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元稹簡歷

元稹簡歷

元稹簡歷元稹(779 -831年),字微,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拓跋李傕後裔,拓跋世義第八子,隋朝兵部尚書,益州總管,平昌郡顏第六孫。父親袁寬、母親鄭早年與白居易壹起倡導“新樂府”。人們常稱他和白居易為“白元”,其詩號為“元和體”。十五歲時,元稹被授予學長的頭銜,後來他監管禦史。他因得罪宦官而被貶。穆宗登上王位,他的官職不斷得到提升。龍怕建文帝年間(822年),與裴度拜在壹起,不久為同州刺史,最後出任武昌軍節度使,死於何地方。元稹的詩淺淺悲愴,如孤鳳悲嘆,極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他的樂府詩多受張繼、王建的影響,而他的“新題樂府”則直接歸功於沈李。元稹的代表作有《鶯鶯傳》、《菊花》、《離思詩五首》、《傷逝詩三首》。詩830余首,包括詩詞、詔令、勸誡、議論等***100卷。

傳記

早期經驗

元稹家世代為官。他的祖父茅沅是南頓丞,他的父親袁寬也是兵部大夫。元稹帥氣可愛,父母很愛他。從三四歲開始,他的父親就教他讀、寫、背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前任母親所生的兄弟不願意贍養繼母和兄弟姐妹。年輕的母親鄭不得不帶著孩子離開洛陽去鳳翔看望父母,生活十分艱難。堅強賢惠的母親沒有讓生活的重擔壓垮她。她壹方面照顧孩子的生活,另壹方面加強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重鎮。戒備森嚴,社會也相對穩定了壹段時間。元稹在這裏度過了童年。他的母親鄭仙,博學多才,善於持家。白居易曾稱贊他:“今日女子如此美,女子之德也,母器也。三者皆美,可謂古今之最。”元稹本人在《同州刺史謝尚標》中說:“我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親和哥哥靠錢養活,我穿的不好,吃的不夠。我年輕的時候,沒有接受過教師培訓。因為覺得鄰居幼稚,有個爸爸哥哥開學校,我很生氣,想了解詩詞書籍。慈母悼臣,是教授。”可見,袁的母親不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還親自教元稹詩書,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元稹從小勤奮好學。他不僅直接由母親教導,還經常到鄰居家借書,然後步行去姐夫鹿晗家求教。表哥胡靈芝還教他詩歌、律動、射箭。九歲時,元稹詩歌成熟,令長輩驚嘆。在人民中長大,他已經對邊塞雲和農村的蕭條有所了解。

開始進入正式海域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15歲的元稹受到明朝二經的嘉獎。唐朝有許多科舉考試,參加考試最多的科目是進士和明靜。但相對於兩科,也有難度,進士科難度較大。“大約有1000人得到了第壹個。”明經部“雙打,第壹名作壹二事”,所以有“三十歲明經,五十歲進士”之說,唐代進士也比較重視進士部。為了盡快擺脫貧困,獲得功名,元稹選擇了明靜這個相對容易的科目,壹戰而勝。然而元稹初居長安,無官。但他並沒有停止努力學習。家庭圖書館為他提供了廣泛閱讀的條件,北京的文化環境和他廣泛的興趣培養了他的文化素養。第二年,我仔細閱讀了數百首陳子昂的“體驗”詩和杜甫的詩,並開始寫很多詩。

貞元十五年(799),二十壹歲的元稹住在周浦,在那裏他第壹次做官。在這個時候,當衛戍部隊陷入混亂的時候,周浦也坐立不安。元稹在朋友的幫助下保護了遇險的遠親。隨機,愛上自己的女生。不久,元稹率先成名,回到西長安參加考試。

選擇婚姻殿堂

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參加科舉。次年春,中書被授予優秀科第四名,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九年(803),24歲的元稹和比他大八歲的白居易壹起入刺史省,任校書吏。

從此,兩人成了終身好友。元稹出生在壹個中小地主家庭,家庭背景不高。做官之後才有了高中結婚的資本。現在他是學校的簿記員。此時的元稹正值壯年,才華橫溢,自然把終身大事提上日程。據韓愈《監魏之妻元妃墓誌銘》記載:“擇夫以得河南元妃。齊氏開始在省內選校書大臣,元稹在授校書郎不久,就娶了魏的女兒魏聰為妻。十月,嶽父魏批準繼續留在洛陽任職。因為魏琮是“謝最小、最寵愛的女兒”,他不能放棄,於是元稹和魏琮夫婦隨魏到了洛陽。元氏縣在洛陽沒有房子,元稹和他的妻子住在杜東的翟偉信巷。

貶江陵

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唐憲宗、元稹、白居易三人都以才學、學識著稱,白元也是如此,排名第十八,元稹第壹,被授予左補遺。

元稹壹到任,就做了壹系列的陳述,先是“教書”(註意為太子選保護人),然後是“諫職”、“移廟”,直到到了西北邊疆事務這樣的重大問題,同時明確支持裴度攻朝右傾,引起了憲宗的重視,很快被召見。元稹的努力本應得到鼓勵,卻因為鋒芒畢露得罪了權貴,引起了再臣的不滿。九月,他被貶為河南縣尉。白居易被貶為校書郎,還讓他做了縣尉。此時母親去世,元稹悲痛萬分。他在家呆了三年。此後,31歲的元稹升任禦史。

元和四年(809)春,奉命去劍南東川。初入官場時,他意氣風發,壹心為民報國,所以他大膽扮演不法官員,平反了許多冤案,受到百姓的廣泛歡迎和高度贊揚。白居易甚至寫了壹首詩送給他“其心似肺石,其行必達貧民,東川八十戶,必抒不平之怨。”這壹舉動觸犯了朝中舊官僚階層和藩鎮集團的利益,很快他們就找到了壹個將元稹派往國外的機會——為東臺效力。

東臺是東都洛陽的禦史臺,意圖排擠他。即使在這樣的壓力下,元稹依然堅持了為官之初的原則,秉公執法。元和四年(809),在他仕途失意之時,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妻子魏聰在盛年去世。魏聰的死對元稹打擊很大,晚上經常睡不著覺。因為難以排遣傷痛,元稹寫下了著名的悼亡詩——《三愁》。

元和五年(810),元稹在河南(開國大臣方之子)因奏尹芳體被召回罰款。經過化州富水驛站後,他在驛站的上堂住下,這與同樣想住上堂的太監周世良和柳時元不謀而合。元稹據理力爭,卻被仇士良罵了壹頓。柳時元甚至上前用鞭子抽打元稹,把他打得血肉模糊,最後被趕出了上堂。後來以“元稹貶樹威,喪憲身”為由,貶元稹從軍,為江陵太傅曹。此後,他過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活。

二邊通州

元稹因滿靜傑出的才華和慷慨的個性,將他流放了近十年。然後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元稹遷通州司馬。通州和江州雖然相距甚遠,但卻能相互對答,詩歌從30到50到100韻不等。江南人家,郵局諷刺朗誦的方式,壹直傳到宮裏,巷子裏的人互相朗誦,導致市面上的紙貴。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知道他的流亡情緒是悲傷的。

元和十年(815)正月,37歲的元稹曾經被壹封書信送回朝鮮,認為有希望被利用。路過藍橋驛,為命運相似的朋友劉禹錫、柳宗元寫詩。到了北京後,用白居易的詩和酒唱歌,興高采烈。元稹收集了詩友們的作品,打算編成《白元回國詩集》。然而手稿並未完成,他卻突然和劉禹錫、柳宗元壹起被流放到了袁州。元和十年(815)三月,元稹“騎馬到通州”,成為通州司馬。住在“白日難得啼鳥飛,夜多虎嘯”(《詩賞君樂,知通州之事,因四詩》)的通州,他是“死於舊病”,患了瘧疾,險些喪命。去山南西路興源居就醫。在貧窮和困苦中,詩人只能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用友誼來互相安慰。在通州,他完成了他最有影響的樂府詩《蓮長宮詞》和他與白居易的歌65,438+080多首。

三次降級到同壹個州

隨著平淮、西域之後的大赦,元稹的舊友崔群、李、裴度等紛紛成為朋友,逐漸改變了他長期的政治壓制。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壹直代理通州刺史,年底調任郭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冬,唐憲宗召元稹回京,授元外郎為糧司。丞相令狐楚深賞其詩,“以為這壹代是包、”

。元和十五年(820),唐穆宗即位後,元稹在宰相段文昌的推薦下,給太廟頒了壹個大夫和壹道聖旨。當唐穆宗還是王子時,他喜歡元稹的詩。這個時候特別看重他,經常召見他,談軍務和西北事務,讓他有計劃。幾個月後,他被提拔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和當時已經在國子監的李德裕、沈李都以學識和才華著稱,被稱為“三帥”(《舊唐書·沈李傳》)。在他迅速升遷的同時,元稹陷入了尖銳而復雜的政治鬥爭漩渦,與李宗敏的苦海深仇爆發,播下了黨爭的種子。不久,由於誤會等原因,裴度彈劾元稹與魏宏建交好,元稹被革職為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後成相。在唐朝與地方軍閥的鬥爭中,元稹積極平息暴亂,並計劃利用雙重間諜鎮壓叛亂。覬覦宰相之位的李與宦官勾結,派人密謀誣告元稹刺死裴度。雖然後來真相大白,但袁和裴同時被免職。元稹是同州刺史。

長慶三年(823),調任浙東刺史、越州刺史。唐敬宗鮑莉元年(825),元稹命七州築塘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元稹在浙東的六年,成績斐然,深得民心。

四貶武昌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為尚書省左丞。身居要職,具備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重拾諫官精神,決心整頓吏治,清除官僚主義,從北京降級了7名被輿論指責的郎官。但由於元稹品行不正,人們不滿。宰相王波突然去世,李宗閔重新掌權,元稹被排除在外。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為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禦史大夫、武昌軍。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突發疾病,壹天後死於鎮公所,享年五十三歲。他死後被追授為尚書右仆,白居易為他寫了墓誌銘。

性格成就

官場

校長

貞元十九年,元稹、白居易均獲圖書優秀獎,並入秘書省擔任校書吏。

左側拾音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白居易二人都是學富五車,在體育鍛煉部很有名氣。元稹和白居易是壹樣的,元稹被封為左拾遺。由於鋒芒畢露,筆鋒直白,九月被貶為河南縣尉。

監督審查員

元和四年(809年),31歲的元稹升任禦史。第二年春天,他奉命去劍南東川。

文學

代表作品有《菊花》、《離思五首》(第四首)、《哀怨三首》、《兔帛》、《何沛派的壹封信》、《壹只鶴飛》、《夜潭》、《感懷往事》(浙東)、《晚春》、《靖安貧院》、《送用》、《竹部》(石首縣界)、《兩件白衣》、《菜在魚》、《酬許五抗作》(第二次用原韻)、《壹至七言詩》等。其中廣為流傳的有《菊花》、《思惟詩五首》(下篇)和《愁感詩三首》(下篇)。這首詩寫了很久了,我也不去想它的內容。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對別的女人有過壹點想法,因為我曾經遇見過我的愛人(“懶得回眸花”)。詩中畢興的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語言奇幻,意境朦朧,很受歡迎。而《悼亡詩三首》卻表達了對亡妻無盡的思念,悲傷到讓人忍不住同情落淚。其中,第二首詩的結尾句“但不像那些曾經壹起貧窮的人所知道的那樣”為世人所熟悉。魏的《集》與聚義的《長慶》同名。今輯詩28卷(全唐詩396-423卷)。

名人評價

李肇曾在《唐史補編》中說:“元和以後,詩章之學,白居易淺,元稹之學好色。”

李侃說:“自元和以來,出現了白元的詩人,他們華麗不艷麗,卻不高貴典雅,大部分都被他們毀了。徜徉於民間,疏於影壁墻,孩子家長,教授,汙言穢語,冬冷夏熱,入人筋骨,不可除。”

杜牧《唐代盧俊節檢察員墓誌銘》:當時長安少年互相模仿,爭做新詞,自稱元和體詩。

白居易《酬微》:“美聲敲寒玉,句句彩絲飾。”《重寄微詩》詩曰:詩變元而體新,自明:人謂千言律,或數元而格。《未盡之念加於六韻重寄》:“制自長慶至古”。

倉華:“和為最害詩,古人唱異韻。此風最早盛於白元毗盧,本朝聖賢爭之,故曰往返。”

《湯陰神題》卷十五:“若欲之,白元為絕唱,樂府為第壹;長韻詩次之;七言四韻次之。”

《舊唐白居易傳》說:“元之策,白之議,文章之壺,亂之根。”

王若虛《蘇石楠話》:“情引曲終,入肝脾。”

陳寅恪《白元詩話劄記》:“以無與倫比的才華,抒發男女生死悲喜之情,其悲與纏綿,不僅在唐詩中罕見,對後世文人亦有極大影響。”

陳印在《詩話·顏詩·悼亡詩》第四章中為其打上烙印,以《讀〈鶯鶯傳〉》更明確地指出,它是魏的壹部自述作品,其所謂是魏的筆名,這無疑是真實的。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章《唐傳奇》中說:“鶯鶯的故事是崔和張講的,元稹是張活的,講的是他個人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