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2到1949中華民國成立,再到1949國民黨宣布撤出大陸,中國在內憂外患的影響下,社會動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留學教育的發展也是跌宕起伏。民國成立後,留學生成了社會的寵兒。宋當時就直言不諱地主張:“最初的政府必須用壹切革命黨派,而不是舊官僚。”(1)革命黨大部分是在中國留學的學生,這說明留學生在當時的日本政治中已經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為簡明起見,我將民國時期的留學運動分為10-20世紀20年代和30-40年代兩個時期,重點介紹各個時期的留學熱潮,下面將詳細說明。
10-20世紀20年代民國成立時期,留學運動在地域上有所分布。這期間,日美歐留學齊頭並進。與晚清時期的留學生相比,這壹時期的留學生在留學專業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不僅專註於西方器物學的研究,還涉足其他藝術和文學領域。在知識結構上,這壹代留學生確實學了中西。他們壹方面繼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親身感受到了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壹些歐美國家和現代化快速發展的日本的人文環境和歷史氛圍。他們在中國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思考中國的出路和探索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以留法勤工儉學和第壹次合作留學蘇聯兩個高潮為代表。
1965438+2002年2月,蔡元培、吳、李世曾、吳稚暉等人發起並組織了留學社。為了落實留法學社的工作,李世曾等人發起成立了留法預備學校。因為當時法國的壹些工廠需要廉價的中國工人,齊如山等人借此機會招募了壹批中國工人,在工作之余學習文化。這壹制度為貧困家庭的年輕人想出去讀書開辟了壹條光明的道路。留法勤工儉學協會的成立,使勤工儉學從理論走向實踐,並逐步發展壯大,為留法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1916年,在法國渴望有大量華工的前提下,中法雙方同意成立中法教育會。次年,蔡元培、李世曾、吳等人回到北京,成立了北京中法教育會。1918後,在全國各地開設分校,積極招生,準備赴法勤工儉學。當留法勤工儉學醞釀發展的時候,中國發生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借助五四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留學法國的熱潮達到高潮。這種高漲有許多原因。在國內,由於軍閥混戰,社會動蕩,廣大進步青年“無書可讀”。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大力倡導科學民主,引進各種主義豐富的社會思潮,如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極力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竭力全面引進西方文化。再加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人們看到了“老百姓的勝利”。看到了“勞動”的力量,壹股強大的“勤工儉學”思潮興起,“勤工儉學”思潮的出現為留法達到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礎。另外,後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受到北洋政府的嚴格控制,不可能直接向俄國學習。所以,很多俄國革命家待過的、離俄國近的法國,就成了萬裏雲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