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
當人們談論李露的詩時,他們通常不會提到這首詩。而且我對它有偏愛。
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描寫了詩人深夜醒來時的所見所聞。
月光從門檻下流淌,詩人卻誤以為是黎明。從夢中醒來很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李白曾誤將床前月色為霜。他站起來,打開門,看了看。當時還是深夜。可想而知,他習慣於黎明起床。喚醒他的是對黎明的期待。
他沒有回屋,而是看著月光下的曠野:連綿起伏的群山,河岸上山巒的巨大陰影,大地籠罩在壹片寂靜中。劃破夜空的流星,被風吹起的月亮的弓弦,不僅體現了夜的寂靜,也讓它變得有了活力:夜在寂靜中進行,黎明即將來臨。
他獨自面對地球,他覺得自己是第壹個醒來的人。用在這裏?感覺到了嗎?這個詞讓這首詩有了更深的含義:詩人是對時代最敏感的人,也是最渴望期待黎明的人。這裏的詩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僅僅是指他自己。
我為這首小詩寧靜深邃的意境感到高興,這在壹般新詩中是不多見的。反映了生活在自由之地,經歷過戰鬥洗禮的詩人純真樂觀的內心。
附上壹段深夜回憶。
藜草
月光流入門檻
我以為是陽光。
開門,還是深夜?
很快,壹股風從北方吹來。
仿佛吹響了月亮的弓弦。
所以我聽到了黎明的聲音。
河岸被山影壓彎了。
壹顆星星流過曠野。
感覺壹切都還在沈睡。
只有我是第壹個醒來的人。
附有作者簡介
曾卓簡介:
,原名曾(1922-2002)。筆名包括劉虹、馬萊、阿文、方寧、方萌和林薇。祖籍湖北黃陂,生於湖北武漢。1936年在武漢加入民族解放先鋒隊,武漢失陷前夕流亡重慶,開始發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國文聯,組織詩歌墾殖社,編輯出版詩歌墾殖叢書。65438-0943進入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系學習。1944至1945,從事詩歌、文學編輯工作。1947畢業後回到武漢,擔任大港日報副刊主編。1950,任教於湖北教育學院、武漢大學中文系。1952年任長江日報社副社長,當選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1955卷入胡風案,被捕入獄。1957因病保外就醫。1959下放農村。1961調入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擔任編劇。1979年底平反,調回武漢市文聯。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上的樹》、《白花》(詩集)、《老水手之歌》等。其中《老水手之歌》獲第二屆全國優秀新詩獎。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這樣說。我希望簡單地唱出我心中的那首歌:不喧嘩,不裝腔作勢,不矯情,不只是用華麗的語言裝點詩句,不只是用睿智的語言點綴。我知道讀者不容易被欺騙。?。散文集有《苦與樂》、《美的追尋者》、《讓火燃燒吧》、《吹笛者的音符》等。其中《吹笛者的筆記》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還有詩集《詩人的翅膀》和戲劇集《聖母的心》。詩歌真摯樸實,飽含情感,尤其是在逆境中,如《懸崖上的樹》、《壹份禮物》,在抑郁中透露出剛毅,在孤獨中透露出積極向上的精神。
陳箓簡介:
李露(1914-1999),原名徐土地,福建同安人,家境貧寒。高中沒畢業,他就開始以各種方式工作。他隨父親和哥哥輾轉於湄公河兩岸,受壹個落魄書生的影響,獲得了初步的古典文學知識。1932回國,16漂流海外。?七月派?重要的詩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聯盟,後加入左聯。1936在上海入黨,1938去延安。他就讀於延安抗大,畢業後在晉察冀軍區任民運軍官、戰地記者。1949年任天津市文聯主席,1955年,因所謂?胡風反革命案?而我已經離開文藝界20多年了。1980平反後,任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思考:?詩歌不能成為自我表現、審美追求,甚至成為消遣、娛樂乃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詩歌是射向敵人的子彈,詩歌是捧給人民的花。?介紹階級理論。七七事變後不久,胡風發表了《七月》,取了兩層意思:抗戰和現實主義。壹直出周刊,半月刊,月刊,最後到皖南事變後。後來發表了《希望》(1945 1-1946 1),發表的作品收錄在胡風主編的《七月詩選》中。七月詩派?。從1932開始,他的作品陸續出版,有《我醒來時的詩》、《童年的歌》、《鵝毛集》、《李露詩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