦的韻文,如吉祥話、疊字、白話等。,也可以歸為“錢”。

中國侗族民歌多與南方方言區的漢歌和北方方言區的侗歌同唱。也有壹些歌手可以在同壹個侗調裏既唱侗歌又唱中文歌詞。

壹些膾炙人口的敘事長歌和抒情長歌屬於晚清歌者文學。比如貴州黎平、、的歌手陸大勇,廣西三江的歌手吳,龍勝的歌手的《妳想要什麽樣的領袖》等等。侗族作家文學興起較晚,建國後發展迅速,成長了壹批作家。苗彥秀的長詩《大廟山交響曲》、《元宵夜曲》和短篇小說集《歸南》在侗族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新成長的作家包括滕樹松、張、劉榮民、譚欽、袁仁聰和黃仲景。

侗族-飲食

侗族是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貴州省人口最多,在古代文獻中稱為“羅越”、“遼”、“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河糯”(號稱“糯米之王”)、稻鯉、油茶、杉樹,擅長編織侗錦。鼓樓和“於風橋”是其獨特精美的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體系,大致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雜”(飲食結構)、“酸”(口味愛好)、“樂”(宴席氛圍)。它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