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也規定了朗讀的總目標:“具有獨立朗讀的能力,註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朗讀,顧名思義,就是用洪亮的聲音把語言和文字讀出來。應該大聲朗讀壹篇文章,以欣賞作者巧妙的寫作。帶著感情大聲朗讀往往能讓壹首優美的詩歌和壹篇抒情的散文更有魅力。那麽如何引導學生朗讀呢?這裏有壹些建議供妳參考。
壹、教師示範閱讀,有法可依。
為了盡快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的範文閱讀非常重要。好的範文閱讀對學生無疑是壹種精神啟迪和審美熏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理解作者的情緒。教師必須深入教材,把文章的道理講清楚,自己先得到啟發和教育,反過來才能引導學生,感染學生。教師最能把課文中表達的強烈愛恨情仇直接傳達給學生,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閱讀水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引導學生讀好,首先要熱愛朗讀,要經常當著學生的面朗讀課文(哪怕是壹篇長文),選擇壹個片段來朗讀。
二、技術指導,掌握方法
朗讀必須根據課文的不同風格進行指導。但無論什麽風格,老師都要遵循壹點:根據學生的差異,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首先要正確:即發音正確,停頓適當,不漏音。這是朗讀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流利,即正確把握語調(抑揚、停頓、頓挫)和聲調(輕、重、緩、急)並連貫朗讀,這是對朗讀的進壹步要求。最後,要生動傳神:即能熟練運用語音和表情表達文章的風格和精神。這是壹個高標準的要求。
就文體而言,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論述等。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風格大聲朗讀。讀壹篇感情強烈、語言優美、文體活潑的現代文,壹定要讀得節奏、語調、語調壹氣呵成。閱讀說明文是完全不同的。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閱讀要求和技巧。
第三,多種練習,閱讀有所提高
閱讀技巧的有意識的掌握和運用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做到的,應該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閱讀中進行訓練。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為所有學生服務。可以采取齊聲朗讀、個別朗讀、小組朗讀、角色朗讀、教師朗讀、個人朗讀、同桌互查、四人壹組朗讀、火輪朗讀等形式,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閱讀環境。比如舉辦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學素養優秀的文字片段或詩歌,配合音樂進行朗誦,並當場打分獎勵。註重閱讀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正確閱讀文章,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促進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方法上,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來吸引學生,使他們興奮起來,達到快樂閱讀的效果。
第四,創設情境,激發情緒
文字的字裏行間,都是作者的情感。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形象,通過想象和聯想,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因此,要引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就要創設學生入鄉隨俗所需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體會去理解課文的內容。也可以用老師描述情況,用圖片展示情況,讓學生帶著情緒進入狀態。比如讀古詩《靜夜詩》時,先引導學生讀古詩(邊讀邊聽蕭瑟的古箏音樂),了解詩人李白被流放他鄉,正值中秋佳節,月圓人間團圓。詩人壹個人在田裏,看到天上的明月,不禁低下頭,思念家鄉和親人。這種鄉愁,通過文本的對比,學生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通過對當時情況的渲染,會在學生心中激起情感波瀾。有了這種感覺,再加以進壹步的引導,他們就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來表現出文本的意境,讓他們帶著感情去讀。
第五,讀後復習,促進發展
在各種形式的閱讀中,閱讀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在評價時,教師要特別註意評價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尊重學生,讓每壹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體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會對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讀”。因此,教師應該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漸養成欣賞學生看待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和方法的習慣。"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只要學生讀到了真情實感,能夠準確理解和表達閱讀內容,就應該給予充分肯定。
剛才,我跟妳學了五種閱讀教學的方法。首先,教師要模範閱讀,有法可依;第二,引導技巧;第三,掌握方法;第四,提高閱讀;第四,創設情境,激發情緒;第五,讀後感,促發展,希望能給老師壹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