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將從生活中獲得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為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其次,它總是離不開想象(幻想、聯想)和虛構;第三,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
文學作品中形象思維的創造過程決定了文學作品與科學家運用邏輯思維創造的學術作品有著根本的區別,這種區別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理解:
1.在內容上,雖然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題材作品采取的是“對世界的科學把握”,材料準確,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結果真實,事物的外貌、大小、性質、特征、用途準確,引用的圖形、圖表、數字準確。而文學作品則采取壹種“掌握世界藝術的方式”,以生活和虛構為基礎,從不拘泥於真實的人和故事。人物不專攻壹個模式,而是取多人,合二為壹。事件並不都是基於事實,而是取其壹端,萌其壹。環境不是僅僅基於壹個地方,而是根據需要組合和創造的。壹切都是客觀理性的。
2.從形式上來說,雖然他們使用的媒介都是語言,但題材作品的語言簡單明了;而文學作品的語言貴在文采。
3.從作者的角度來看,都是思考的結果,但題材作品主要運用邏輯思維,用客觀事實、統計數據、邏輯判斷、推理來說話;文學作品主要運用形象思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描述言語。
4.從讀者的角度看,都具有認知價值,但題材作品以事實和道理吸引讀者,欣賞者側重於科學真理和實用功能的評價;文學作品訴諸讀者的感受和想象,欣賞者則側重於藝術真實的判斷和審美創造。
5.從功能上看,都具有社會價值,但題材作品主要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重在實用;文學作品是社會影響的手段,重在審美。
從上述特征的比較中,我們可以認為,文學作品與其他作品的區別在於,它不以傳遞特定的具體知識為目的,不可能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獲得科學技術專業知識或特定的科學實驗、生產和工作方法;如果某壹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達特定的知識,那麽它雖然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比如司馬遷的《史記》,但它不屬於文學範疇。
把握了文學作品與其他作品的本質區別,在分類標引的過程中就可以放心標引。當然,圖書分類有壹些特殊的規則,我們必須按照這些規則進行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