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說:“九月,露水寒,會凝結。”寒露是指溫度比白露時低,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即將凝結成霜。
白露、寒露、初霜這三個節氣都預示著水汽凝結的現象,而寒露就是由涼到冷的過渡。“寒露,寒露,冷露無處不在”。這個節氣的露珠已經涼了,光芒四射。
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廣大地區已入秋,東北已入深秋,西北已入冬或即將入冬。
寒露三侯
等待紅巖的客人
在這個節氣裏,大雁排成壹字或人字隊列向南遷徙;
麻雀入水,變成蛤蜊。
在寒冷的深秋,所有的鳥都消失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大量蛤蜊,貝殼的條紋和顏色與鳥類非常相似,以為是鳥類。
三朵菊花開黃花。
所有的植物和樹木都在陽光下,只有菊花在樹蔭下。所以所有帶桃帶桐的花都是不著色的,而獨在菊中的,則是在季秋土旺的時候著色的。這個時候菊花壹般都是開的。
寒露習俗
攀登高峰
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因為重陽節是在寒露節氣前後,而寒露節氣的宜人氣候非常適合登山,所以重陽節慢慢登山的習俗也就成了寒露習俗。如果天氣轉涼,千年時節開始出現露水,那麽到了寒露的時候,露水增加,溫度更低。此時,我國部分地區將出現霜凍。在北方,已經是深秋的景象,白雲紅葉,偶爾有早霜。南方,秋意漸濃,蟬兒雕零。
農耕習俗
天氣寒冷有露水,對秋收非常有利。有農諺:黃花炮也要收,成魚連藕也要收。大豆在寒冷的露天收割,石榴和山楂采摘。寒露桃是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桃左右,故名“寒露桃”。
此時是晚稻的抽穗灌漿期,要繼續加強田間管理,做到淺水勤灌,幹濕結合,以濕為主,後期切忌過早斷水。
打板球
白露、秋分、寒露是老北京人鬥蟋蟀的高潮。板球又叫“促織”。壹般聽到就是秋天了,天氣越來越冷,提醒人們是時候準備冬裝了。所以有“促織令懶婦驚”之說。
喝菊花酒
寒露臨近重陽節。這個時候,菊花盛開。為了祛除秋燥,部分地區有喝“菊花酒”的習俗。這個習俗,和登高壹起,逐漸搬到了重陽節。菊花酒是以菊花為原料,配以糯米和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涼而甘,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的功效。
韓璐養生
寒露季節要註意什麽?
衣物:寒露後註意腳部保暖,防止“寒從腳出”。
食物:加入甘潤之品,可補脾胃,潤肺潤腸,防治咽喉口幹。
住宿:充足睡眠,緩解秋乏。“秋三月,早起早睡,春風得意。”
行:積極出門鍛煉,預防疾病。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保持良好的心態,培養豁達快樂的心。
1
保持雙腳溫暖
俗話說“寒露不露腳。”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不宜經常赤膊暴露,以防寒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天的涼鞋基本可以放好,防止“寒生”。每晚可用熱水泡腳,可擴張血管、加速血液流動,改善足、足部皮膚組織營養,減輕下肢酸痛,緩解疲勞。
腳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根據養生理論,腳離人體心臟最遠,負擔最重。所以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而且腳部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
發現足與上呼吸道粘膜之間有密切的神經聯系。腳壹旦受涼,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腳部保暖尤為重要。
2
及時添加衣服
寒露過後,天氣寒冷。老人、小孩、體質弱的朋友要註意防寒保暖,逐步添加衣物。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季適度經歷壹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粘膜的抗寒能力,但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的人要註意防寒保暖,防止“凍”生病。
換季的時候不要太快換衣服。厚度最好搭配,主要是保暖。“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壹點。人們認為,當氣溫下降,空氣幹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增強。當環境溫度下降時,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所以為了及時預防感冒,就要及時更換衣服。同時要隨時準備急救藥物,預防氣溫驟降引發的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發疾病。
三
超妍萬米
到了秋天,秋燥是壹件很麻煩的事情,對付秋燥最好的食療藥方就是:“早上鹽水,晚上蜂蜜湯。”發現皮膚越來越幹,很多人認為只要多喝水就能補水。事實是,單獨喝白開水容易失水。但是,如果妳在開水裏加壹點鹽,情況就大不壹樣了。這個方法和補充生理鹽水是壹樣的。
白天喝鹽水,晚上喝蜂蜜水,不僅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養生抗衰老的好食療,還能預防秋燥引起的便秘。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有療效。秋季經常服用蜂蜜,還能潤肺養心。
四
艾灸肚臍滋養秋季
如果是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可以用艾灸來解決這個問題。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艾灸可以針對神闕穴(肚臍)進行艾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1次,連續灸10次為壹個療程。壹般來說,這種方法壹年四季都可以用,但秋冬季節效果最好。體質虛弱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很好。
五
滋陰防燥
寒露過後,雨水越來越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很多人會出現中醫所說的“寒燥”癥狀,即咽幹、鼻幹、皮膚幹。寒露季節,養生最重要的是防“涼燥”,從滋陰防燥、潤肺益胃入手。飲食上少吃辛辣、辛、燥、熏等食物,多吃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具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葡萄幹、菱角、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等,還有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要吃溫熱的食物,最好喝熱的藥粥,因為粳米和糯米都有很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粥、玉竹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應多吃紅棗、蓮子、山藥。同時室內保持壹定的濕度,註意補水。
山妖
山藥不僅是中藥,也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其維生素含量是大米的數倍,礦物質中的鉀含量極其豐富。
蓮藕
蓮藕中含有粘蛋白和膳食纖維,與人體內的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結合,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具有壹定的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開胃健脾,有利於食欲不振者的恢復。
馬誌
芝麻,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都享有很高的評價:健脾胃,利尿,調和五臟,助消化,解郁,降血壓,理氣,平喘,止咳,可治療神經衰弱,抗衰老。芝麻在食療中應用廣泛:白芝麻好吃,黑芝麻好入藥。白芝麻通常被稱為“芝麻”,“黑芝麻”中的“黑”字不能省略或多余。
理子
板栗又名栗子,有“幹果之王”的美譽,在國外有“人參果”之稱。原產中國,古代列為五果之壹,常為貢品。板栗自古以來就是藥食兩用的佳品。板栗性溫,味甘。入脾、胃、腎經,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惡心、腹瀉、吐血、鼻出血、便血、肌肉損傷、骨折腫痛、淋巴結核等疾病。《名醫別錄》說:“栗子益氣、厚胃、補腎,使人饑。”
六
適當養胃
秋季氣溫漸冷,胃腸道對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保護不當,會引起腸胃疾病,或者使原有的胃病更加嚴重。所以寒露後的保健要特別註意保養腸胃。首先要註意保暖。入秋後要特別註意保暖腸胃,適時添衣,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
另外,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發展也與情緒有壹定的關系,要註意情緒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