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將王國維的“境界”說與“格”、“不格”聯系起來討論其不足?

如何將王國維的“境界”說與“格”、“不格”聯系起來討論其不足?

第壹幕:昨夜西風雕碧樹,我獨自上高樓,望天涯。(晏殊《最近的花》)

第二境界:腰帶越來越寬,但我不後悔,讓人為伊憔悴。(柳永的《死去的華蓮》)

第三個場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昏黃的燈光下。(辛棄疾《玉案》)

王國維提出了“格”和“不格”的美學概念。“格”和“不格”是對詩歌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發生的壹系列審美活動和現象的綜合評價和集中概括。從橫向看,有“情”、“景”、“詞”三大因素;縱向上包括藝術境界的形成、藝術境界的物化和藝術境界的再現三個環節。分開來看,三大因素三個環節互不相同,各有所用。任何處理不當都會影響審美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分離”;相反,要想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達到更高的審美境界——“不分離”,所有的因素和環節都必須辯證統壹。就寫“情”而言,王國維認為“真”即“不離”,畫即“離”。

所以,離與不離,與三界息息相關。

就第壹種境界而言,“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天涯。”是壹種堅持,也可以說是執念。“捧”就是故意的。沒有達到“不分離”境界中“真實”的要求。

第二種境界,“腰帶越來越寬,我不後悔。我為伊拉克消瘦。”是壹種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可以說已經開始脫離“離”的境界,走向“不離”。但仍未達到“不離”的“真”的境界。雖然是內心真摯感情的宣泄,但“使人憔悴”卻又過分地依附於形式,沒有那種樸實無華的境界。如果不是真的,那就是“分開”了。

第三種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昏黃的燈光下。”是壹種恍然大悟。按照小說和佛教的說法,就是“頓悟”、“本真”、“緣起”。我們不執著於外在的榮華富貴,而是在乎內心情感的自然表達,沒有任何做作和炫耀。發現“原來過去壹直太追求形式了。”突然我意識到他在那種‘昏暗的光線’下並不顯眼。回過頭來看,昏暗的燈光下最簡單的,才是真正的‘道’。“這種狀態就是鉛花洗去後的‘真’、‘不離’,也就是道家所說的‘返本,天道自然成’。

無論是做文章,還是讀書,“真”的境界才是最好的境界,不為名,不為利,只為真正的純真。

其實,離與不離的境界,不僅僅是用來做文章和讀書的,更是用來做人和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