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中國詩詞文化介紹?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的詩歌歷史悠久,詩人和作品流派眾多,而且因為詩歌在中國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中壹直占據著特殊而重大的地位。曾經在看到過凱先生題寫的壹句話,記得是這樣的:“唐前詩長出來,唐詩喊出來,宋詩說出來,宋後詩模仿出來。當時挺感動的。啟功先生將高雅與高雅結合在壹起。這幾句白話,講的是他多年的經歷。它們言簡意賅,可謂是壹部簡明的中國詩歌史。我以為是說唐朝以前,中國的詩歌是繁盛的,是自然的,是樸素的。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歌直白,有自己的特色。宋代是中國詩歌的轉型期,思辨有趣,情感合理。宋代以後,中國詩歌開始,流派眾多,但缺乏原創性。就我所知,我簡單探討壹下根源。第壹,詩歌源於巫術。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詩歌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巫術,巫術的獨特表現就是歌舞的儀式。中國的經典裏,正巧有個舜帝時期的“打石打石”,百獸皆以唱九韶的速度起舞。”(《舜帝元年竹簡年譜》“昔葛人,三人操牛尾,滿堂歌。”(《呂春秋古樂》)“情動於中,形於言。詞不達意,所以哀嘆它,哀嘆不足,所以永遠唱下去,永遠唱下去,跳下去不知道怎麽辦。”(尚波《毛詩正義序》“破竹續竹,飛土食肉。”(《越絕書》)等等。這恰恰說明中國的詩歌文化始於古代。魯迅的《外語談》自稱是“於航於航”派,意為鼓吹“勞動創造”理論。這是用來口頭創作的,還不錯。世界上的許多民族也經歷了漫長的史詩階段,如古希臘的希利亞特、奧德賽、古印度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德的尼伯龍根之歌、古俄的伊戈爾遠征、中國藏族和蒙古族的格薩爾王等。商朝的民智不開放,人神混雜,生活和社會的壹切都靠占蔔決定。占蔔的結果需要記錄下來,這就是甲骨文祭祀的由來。占蔔預言的儀式往往伴隨著歌舞,會影響神諭的音樂性,這可能是中國詩歌的起源。二、詩歌教學與文化設計詩歌在周公大典之初具有特殊的意義。《李周》曰:“教詩六首,曰“風”、“賦”、“比”、“興”、“雅”、“頌”。以劉德為基礎,以六法為聲音。但到了東周,“禮崩樂壞”,頌詩成為政治、外交或禮儀中重要活動的表現形式之壹。這樣的例子在《左傳》中比比皆是。除此之外,用來評論,以臣諫君,引為公理常識,不勝枚舉。先秦時期,上層階級,無論相互唱和、禮尚往來,還是外交活動,都以詩歌的形式表達;而且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直接表達,而是用詩歌的語言間接表達,所以需要聽者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的理解能力。這在客觀上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詩歌的發展,使得作為先秦主要文化載體的上層文化圈的詩歌文化日益繁榮。先秦另壹個傳統是騷賦,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騷賦原本是壹種長詩,奇特瑰麗的想象,真實奔放的感情,成為漢代文人創作的主流風格,從此與詩歌分道揚鑣。漢朝的文化政策是“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春秋故事》是第壹個。所以中國人和儒家都強調“以大義說話”,“以待足兆”。每壹次從政治意義上解讀《詩經》,後世文字獄的理論基礎都是在這裏產生的。據說漢武帝曾經和大臣們講和,題目是《百良體》,但形式並無新意,內容也毫無意義。所以有漢朝,沒有值得壹提的詩歌創作。正是這個時期的民歌,也就是所謂的“漢魏樂府”,真正繼承了《詩品·國風》中的“民間自然音律之聲”。與“古歌”壹樣,也出現了壹些形式工整、文字優美的民歌,如描寫牛郎織女神話的《送別牛郎》。至於敘事歌謠,如《陌上桑》,曲折曲折,人物鮮明,語言明快凝練,開創了後世四大著名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木蘭詞》、《琵琶行》、《長恨歌》的先河。2008-12-23 23:28回復風向0010粉絲班固總結先秦兩漢的詩歌創作說:“據說‘不唱可以當大夫。“言之有物,料之知深美,能與圖相關,故可為博士。古代諸侯王與鄰國交接時,用耳語感同身受。退位時,必喚詩言誌,蓋以其他聖賢,觀其盛衰。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話可說。”“春秋後,周道破,雇人唱歌,不如他國。學詩者舒於布衣,失誌者賦之。大學者孫青,楚臣屈原,皆離國憂國,賦有風、鹹、詠古詩。後來的宋玉、唐勒、韓星、梅成、司馬相如、楊子雲,爭的都是奢美之詞,沒有風論之意。他們帶著楊紫的遺憾說:“詩人天生麗質,但詩人天生麗質。“孔氏弟子若用傅,賈誼在庭,必感生疏。如果他不需要,為什麽不呢?自孝以來,樂府采歌,故有代趙、宗欽之風,皆以悲樂為主,亦能觀風俗,知雲何厚。可見,漢代詩歌創作的主流仍然是繼承了“十五國風”傳統的民歌《樂府》。(《漢書·藝文誌》)3。詩歌與生活漢魏時期是中國文化史上壹個重要的轉折時期。西漢確立的“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受到漢末政治腐敗和系統的外來文化佛教東傳的沖擊,趨於衰落。社會動蕩導致人生無常的感覺。但這只是壹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中的“生”“輪回”理論,使人的心理失衡,從而產生“生死情結”。漢(晚)魏六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上的多事之秋和黑暗時期,但在思想文化藝術史上卻非常重要,成就巨大,影響深遠,可以說是貫穿盛唐到現在,尤其是在詩歌發展史上。漢魏時期,建安文學在文學史上享有盛名。這壹時期文學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兄弟父子及其周圍的文人,如孔融、王燦、劉真、阮瑀、徐幹、陳琳、郢雲等。這幾個人各寫了幾十篇雜文,聲譽最高,被稱為“建安七子”。後人把這壹時期稱為“漢末魏復興”,也就是說,它標誌著漢代文學風格的終結,開始了壹個新的文學時代。在中國,孔子之後的相當壹段時期,文學崇尚理性,重在說理和敘事,所以“詩言誌”、“文以載道”成為壹種傳統。但到了三國時期,出現了“宿命”的觀念,與“言誌”並列提及。”命中註定的愛”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抒情。比如曹操的“對酒吟,人生幾何”,“東臨碣石觀海”,曹丕的“秋風蕭瑟天涼,草木搖露如霜”就是這樣的詩句。用前輩的話說,就是“慷慨悲涼。“這個時代為什麽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傑出的文學藝術成就?我認為:第壹,董仲舒之後,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曹操主張“統而超脫”,多少是思想解放。其次,這是壹個重視文學的問題。第三,批評的形成是另壹個根本原因。漢魏時期的文人騷客都是怪人。當然,還有壹個很美的說法叫“個性解放”。所謂“魏晉風度”,其實很復雜,有吃藥、狂飲、過生日等荒淫行為,有“談吐”、“隱居”、“仿古”、“作偽”等怪異風氣,有儒道佛雜糅的思想。其實前者在精神方向上是截然不同的。這本身就是現成的氛圍,也是詩歌的好題材。從題材上看,漢魏六朝詩歌產生了不同的詩歌流派,除了“愛情”之外,還有“山水”、“田園”、“玄言”等。在詩風上,有自然清新、清澈流暢的主流;在形式上,* * *傾向於五七個字的工整,然後形成完整嚴密的格律。佛教的傳入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系統化。曾出家的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第壹部系統化的文學理論專著。梁昭明太子蕭統,也是佛教高僧,是第壹個整理編纂古典文獻的人,《鐘嶸詩集》是中國第壹部詩學理論專著。也是在漢魏時期,詩歌從四言壹句的“四言詩”發展到今天仍然非常流行的“五言詩”和“七言詩”。壹般認為,曹操的《觀滄海》、《歸雖壽》等四言詩是前代的傑作,而曹丕的七言詩則靈活自由,為後世七言詩開創了新紀元。陳寅恪先生認為,自晉宋以來,生活在建康的壹些好聽的薩滿與文士有密切的交往。梁代的沈約、王戎在梵天的影響下,將聲分為四聲,創造音律,既吸收了傳統音韻學的成果,又直接受到佛經和梵文拼音轉換的影響(見《四聲三問·金銘堂叢書》初版)。這顯然對隋唐律詩乃至宋詞形式美的形成起著不言而喻的作用。2008-12-23 23:28回復Windssnow 0010粉絲3樓4、《盛唐》如果把中國詩歌的歷史比作九曲黃河,那麽緣起就像雪水的融化,靜靜地滴落成壹泓清泉,然後又像壹條小溪,漫不經心。無拘無束,當我拿到山西吉首的戶口時,它突然變成了壹條瀑布,奔騰而下,奔騰不羈,浩浩蕩蕩,從此進入了壹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氣勢磅礴、氣勢磅礴的唐詩。至今唐詩仍有壹萬多首。如果不是中後期壹百多年頻繁的戰爭,數量應該是幾倍甚至幾十倍。還有幾十個被後人稱為“大師”的人,他們前後發光,像銀河壹樣閃耀,閃著彩,閃著金。他的人或嫵媚,或含蓄,或昂揚,或自在,如捧天地之靈。在鬼神的幫助下。後來的詩人常常有這樣的感覺:雖達不到,但可以佩服但不能強求,可以佩服但不能學習,可以尊重但不能利用。它的流行波及到了當時的周邊民族,它的韻味滲透到了當代中西詩壇。這是中國詩歌的瑰寶,是中國詩歌的豐碑!((中華五千年詩壹萬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下同)就盛唐三大詩人而言,李白因立足道家,承謝靈運玄學,上至聶老莊,下至屈騷,自抒機鋒,創造百代輝煌而被譽為“詩仙”;王維深諳佛學,沖淡平和,故被奉為“詩佛”;而杜甫則憂生,成就了堯舜,因此被尊為“詩聖”。中唐以後,韓愈的《八朝衰微》和道紀的《古今窮》復興了儒學,而白居易的意趣則大相徑庭。他以禪定入詩,三教交融,通俗易懂。他們是宋明理學的源頭,對後世影響很大。至於唐詩的各個流派,是否分為邊塞詩、閨情詩、田園詩、山水詩、送別詩、市井詩等。或者按其時代風格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他們的顏文字融合了感情和場景。在研究唐詩繁榮的原因時,似乎更應該關註文化方面的原因。談“唐詩”不應離開“唐風”。隋唐不僅疆域遼闊,而且善於從西域吸收許多外來文化。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它們統壹起來,這其實是“南北文化”,即自五湖四海以來和諧發展的黃河流域經濟文化,是東晉南遷後中原士紳發展起來的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的“大融合”。其實力優於秦漢,優於古今。詩歌對唐人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存在方式。壹個詩人生活在唐朝應該是幸運的。他們吐字如句,說話如詩,抒發情懷,都是中規中矩。當然,必須是每個人的風度。唐代鐘靈的這種獨特風尚,形成了適合詩歌發展的“大環境”和有利於詩歌創作的“大氣候”。詩歌對於唐人來說,就像空氣和水,壹刻也離不開,是後人望塵莫及的。五、源源不絕的詩歌“絢爛,又平淡。“隨著詩歌在唐代如瀑布般奔湧,宋詩相對來說更像是壹條經過人工修補的河流。原本桀驁不馴的詩歌洪流在這裏變成了乖巧、安詳、溫順的模樣。錢鐘書先生曾說過這樣壹句話:“據說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宮的時候,每次聽到父親在異國他鄉打勝仗的消息,都擔心全世界都被父親征服,將來像自己這樣的英雄也沒用了。“跟隨詩歌創作大時代的詩人,壹定也有類似的感受。當然,詩歌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但是,前人占領的領土越廣,後繼者就要部署越多的人力物力去開拓領土,走得越遠。否則他最多是個堅持的高手,不能算是前任之王。所以前代詩歌的成就不僅僅是傳給後代,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對後代的挑釁,選他們來競爭,看他們能不能追上去,打破記錄,或者達到同樣的結果,有所創新。如果後人壹文不值,接受不了這種挑釁,那麽這份遺產就很容易傷害後人,形成壹個貪吃懶做的紈絝子弟。宋人有唐詩為榜樣,是壹大幸事,也是壹大不幸。宋代詩人看了這個好榜樣,學會了向善,會在技巧和語言上精益求精。同時,有了這個好榜樣,他們也偷著懶,放縱著模仿和依賴的慣性。(《宋詩選註》序)2008-12-23 23:28回復windsnow001粉絲4樓錢先生雖然對以上幾段並不滿意,但也對宋朝的基本情況作了這樣壹個輪廓性的形象評論:“宋朝清理了唐五代的混亂割據局面,得以.....宋的國家形勢遠不如漢唐強大。我們只需要看陸遊的壹首詩:“五月十壹日夜,夢見親征,回到漢唐故裏”;.....此外,廣而濫的科舉制度為做官開辟了道路,繁雜的行政機構增加了官員的數量。宋代的官僚階層比漢唐時期大。所謂“郡縣之地不比以前寬,官比以前大五倍”;北宋的“冗官濫費”已經“極不規矩”。如果不用同壹把尺子來衡量歷史,我們會發現每個朝代優劣的原因都不壹樣。漢唐之際,周邊無強敵。宋朝開國之初,面臨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元的反復沖擊。雖然是向國家進貢,但國家滅亡是必然的。所以,宋朝雖然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發展階段,卻總是讓後人搖頭皺眉。但換個角度,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如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在趙宋時期達到頂峰,然後逐漸衰落,最終將復興。”(《鄧廣明宋史正史考證序》,金明博物館系列之二)從大文化史的角度看更合理。因為從唐朝“安史之亂”開始,先有藩屬地區,後有五代十國。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國家局勢壹蹶不振。因此,韓愈提倡儒學,從“古文運動”追溯儒家道統,開創“宋明理學”,程程、朱等在書院講學,以補充科舉教育的偏頗,使中國文化得以系統地延續和復興。白居易的生活方式和出入佛、道、儒的態度,對宋代及後世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中國主流思想文化思潮的佛、道、儒“三教”,在北朝“均勢”制度啟動後,在宋代也實現了“和諧”。有人說這首詩是唐人寫完的。如果後人不願意,那就只有另壹條路了。宋人做到了。壹方面,他們“把詩寫成文字”,開辟了壹條“詩說”的道路,把詩當成了壹篇文章;另壹方面,我找到了另壹種“玩瀟灑”的方式,於是我明智地選擇了小令這個在唐五代被視為“詩余”的小玩意,並將其接過來發展成壹種全新的、更為復雜的文學形式,也就是後世將要聞名的“宋詞”。6.宋以後的詩歌模仿創新,更像是壹條人工運河,穩、正、直、平、闊,沿著前人的格局流淌。雖然我想擺脫創新,但無論明代的“唐宗”與“宗宋”之爭,還是清代的“格調”與“精神”之爭,都像是河中偶爾泛起的漣漪。最多只是壹個漩渦,新鮮的想法和素材經過,卻慵懶地翻滾著,安全平穩地流下來。巔峰壹旦定下,就很難超越;再開壹個高峰就更難了。我們不能過多地責怪宋代以後的文人。不是所有人都無能。他們的聰明之處是在另壹個領域大放異彩,那就是宋詞之後的元代散曲雜劇、明清小說戲曲。中國文化崇尚辯證法,但不是靠“否定之否定”發展起來的,而是靠繼承、吸收、融合、依托包容發展起來的。“詩教”本來就是儒家的大道,“詩言誌”也是儒家的精髓,所以做詩自然就成為儒家的壹部分。宋明時期的“理學”被後人視為儒學的“二次復興”。所以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雖然以“定義”為主,但“試帖詩”仍然是必修課。其實宋以後的詩,都是在模仿和創新中搖擺的。第七,結論“詩即心”。《中國詩史》也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瀏覽這曲折動人的歷程,它是壯麗的、悲愴的、浪漫的、勇敢的、和平的、多彩的、歡快的、激動的、溫柔的、明智的、樸素的或委婉的...戰爭,政治興衰,人與人相遇,離別情懷,山河,風俗演變。這是壹個真實的海洋,但它不僅像海洋壹樣浩瀚,也像時間和想象壹樣久遠。詩歌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最原始、最真實的藝術。上面鐫刻著人類的理智與情感,智慧與思考,想象與吶喊,坎坷與坦途。有人預言,未來藝術將成為人類的上帝。如果彼岸沒有上帝,我想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