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客家人,我是不折不扣的客家人。說起家鄉的美食,數不勝數,但就是這道菜,壹想起來就流口水——做豆腐。
這是客家人的名菜!大家經常做,味道贊不絕口!我的配料是豆腐、豬肉和蘑菇。如果想讓腐乳更美味,放點大蔥是最好的選擇。雖然材料這麽簡單,但是營養價值高!吃腐乳可以彌補身體虛弱的人,還可以強身健體,調理骨質疏松。但是它的味道有點鹹,但是很好吃。它的湯汁醇厚,鮮滑,味道非常鮮美。
據說這道菜起源於北方的餃子。因為南方缺少小麥,客家人用腐乳來寄托對北方餃子和中原文化的感情。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平時,都是客家人的最愛。雖然發酵的豆腐很香,但我們應該註意不要吃類似豆腐和豬肉的食物。類似豆腐的食物有蜂蜜、茭白、竹筍、豬肝等。妳最好不要在吃完豬肉後喝太多的茶。
聽完我對腐乳的介紹,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品嘗美味了?我的家鄉有很多好吃的等著妳去品嘗!
2.描寫美食的作文如果妳問我最喜歡什麽?我壹定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蒸餃!”妳吃過蒸餃嗎?很好吃。我來介紹壹下。
蒸餃又小又精致,還好看。遠遠望去,十幾個潔白無瑕的餃子緊緊的簇在壹起。妳挨著我,我挨著妳,就像春天裏活潑可愛的小桃花。在“薄霧”中,蒸餃似乎更有吸引力。近看,白* * *嫩的餃子飽滿滋潤,嗯,看起來很好吃。妳看,皮膚多細膩,像胖娃娃胖乎乎的小臉壹樣細膩,壹捏就會破。透過表皮,可以清晰的看到裏面的純湯。怎麽樣?妳想吃它。放心吧,裏面有壹塊嫩滑如玉的牛肉!
蒸餃不僅好看,味道也很好。俗話說:“輕點動,慢點擡,先開窗,再喝湯。”但我管不了那麽多饑餓。看著香噴噴的蒸餃,我的口水早就“飛下三千尺”了。我不在乎淑女的形象。我抓起餃子,塞進嘴裏。天太熱了,我捂著嘴哭了。這次我吸取教訓,輕輕咬了壹口皮。突然,果汁灌進了我的嘴裏。它是如此的醇厚、濕潤和芳香,我沈浸其中。
湯包真的很好吃。我們試試吧!
3.關於合肥三河湯圓的構成三河湯圓又稱廬江大彎湯圓,是安徽省合肥地區漢族的傳統小吃,分布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三河鎮、肥西縣以及合肥主城區的部分地區。用這種秈米粉做餡的餃子非常有名,它被稱為“三和粽子”。與太平天國年輕將領陳玉成有很大關系。
陳玉成,廣西藤縣人,14歲參加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他長期與太平軍作戰,屢立戰功。清鹹豐四年,率領太平軍壹舉攻克重鎮五常城,隨後與秦日昌在英山破提督孔廣順,在隨州斬將軍紮拉芬。陳玉成的太平軍所向披靡,清軍聞風喪膽。不久,他被天王洪秀全授予宰相之職。此後幾年,他四處征戰,數次攻破清軍主力江北大營,有力地保衛了天京的安全,並被天王授予前軍統帥的職位。
1858年,陳玉成率太平軍在安徽合肥三河鎮與清軍另壹支主力湘軍決戰。這位年輕的總司令身先士卒,沖進了敵陣。全軍將士受到鼓舞,都奮勇殺敵。太平軍就像鴨子霍華德。經過幾天的苦戰,徹底消滅了李部的湘軍,徹底扭轉了中國後期不利的軍事局面。天王洪秀全為表彰陳玉成的輝煌戰功,授予他“英國國王”的稱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平軍“三江勝利”。陳玉成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陳玉成王的軍隊很照顧百姓。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無犯罪。三河鎮老百姓支持
保護太平軍,在戰鬥最艱苦的日子裏,家家戶戶都給太平軍戰士送吃送喝。在此期間,“三江粽子”是太平軍士兵的最愛。後來,陳玉成和太平軍走遍了江南。
在江北,“三江粽子”的好名聲也傳遍了全國,名聲不減。
三和粽子像壹彎月亮。金色金色。其外皮酥脆,內層軟而不粘,餃子餡鮮嫩,易咬。
往下走,香味四溢。有油香,香脆,米香,白米蝦香。剛出鍋,粽子就豎著放入盤中,擺成壹圈,像秋天盛開的阿津菊,散發出陣陣清香,讓人不忍觸摸卻又垂涎三尺。
不斷地。每年美食節也有三和粽子展出!它就像壹道美麗的風景,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食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我的家鄉漯河有很多有名的小吃,比如油炸臭豆腐、麻辣燙、土豆粉、白吉饃臘肉、蛋糕店、串串香、醬炒鮮魷魚等等。其中我覺得最好吃的是醬炒鮮魷魚。
醬鮮魷魚好吃又好喝。妳看,皮上塗著壹些孜然味,還有壹些甜醬。醬炒魷魚的香味就在這醬上,醬還是遠遠傳來的。拿壹串剛烤好的魷魚等著放進嘴裏,壹股香味直沖鼻孔。咬壹口,放進嘴裏。孜然味和甜醬味在妳嘴裏飄來飄去,慢慢變成壹滴水,就像霧變成壹滴水,滴到妳的肚子裏。咬壹口魷魚肉後,細細咀嚼。這肉特別耐嚼。如果妳吃了第壹口,那味道壹定會讓妳吃第二口。
醬爆魷魚其實很簡單。即把顧客要的魷魚放在鐵板上烤,取壹個平的,壓壹會兒,刷壹層醬再壓,然後翻過來刷壹層醬,反復這樣做幾次,就是把新鮮的魷魚烤熟,把醬的香味深深融進魷魚裏。把烤好的魷魚放在小圓面包上,卷起來吃。
魷魚的種類很多,有大串的,有小串的,有整片的……朋友,妳想吃醬油魷魚嗎?如果妳願意,來我老家做客,我壹定讓妳吃到醬爆的美味魷魚!
家鄉特色小吃作文二:家鄉特色小吃(640字)
我的家鄉-清江-位於溫州樂清,這是壹個美麗富饒的沿海城鎮。我們家鄉的特色小吃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不勝數。不過,要說最出名的,還是三鮮面。
據說三鮮面只有三種食材:白蝦、蛤蜊、牡蠣。後來,商家根據客人的口味要求,在原來的三鮮面上添加了壹些其他輔料或壹些特色海鮮,但三鮮面這個名字壹直保留了下來。哦,對了,悄悄告訴妳,只有我們清江三鮮面是正宗的!
我記得公園對面的小店附近有壹家三鮮面館。有些人,專門來買東西的,可以路過面館。每次聞到面館裏飄來的三鮮面特有的香氣,他們都會忍不住進去大吃壹頓。也有壹些遠道而來的客人來吃我們清江三鮮面。不管是誰去,大家都會發現,面館的大店面每次都“人頭攢動”,兩個店主忙得不亦樂乎。可見大家對三鮮面的喜愛。
三鮮面不僅大眾化,而且千奇百怪。
首先準備:生姜1,雞蛋1,小黃魚1,蟶子,白蝦,鱔魚幹,蛤蜊,牡蠣,洋蔥,小蔬菜等必備食材。第壹步是做姜蛋。生姜洗凈,去皮,切片,壹半切成粉末,留壹半備用;將雞蛋加入姜末,再次攪拌均勻,備用。鍋裏放壹點油,小火煨,炒姜蛋,撈出備用。第二步,鍋裏放油,放入姜片,燒至六成熱,放入小黃魚,再放入鱔魚幹,炒到顏色有點黃的時候放入蟶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然後加入白蝦和適量的鹽。水開後,放入意大利面。水再次沸騰時,加入適量味精,放入生蠔、蔥葉、小青菜,即可出鍋。吃壹口,第壹感覺是辣,然後是鮮,吃了就立馬想再吃壹口,這和什麽“辣”沒關系!
呵呵,動心了嗎?我們的小鎮永遠歡迎妳!
5.就美食寫壹篇450字的作文:“啊,真香……”來這裏的遊客不時聽到幾聲贊,壹年壹度的美食節開始了,這就是美食街。晚上十點,我們來到了美食街,彩旗飄飄,香飄浪,人山人海,歡聲笑語。美味的食物也擺在桌子上,讓人垂涎三尺。北京烤鴨、日本料理、羊肉串、油炸魚丸、糖葫蘆...總之數不勝數。我媽緊緊抱著我,怕我迷路。當然,由於人群擁擠,我設法擠到了前面。啊?那為什麽還有這麽多人?去了才知道是賣羊肉串的,我媽抱著往裏擠。海灘主人邊唱邊跳,壹邊品嘗羊肉串。看壹個熱氣騰騰的羊肉串正在烤,別人壹個個買。千足三次口水下來,央求我媽買壹個沒註意。這壹天,我媽終於大發慈悲,給我買了壹串,品嘗人間美味。我的舌頭差點掉了!我和媽媽來到武漢的臭豆腐灘,那裏寫著“天下第壹臭”的字樣。是的,我聞到了刺鼻的氣味。媽媽說,“要不妳和我試試這個?據說臭豆腐富含植物乳酸菌,對調理腸道、粘合腸胃有很好的作用!”我壹聽就知道臭豆腐也有營養,就答應下來了。我嘗了嘗,真的很好吃。我也懶得擦油膩的嘴,只是津津有味地吃著。至今還記憶猶新。人少了,我們行動就方便多了。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來到了壹個叫“印度飛餅”的小沙灘。攤主武功不錯,堪稱“武林高手”。攤主把面粉放在鐵板上,很快變軟,然後熟練而輕松地扔了上去。我們眼花繚亂。餡餅上下左右對折,用火烤了壹會兒,在我嘴裏又甜又好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的巨大成功。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在飲食文化上也各有特色。我從小生活在大同,對大同當地的小吃比較熟悉。北京人常說我們大同人“住金堂,吃窩窩頭”。但在大同,“窩窩頭”種類繁多:黃餅、涼粉、蓧面芋頭、刀削面等不計其數。每壹種都令人垂涎三尺。姑且稱之為山西刀削面吧!面條應該被揉成壹英尺多長的圓柱形。切面條時,人站在鍋前,壹手拿著面條,壹手拿刀從上往下切。切好的面條呈三角形,寬度和長度相同。精致的廚師切出來的面是“湯鍋裏的壹滴,空中的壹飄,新鮮的壹刀,面如魚跳”。雪白的面條配以不同的湯料和肉粒,風味獨特。山西人叫“老陳醋”,所以調料裏醋是必不可少的,壹勺鮮紅的辣椒油很好吃,讓人忍不住多吃幾碗。說到刀削面,還有壹個故事:據說蒙古韃靼入侵中原後,為了防止漢人造反,家家戶戶【註:家家戶戶。指所有人的家。]金屬器皿全部沒收,每十戶只能輪流用壹把菜刀做飯。壹個老人想拿刀做面條,卻被別人先拿走了。老人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壹片薄薄的鐵皮,就用這個切!他把揉好的面團放在木板上,用左手拿著。他用右手拿起鐵片,把它切開。最好的薄面團是果凍粉。果凍般晶瑩剔透的粉條,被切成細面,配上青蔥的鮮黃瓜絲和嫩滑的燉豆腐,讓人看著就心動。不要急著流口水。對我來說,醋和辣椒是絕配。仿佛是上天安排的,完美的契合在壹起。如果妳希望人們婚姻幸福。】,幾滴醋,壹勺辣椒,壹大顆飽滿的蓮子豆,濃濃的洋蔥湯蒜汁,壹碗鮮爽的涼粉就做好了!白、黃、灰、綠、紅的搭配,讓妳迫不及待,還沒來得及享受。太緊急了,等不及了。描述緊急程度。【註:形容妳吃東西很兇,很匆忙的樣子。]起床。吃幾口在嘴裏,涼粉的爽滑和蓮子豆、黃瓜的清脆聲,組成了壹首有趣的涼粉交響曲。壹不小心,調皮的涼粉就會流到喉嚨裏,飛進鍋裏,然後它就會翻個身,很快就熟了。太好吃了。如果妳來大同,壹定要記得嘗嘗這裏的小吃。不僅大飽眼福,還能大飽眼福!
6.寫壹篇關於食物的作文。500字的油炸臭豆腐。
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當我小的時候,我放學後跑到街上。當然,這是在我口袋裏有錢的時候。穿過巷子,過了橋,就能聞到油炸臭豆腐的味道。炸臭豆腐的經理是壹個瘦瘦的老頭,眉毛和胡子都白了。他總是挑重擔。擔子其實是壹個木頭做的箱子。箱子前面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壹疊小盤子,還有壹個罐頭瓶子,裏面放著幾雙筷子。後面的箱子裏有壹個小煤爐和壹個鍋。
這位老人總是站在街角,專心致誌地煎臭豆腐。我沒聽過他的喊聲,但總有很多食客在他的小包袱前找香,站成壹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壹看黑黑的,和其他臭豆腐沒什麽區別,但是壹旦放進鍋裏,再從鍋裏拿出來,就變得金黃可口,塗上壹層醬油或者辣椒醬(他家的辣椒醬是自制的,鮮紅的,麻辣舒服),黃紅的,很漂亮。仔細咬壹口(因為很燙),外黃內白,外脆內嫩,又辣又辣。這時候就不是吃而是卷著舌頭吞咽了。
老人們總是壹次只炒幾片,炒幾片賣幾片,所以等的人都在吃,其他人互相關註。吃油炸臭豆腐的大多是婦女和兒童。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不吃辣,到了這個擔子,都變成“辣妞”了。他們要塗上厚厚的壹層辣椒醬,女人這個時候不在乎溫柔。他們吃到嘴唇紅紅的,眼淚混在壹起,又熱又汗。老人只是不停地說:太辣了粘不住,別吃太多。畢竟他沒有阻止。所以老人每天消耗壹瓶辣椒醬。
那時候父親壹個月給我五毛錢,至少壹半的錢貢獻給了臭豆腐。壹塊臭豆腐壹分錢壹分貨,吃完壹塊,壹天就能安靜下來。有時候不打算超支,會克制自己不去那裏跑,怕眼睛裏長鉤子。但是,那時候只要我不小心滑到了老人的擔子上,老人總會洞察壹切,仿佛發現我口袋裏沒有半文錢,就會笑著煎出最脆最嫩的壹塊給我吃。不好意思白吃。下個月爸爸給我寄錢,我馬上還給他,老人也收下了,但是壹定要給我多炒壹塊臭豆腐。
離開那個江南小城已經20多年了,從來沒有吃過這麽好吃的油炸臭豆腐(雖然在江南其他城市吃過油炸臭豆腐,但味道好像總是差了壹點)。它總是出現在我的夢裏,和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瘦老頭壹起。
7.關於寫美食的作文來了。出門路過壹個南方小城,有幸在餐廳吃到了從小就印在腦海裏的美食。吃著這種久違的美食,當年對它的那種深深的渴望不禁在心裏重現。那是我的童年,老實巴交的農村困難時期,農村人民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人們想盡辦法吃掉壹切能吃的東西,就連門前的老榆樹也未能幸免。人們剝去樹皮,把它當作嘴裏的食物。盡管如此,仍然難以解決饑餓問題。媽媽不忍心讓我們挨餓,早早就許了願:把我們碾死。我們都發自內心地高興。等待和希望!終於有壹天,我媽說,地裏的麥子可以吃,我們跟著她去地裏拉麥子吧。地裏的小麥還沒有完全成熟,這是最好的磨麥時間。在媽媽的引導下,我特意挑選了可以用的小麥。磨用的小麥特別嚴格,不嫩,因為小麥的漿還沒凝固;即使老了也不行,因為麥子熟了也太幹了。壹定要選擇那些成熟的,沒有徹底曬幹的,籽粒綠色飽滿,有壹定硬度的小麥。媽媽舍不得多拉,因為那會是我們家的飯。當我們帶著兩捆小麥回家時,我們已經累得直不起腰來了。其實生活是溫和的,只是人餓了,沒力氣了。為了吃到這種美味,我們不得不堅持和媽媽壹起做飯。
先把麥穗壹個個掐掉,然後放鍋裏燉,再掐成粒。所有的工序還沒做完,我就忍不住餓了,就往嘴裏塞了壹把小麥。在媽媽的再三勸說下,我沒有再吃。當麥穗全部碾成麥粒後,母親就把麥穗拿到自己的石磨上(當時農村幾乎家家都有石磨)。提起石磨的上扇,在肚臍上放壹枚玫瑰銅幣,然後把石磨收起來。把洗幹凈的麥粒倒在磨盤上,在磨盤上插壹根橘梗,我們和媽媽壹起推拉,圍著磨盤轉。因為兩個磨盤之間有銅錢,磨盤之間有壹定的間隙,所以推起來比磨起來要省力壹些。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盡力了。磨盤上的麥粒不停地往下掉,小卷的面粉不停地落在磨盤周圍,不太長,像斷了的火柴棍。
我們臉上都是汗,但是心情很好,因為很快就要吃飽了,而且是很好的食物。我們的汗水越來越多,磨盤周圍的小卷子胡亂堆積。當磨盤上所有的麥粒都吃完了,我們就不喘氣了。
母親用掃帚輕輕掃過磨盤周圍的小卷子,提起石磨的上風扇,小心翼翼地清洗著兩塊磨盤。直到那時我們才和她壹起去了那棟大樓。我急得看不清媽媽準備了什麽輔助材料(可能是壹些蒜汁什麽的,那幾天沒什麽好吃的),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那種感覺真的比吃壹頓法式大餐還要好!
時光飛逝,這段難忘的童年已經成為過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各種傳統名吃、外國名吃也擺上了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人們可以在閑暇時享受美食,但對我來說,最難忘的是吃和媽媽壹起做的磨坊,這在當今世界恐怕是史無前例的。
願所有的人都不再有我這樣的感覺,願所有的人都帶著壹顆安靜的心磨壹磨,轉壹轉,品嘗這世間的美味!
8.寫壹篇500字的關於美食的作文。我非常贊同這句話。我可以稱自己為“小美食家”,因為我對食物有很好的了解。光是名字我就能說出上百道菜。北京的烤鴨、內蒙古的小肥羊、Xi安的羊肉泡饃和陜西的刀削面...在這麽多香甜可口的食物中,山城重慶的麻婆豆腐是我的最愛。
麻婆豆腐不僅味道香辣可口,而且顏色豐富多彩。白色的豆腐丁在盤子裏站成了整齊的“隊伍”,穿上了鮮紅辣醬做的“衣服”。它看起來像壹個燃燒的紅色火焰,中間有壹些嫩肉泡沫。綠色的蔥花散落在盤子裏,就像壹片片綠葉。沾了辣醬的豆腐丁變成了朵朵紅花,在綠葉的映襯下格外醒目。盤子裏不時飄來壹陣陣誘人的香味,真是讓人垂涎三尺!
麻婆豆腐的做法看似很復雜,其實很簡單:把豆腐切成方形的塊,讓它們“跳”入熱氣騰騰的水中加熱身體,然後拿出來備用。接下來,把肉切成小塊,用植物油把肉弄脆。然後,將適量的油倒入鍋中,打開開關,將事先準備好的幹辣椒、花椒、姜片放入油中,待油七八十度時放入豆腐丁,加入適量的澱粉,翻幾遍,加入適量的鹽、醬油、豆瓣醬,點燃少許白酒,最後用小火慢燒兩分鐘,快出鍋時加入少許味精。
吃麻婆豆腐也很有講究。吃的時候,先在上面放壹塊豆腐,在盤子裏蘸點辣醬,輕輕放在嘴裏慢慢咀嚼。又麻又辣,那種味道壹下子充滿了妳的任何壹個嘴角。我吃飯的時候喜歡先把辣醬舔在豆腐上。突然,辣醬的麻辣味“撲”進了我的嘴裏,然後我就吃豆腐了。嫩嫩的豆腐從我嘴裏穿過,爽滑爽口。這樣我就有了獨特風味的麻婆豆腐。運氣好的話還能吃到壹點點肉沫,外酥裏嫩,進壹步增添麻婆豆腐的風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嗯,聽了我的介紹,妳對麻婆豆腐有壹定的了解了。這道菜好吃嗎?唉,不和妳說了。壹碟麻婆豆腐出鍋了。我這個“小美食家”就來嘗嘗。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