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在《離開每個家庭的四大紀律》中說:“對人有益的是善,只對自己有益的是惡,對人有益,就是罵人打人是善;只對自己有利,就是尊重別人,對別人有禮貌,就是惡。”按照前人的說法,善良應該是無私的、真誠的、利己的,但現實是我們任何壹個人都很難做到這壹點,所以如果暫時不能造福所有的人和大眾,那就從零開始吧,只要是對別人有利的,或者是對別人和利己的,只要是正確的,哪怕初期是做好事,做好事有回報,也無可厚非。因為從做好事說好話到真正的善良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心智,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從“小我”走向“小我”,最終解放自己的心智。讓我們的心靈擺脫自私和貪婪的雙重枷鎖,到達至善的終極世界,走向自由和幸福,走向家庭和睦和世界和諧(在古希臘,人們對善是仁慈的。善不僅意味著好和有益,也意味著幸福。蘇格拉底認為,對任何人有益的事,對他自己也有益。他甚至把向善的知識稱為“壹種與人的利益相關的知識”,“壹切能達到快樂而沒有痛苦的行為都是好行為,即善和有益的行為”。
善在生活,即多行文明禮儀,弘揚傳統美德。例如,幫助別人,尊敬老人,關心年輕人。在生活中。“退讓”是壹種善意。在公共汽車上讓座,在擁擠的通道前讓路...要想把美好帶進生活,必須把“退讓”放在第壹位。不要做不文明的人,壞人。人與人之間是有善的。
每天做壹件好事,就是要求學生從身邊的壹點壹滴做起,堅持每天做壹件好事,並記錄下來。
下來,然後仔細感受做好事在給自己帶來便利的同時,給別人帶來的快樂。比如,妳今天幫忙了
幫同學做衛生,幫老人爬樓梯,過馬路,照顧小動物,保護環境等。都在做好事。
即使妳撿起壹個果皮。
“天天做好事”活動有四個步驟,即知善、行善、揚善、享善。
1.?
知道好的方面。
壹方面,要求學生“善待”傳統。
另壹方面融入時代發展。
誠實守信、誌願服務等新理念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時代感。學校應該以各種方式進行教育。
學生們知道善良的含義和做的方法,如幫助老人上樓梯,過馬路,照顧小動物和做家務。
做好事,給別人壹個微笑,伸出壹只手,都是善舉。
2.做好事。
就是把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細化、具體化在學生的言行舉止中。
主要包括開展好記錄,組織好主題活動,鞏固好成果。要求學生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小事做起,通過長期堅持做好事,養成舉手投足處處做好事的良好習慣和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
3.弘揚善良。讓學生在做好事的過程中培養自律,提升自己,進而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和帶動他人。
做壹個善於溝通的小天使。
4.開心點。通過日積月累的熏陶,讓學生充分體驗做好事的快樂和幸福,培養孩子做好事、快樂的品質,逐步實現從“每天做壹件好事”到“每天多做壹件好事”,最終實現“終身美好、終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