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知識面廣,記憶力強,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深諳古音學,樹立了聲韻類轉正的典範,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說和陰陽入反說。他對經學和語言學都有很大貢獻,是壹代考據大師。後人整理了戴的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遠美多利己。兼職工人和佛像,以其有力的筆觸、嫻熟的色彩和良好的精神,是明代庭院中的第壹手人物,被譽為“浙派”。
戴奎: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羅縣(今安徽蘇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論,寫了《釋疑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雕無量佛、威震菩薩,為瓦罐寺雕佛五,還有顧愷之的維摩詰壁畫、獅國(斯裏蘭卡)送來的玉佛,當時稱為“三絕”。畫的人物和風景也很獨特。
大德與戴勝:大德是公(子?)22個孫子。戴勝是戴仁的兒子,戴仁是大德的弟弟。大德、戴勝是西漢時的石梁(今河南商丘)人,家世顯赫。大德和戴勝是當今禮儀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他們對禮儀之學的巨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為儒家。戴德、戴勝的《禮記》寫於來世,選錄了古代各種關於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李記》和《戴孝李記》。金壇、句容戴氏晚於戴勝。大德,本名嚴俊,曾是新都王(劉濤飾)的老師。稱帝時為大夫,稱“大代”,又稱“師之禮”。戴勝(二君子)為九江巡撫,稱帝時從醫,參與石渠亭,世稱“戴孝”。
戴笠:浙江江山人,黃埔軍校大三,軍事特勤負責人。他死於1946年3月的壹次空難。當時有“弄玉(戴笠)死在雨中,戴笠死在岱山”的說法。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國子監編輯。他出版了《南山集》,裏面有很多明朝正史之外的歷史事件,觸怒了清朝,以“大逆不道”之罪被殺。他是清代四大文獄之壹。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世平,臺州黃巖(今浙江)人。他長期遊走於江湖,師從陸遊詩歌,受晚唐詩歌影響。他的語言很自然,所以他是江湖派中比較成功的作家。有些作品指責當時的統治者竊取和平,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他還會寫詞,文筆豪放。有《石評詩》和《石評詞》。
戴:奉化(今浙江)人,元代文學家。他的文章文質彬彬,號稱“東南文章,首推元彪”,其中就有《戴源先生文集》。
戴:大余(今江西省大余縣)人,進士,與弟、長子辛衡、次子曲衡壹同入翰林。他被稱為“西江四代”。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現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詩集有《王叔草》、《王叔詩》、《多災之年》等。
戴:吳興,浙江人,四川廣漢人。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反對孫中山三大政策。
戴安瀾:壹號海鷗,安徽人,著名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參加過臺兒莊、武漢、昆侖關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他與五倍於自己的敵人作戰,以800人傷亡為代價,消滅了5000多名敵人。就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銅鼓戰役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役之壹”。他38歲,受傷犧牲。4月1943,1日,廣西全州香山寺舉行國葬儀式,由州政府特別代表李主持,兩黨領導人先後獻詩、詞、挽歌。
戴克敏:湖北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壹,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311師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