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賀與柳宗元簡介

李賀與柳宗元簡介

唐代詩人李賀(790 ~ 816):呂氏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祥。原籍隴西,生於富昌(今河南益陽)長谷,後稱李長谷。唐朝宗室是鄭王李良的後裔,但他的家族已經衰落了。少年時才華出眾,在京城小有名氣。父名金肅,因避父諱(金與金同音),不準升第壹。他壹生抑郁,體弱多病。他只擔任了三年李朗,就因病在27歲時去世了。後來,他被稱為詩鬼。

又長又瘦,長著眉毛和長長的手指和爪子。

詩歌概述

[編輯此段落]

李賀壹生致力於詩歌。《國》稱贊韓愈的散文“筆使自然無用”,也可作為他的自我褒獎。他的詩包括四個方面:

(1)諷刺黑暗的政治和惡劣的社會現象。他寫這類作品有壹定的現實基礎。早年住在長谷,離洛陽到長安的路很近,又要經過征運,達官貴人來來往往,使他對人民的重剝削和統治階級的淫蕩惡行有所了解,為早熟的詩人提供了創作素材。後來南巡時,官方王朝,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藩鎮割據造成的災難,貪官汙吏的猖狂無法無天,下層人民的苦難,進壹步激起了詩人的憤慨。李賀寫這類詩,有的直抒時事,有的借古刺今。其中諷刺了唐朝的宮廷,歌舞升平,燈紅酒綠,日日夜夜其樂融融,如秦王飲酒;隱約反映朝廷大事,如“漢飲酒歌”;批判憲宗對神仙的追求,如《神仙》、《昆侖使者》;反對藩鎮割據造成災難,歌頌藩鎮叛亂的,如《猛虎之行》、《野門太守行》、《古鄴城童子謠王殘刺曹操》、《歸頂》等;反映右門貴族驕奢淫逸的,如《榮華樂》、《秦公詩》、《牡丹神曲》、《夜飲入眠》、《貴公子夜歌》、《荒唐少年》、《涼臺古義》;諷刺當權宦官失才者,如盧將軍宋、六諷、三、四、青印;反映邊防敵人的騷擾和莫多樓子等抗敵戰士的艱苦生活;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和迫害,如《老太太采玉歌》、《五絕》;同情朝廷降嬪妃的悲慘生活,如《宮娃歌》、《開房》;反映少數民族的軍事抵抗活動,如黃家洞;反映險惡的吃人社會,正直的人遭殃,如“公無門出”“艾張茹”;批評科舉制度未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的,如《送申亞之歌》、《仁和皇甫雜記》等等。反映的社會生活相當廣泛。這些詩中有少數使用五七言古詩,但大量采用樂府體,或借舊題新或自創,大多簡潔優美。有些意思比較晦澀,比如金童任賢詞漢歌和歡子會吉格。杜牧以為“若求其境,則不知其境,而不知其境”(《李昌濟宋詩序》)。在同時代的“元、白”、“張、王”樂府流派之外,李賀的詩歌獨樹壹幟。王夫之《唐詩選》曰:“常吉諷刺,聲動今人,情動今人。”毛《詩辨》說:“大歷以後,李賀是唯壹解決樂府遺風的人。色彩很棒,但文字的意義比文章更重要。刻在文字上,就別扭了。”這是李和石最重要的部分。

2個人憤怒抒情。李賀對利用世界有積極的政治擁抱。雖因事業困頓而病魔纏身,有“二十而不知足,愁報恩如枯蘭”(《傷寒歌》),但如《崇義在雨中滯》、《贈》、《豪格》、《至酒》、《春回長谷》、《南園》等。但不甘沈淪的他發出了“天下英雄無主”、“雞鳴遍天下白,少年心為浮雲”的豪言壯語,滿懷“關山集五十州”之誌。這是李和石思想感情的另壹個基本方面。然而,在《壹日遊》、《苦日短》、《長空歌謠》、《夢見天堂》、《香泉酒》、《關捷鼓》等文章中,卻表現了時間的悲哀和生命的短暫的負面。

(3)寫仙鬼題材。李賀是青年詩人,但他的作品中有20多個“死”字和50多個“老”字,反映了他對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的感傷情懷。“曲水香壹去不復返,梨花盡落壹秋園”(《河南府試十二三月樂》),“情是青春雕零桃花落紅雨”(《入酒》),表達了他對現實生活的無奈之情;“隱約和諧嚴冬,已是日長夜長”(《河南府試十二月樂》),道出了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兩者的矛盾中,他探索出了擺脫死亡的方法,於是對神仙的境界產生了奇妙的幻想。神話人物如王太後和嫦娥,天堂風景如蒲圻和月宮等。,出現在《天上的歌謠》、《夢見天堂》等代表作中,極其奇幻。然而,在諸如《古遊遊行》、《格詞》、《關捷鼓》、《沈□》等作品中。,虛構了諸神的誕生和滄桑。既然死也逃不掉,對鬼界的描寫又多了壹種可怕:“鬼燈似漆松花”(《走在南山場》),“鬼雨散空草”(《五諷刺》第三部),“秋墳鬼唱寶詩恨血千年”(《秋來》),“百歲老人風流倜儻。鬼魂纏著我,很詭異。因此,宋代的錢乙、宋祁稱李賀為天才。杜牧說:“為頑固狂妄而怨天尤人,悲天憫人,不足為奇”,“虛妄荒唐不足為奇”(《李昌濟歌詩序》),這是對這類詩的總評。

④其他題材如詠物。其中,如李平語錄、子□歌、聽時穎鋼琴曲等。,通過“石破天驚”的奇特想象和比喻,描寫了音樂家高超的技藝和動人的音樂美,表達了作者的懷抱,給人以深刻的感受。楊勝的《青花紫石硯歌》贊美了勞動人民的巧奪天工。《羅浮山人與葛片》描寫的是老織女織雨割湖南的絕技。還有“長谷北園四新筍”以詠筍贊美青春活力;二十三馬詩,通過詠馬,反映了現實政治,表達了作者的憤怒。後兩組詩也用了李賀平時不用的絕句。這類詩大體上顯示了李賀詩歌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而《美人梳頭》等作品則透露出作者對貴族女性生活的欣賞態度。

藝術特色

[編輯此段落]

李賀詩歌的藝術特色是豐富奇特的想象、蒼涼的經營、精煉的句子、瑰麗的色彩。如“何敲太陽玻璃”、“醉飲明月”(《秦王飲酒》)、“浮雲學水聲”(《天上歌謠》)等怪詞比比皆是。他尤其擅長短篇小說,如《天空中的歌謠》、《夢見天堂》、《帝子之歌》、《費翔》等。,是被後人稱為“長己體”的代表作。他還有幾部通俗易懂的作品,比如《愛走》《五諷刺》《北京》《嘲諷少年》。他寫的古詩和樂府比較多,很少寫當時流行的近體詩,也沒有寫過什麽七律詩,可見他對當時詩風的不滿。另壹方面,他受到了齊梁宮詩的影響,借鑒了他們的詞,也沾染了壹些不健康的東西。由於過於註重雕琢,壹些作品也存在含義晦澀、文字堆砌的缺陷。但就基本成就而言,正如他推崇韓愈的作品壹樣,是“心中二十八夜,元之精氣猶在”(郭)。到了唐代,李商隱和文的古詩都沿襲了李賀開創的道路。宋代的劉克莊、謝翺,元代的薩都、楊維楨,清代的李健、姚燮等都受到了李和時的影響。

詩人對李賀詩歌的評價褒貶不壹。杜牧稱贊他是“騷苗後裔”(李昌濟《歌詩序》),高□稱他是“天之天才”(唐詩宋詞集),王夫之說他是“真與崇(李白)之敵”(唐詩宋詞選),姚認為他是“想扳回風”(長谷集)貶低李的人說是“鬼魅”(張珊瑚鉤詩話),甚至是“詩之妖”(潘德裕《養義齋詩話)。

編輯成四版的《李賀詩集》頒給沈,共收錄詩歌223首。北宋以來流傳的《李賀集》四卷,都是219。卷數和自編的壹樣,但是篇數不壹樣,編號也很亂,不準確。文集也有五卷,是四卷加《外集》1卷,詩23首,共計***242篇,篇數也與李賀編的不同。北宋宣城本現存五卷,分別由在雞骨閣、董氏禪粉室、蔣《密雲樓》所編,合稱《李詩集》。還有壹本南宋版的《續古壹輯》,名為《李昌濟文集》,沒有對外收藏。還有《通鑒樓》的影印版蒙文四輯,名為《李詩集》。後兩部原著現藏北京圖書館。

最早的註釋是南宋吳政子的註釋,流傳於日文印刷本和通俗本。後來又有王琦的《李昌濟歌詩集》,選錄了吳政子、、徐渭、董茂策、曾軼、余光、姚□和姚等人的評論或筆記。還有陳的《解律鉤玄》、的評點和的評點。1977出版的《李賀詩集傳》是對的《追憶》、姚的《註釋》和方世舉的《註釋》進行整理匯編而成。此外,錢仲連有《讀長谷詩劄記》、《李昌濟詩史簡評》、《永貞詩史》,對詩歌考據能力有新見解。1984年出版的《錢鐘書李賀年譜註》是壹部具有編年體和詩歌註釋性質的新書,對詩歌的解釋不同於舊的註釋。

李賀生平有李商隱《李賀傳》、新舊版本《唐書》、《宣石誌》、《遊仙鼓吹與預言》等,還有朱自清《李賀年譜》、錢仲連《李昌濟年譜》、《李賀年譜》可供參考。

/view/7079.htm

柳宗元(773—819)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出生於河東(今山西省永吉縣),漢族。代宗大歷八年(773),生於京都長安(今陜西Xi)。與韓愈壹起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之為劉漢。與劉禹錫並稱“劉瀏”。與王維、孟浩然、魏並稱“王蒙”。世稱六合東或六柳洲。

柳宗元出身官宦之家,才氣不多,誌向高遠。早年考中秀才,文以華麗辭藻為主。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入博學詩班,授集賢堂正字。他曾任藍田副將,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集團的政治改革,並調任李部任外交大臣。永貞元(805)九月,革新失敗,少州被貶為刺史。十壹月,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元和十年(815),春返京師,又任柳州刺史,功績卓著。憲宗元十四年(公元819 165438+10月28日)十壹月初八死於柳州。

柳宗元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歌,他在寫作上的成就大於詩歌。駢文近百篇,議論、犀利、諷刺、辛辣,充滿戰鬥性,遊記寫山水,多受委托。哲學著作有《天說》、《石天》、《封建主義》等。柳宗元的作品被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編成文集。有《六合東集》。

右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留侯廟(原留侯公園)的柳宗元雕像。

壹生

[編輯此段落]

家庭的社會地位

北朝時,劉是有名的士族,與薛、裴並稱“河東三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說:“劉民族的劃分在北方更高。是以石填之,天下重矣。”柳宗元的八祖到六祖都是朝廷官員,第五祖是四州刺史。進入唐朝後,劉氏家族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僅在統治時期,就有23個劉氏家族成員同時居住在關上蜀中。但在永輝時期,劉氏家族屢遭武則天迫害。到柳宗元出生的時候,他的家族已經衰落,柳宗元的曾祖父和祖父也只是縣令之類的小官。他的父親柳鎮在玄宗天寶末年做太常大夫,安史之亂後繼續做官,官階壹直很低。柳宗元的母親陸,生於著名的陸氏,但家道已衰。她有兩個女兒壹個兒子,柳宗元最小。他的兩個女兒,山東的崔氏和河東的史培,都是沒落的舊貴族。

柳宗元感慨地說,到了他這壹代,劉已經“五六月以來白讀書了”。安史之亂對劉氏家族造成了又壹次巨大的沖擊。戰爭期間,柳鎮把他的母親送到吳王避難,她和她的家人逃到了無棣。在南方,壹度生計艱難,有時連工資都沒有。柳宗元的母親為了養活孩子,經常讓自己挨餓。

柳宗元的家世,讓他壹直向往祖上的“德”和“成”。他常常以驕傲的口吻敘述祖先的地位和榮耀,表現出復興《我的宗族》的強烈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剛剛平定20年。雖然短暫的和平存在了20年,但唐朝早已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漸走向衰落。唐朝的各種社會矛盾迅速發展,中唐以後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爭權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壹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四歲時,父親南下,母親呂氏領他住在京西莊園。盧氏信佛,聰慧賢惠,學識淵博,有壹定的文化修養。她教年輕的柳宗元背誦十四首古詩。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讓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盧氏勤於持家,勤於教育子女。早年逃亡南方,他寧願餓死自己,也要養活親人。後來柳宗元得罪貶謫官員,母親晚年毫無怨言地跟著兒子到了南皇。她是典型的賢妻良母,身上體現了中國古代女性的諸多美德。母親的好性格從小就影響了柳宗元。

貞元元年(785),柳鎮到江西做官。之後柳宗元隨父出差,足跡遍及從南方長沙到北方九江的廣大地區。這段經歷讓柳宗元直接接觸了社會,增長了見識。從此開始參加社交活動,廣交朋友,被人們看重為才子少年【註:劉禹錫《河東先生集序》】“子厚自貞元初始有少年怪名。”見《柳宗元集》附錄】。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在長安度過了童年。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動蕩,我都有所耳聞和感受。他九歲那年,也就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安史之亂之後又壹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了。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李死於成德鎮,其子李在河北其他兩鎮和我山南東路使臣梁崇義的支持下,後續出擊,企圖在藩鎮建立世襲傳統。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於是四鎮聯合起來反抗朝廷。建國四年後,柳宗元為躲避戰亂,來到父親在夏口(今湖北武昌)的辦公室。然而,由於夏口是壹個軍事據點,它成為李希烈叛軍和官軍激烈競爭的目標。年僅12歲的柳宗元,此時也經歷了藩鎮割據戰爭。

除了母親之外,父親柳鎮的性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有更直接的影響。劉真精通儒家經典。“得詩之群,書之政,易經之直、方、宏,春秋之刑勸,植於內,寫於外,懸於壹時。”我們可以看到,他信奉傳統儒學,但並不是迂腐呆板的儒生。他長期在府縣工作,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養成了積極的處世態度和正直的品德。他還擅長詩歌和散文,曾與當時著名詩人李益合唱。李益非常欽佩他。父親和母親給了柳宗元儒釋道的雙重影響,為他後來的“儒佛合壹”思想奠定了基礎。

做官

貞元九年(793)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與此同時,他的好友劉禹錫也考中進士。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被任命為省校書記,算是步入官場。這壹年,他在長安娶了楊平的女兒。兩年後,他學了很多字,改成了集賢殿書院的正字法,讓他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他開始接觸朝臣和官僚,了解官場情況,關心和參與政治。在集賢殿書院元年,他寫下了《郭毅也斯羊城愛情碑》,贊揚了在重大政治事務上勇於堅持己見的羊城大夫。第二年寫《論辯侵伐》,表明了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調任藍田衛,兩年後調回長安,任時宇李星監軍。當時他31歲,與韓愈為官。雖然他的級別很低,但他的權威不亞於時宇。從此,他與官場上層人物交了更多的朋友,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的認識,也逐漸萌發了改革的欲望。

王和王來的永貞革新僅僅失敗了半年,卻是壹場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采取的措施打擊了當時藩鎮地區的專制宦官和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發展。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他們被稱為“二王劉瀏”。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與宦官、貴族家庭、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他的創新和奮鬥精神非常可貴。

永州

隨著順宗下臺,憲宗上臺,革新失敗,“二王劉瀏”等維新派隨即被貶。八月憲宗即位,九月柳宗元被貶為邵州(今湖南省邵陽市)刺史,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市)司馬。這次七人同時被貶為司馬,所以史稱此事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位於湖南和廣東的交界處。那時候很孤獨,是個很可怕的地方,人很少。柳宗元隨67歲的母親、堂弟柳宗智、堂弟陸尊前往永州。他們到了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壹個和尚的幫助下,他們在龍興寺寄宿。因為生活艱苦,他到永州還沒半年,母親盧氏就去世了。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仍不肯放他走。流言蜚語,人身攻擊,把他變成了壹個“奇人”,若幹年後,他還在不停地罵人。由此可見保守派對他的厭惡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和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傷心、憤怒、沮喪、痛苦。再加上幾場無情的大火,他的健康嚴重受損,甚至到了走路時膝蓋發抖的程度,但壹坐下就癱瘓了。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並沒有因為他在貶謫生涯中遭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而動搖。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排斥壹切,但無非如此。”

永州失陷10年,是柳宗元壹生的重大轉折。他在北京的時候,直接從事創新活動。到了永州後,他的鬥爭轉向了思想文化領域。在永州的十年,是他繼續奮鬥的十年。他廣泛研究了從古至今哲學、政治、歷史和文學中的壹些重要問題,並撰寫了文章和書籍。他的《封建》、《非官話》、《天對》、《六矛盾》等大部分名著都是在永州完成的。

柳州

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劉禹錫被召回北京。但是沒有被重用。由於對吳等人的仇恨,二月到長安,三月宣布降級。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今廣西柳州),劉禹錫為亳州刺史。雖然從司馬升到了刺史,但被貶的地方遠比以前僻靜艱苦。柳宗元認為博州比柳州更難,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親要照顧,於是幾次上書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交換。後來由於有人幫忙,劉禹錫改去了連州,柳宗元去了柳州。

柳州比永州離首都長安更遠,更加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與中原大相徑庭。柳宗元剛來這裏的時候,語言不通,壹切都不舒服,但他還是決心利用秘書處有限的力量,繼續在這個地方推行改革,為當地人民做點好事。

在柳州,柳宗元決心廢除“時不時向男女拿錢作贖金,孩子如是,就不做奴婢”的殘酷習慣,制定了壹套釋放婢女的辦法,規定做了奴仆的可以按時間計算工資,還清債務後恢復人身自由,回家與親人團聚。這壹舉措受到了窮人的歡迎,後來被推廣到柳州以外的縣。鑒於當地民眾迷信落後的習俗,柳宗元嚴禁江湖巫醫騙錢害人;組織發展文教事業,興辦學校,普及醫藥,使從來不敢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幾口井,解決了飲水問題。柳州有許多荒地,柳宗元組織閑散勞動力開墾。僅大雲寺壹處開墾的荒地,就種了三萬根竹竿,上百床蔬菜。他也重視植樹,親自參加植樹活動。

柳宗元四年在其職權範圍內進行了壹些改革,使壹方受益,實際上在某些地區推行了王變法。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的艱辛,精神的折磨,讓柳宗元的身體越來越差,還沒老就真的老了。他的好朋友吳武靈多次跑到執政大臣裴度的家門口,想把他從柳州救回北京。裴度、柳宗元是河東人。元和十四年,憲宗因有尊稱而被特赦。經過裴度說情,憲宗同意罷免柳宗元。然而,為時已晚。在聖旨到達柳州之前,柳宗元帶著壹腔悲憤離開了人世,享年47歲。去世前,柳宗元寫信給他的好友劉禹錫,並把手稿留給了他。後來劉禹錫編了《柳宗元集》。

右圖為廣西柳州的留侯寺。

壹貫木

柳宗元於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卒於柳州。次年,靈柩運回京兆萬年縣袁奇峰(今陜西Xi)。《柳州縣誌》記載:“宗元原為古州所治,雖復,仍封土地。”這個土現在是柳宗元的衣服墓。原來的毛墓是在清代重建的。墓碑題為“唐高宗柳宗元之墓”,並有對聯“文能能長命百歲,造福人民”。這座墳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了。1974修復,郭沫若題寫碑文:“唐代柳宗元墓”。(如右圖所示,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留侯寺)

關於柳宗元的生平事跡,可參考韓愈《劉子厚墓誌》、《唐書新舊列傳》、《文安裏劉先生年譜》(載《劉竹姬列傳》五百篇,不包括《月牙堂叢書》)。現代著作,石《柳宗元年譜》(武漢大學學報,第1期,1957,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柳宗元年譜》初稿(第3期,1974)可供參考。關於柳宗元的研究著作,張的《柳》是壹部以翔實的材料為基礎的關於柳宗元著作的大討論,但它強調的是柳抑朝論。

文學成就

[編輯此段落]

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但他在文學上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散文、文論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他的詩多以抒寫苦悶、悲憤、思鄉、友情為主題,這使他獨樹壹幟。最被世人稱道的,是那些閑適雋永、古樸幹凈的山水。文的成就大於詩歌。駢文近百篇,沒有脫離唐代駢文的習氣,但也有像《南極雲綏陽寺碑》這樣的代表作。

劉禹錫主編的《柳宗元文集》名為《河東先生文集》,宋初由木秀出版。《四庫全書》所收宋《劉先生訓詁集》共45卷,外卷2卷,新編外卷1卷,是現存最早的劉集。現存43卷,他集2卷,外集2卷,宋統宗、張敦義、潘加註的《先生文集》1卷,並有四輯影本,是目前最早的影印本。宋統宗說,45卷本的《新編劉唐作品集》是宋建洲印刷的,現藏於北京圖書館。宋代魏懷中編註《劉先生文集》500條,其中《外集》2卷,新編《外集》65,438+0卷,《龍城錄》2卷,附錄8卷,並有《文遠亭》影印本。宋代廖編註的《河東先生集》共45卷,外卷2卷,有補遺、附錄等。,是宋代最後的註釋。曾有宋唐本幽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部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明代蔣編《六合東集》四十五卷、五卷、遺註及附錄,雖采用舊註,但多為蔣自註。有明三經刻本,四部的排印。

柳宗元非常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要用,道要利國利民,具有實踐性。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學應該有益於世界。他主張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嚴肅,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對先秦兩漢的文章推崇備至,提出要學習儒家經典、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並從中吸取教訓,以為可以為我所用,但不要因噎廢食。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崇尚比興、陳子昂崇尚吉星的傳統。與元雜劇《九書》中白居易關於諷諭詩的命題是壹致的。他的詩文理論代表了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view/2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