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來源於《史記》精神,表現為對真實性的追求、現實主義的風格和技巧,其在作品中的體現因風格不同而異。散文實例證明,畫贊回歸現實,詩似虛實。是對李白浪漫主義文學思想的補充。
關鍵詞李白/記錄
在唐代文學研究中,人們已經註意到歷史傳統與唐代文人的關系,但也有壹些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如李白與歷史傳統的關系。許多相關論文實際上都涉及到這個問題,如李白詩歌中的歷史人物及其人格範式、李白與六朝詩人及其文化傳承等。本文從李白使用“記”字的意義出發,論述了李白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及其在創作中的應用
歷史傳統的壹個重要方面就是“實錄”精神。《漢書·司馬遷傳》曰:“其文直,其芯不空美,不掩惡,故謂之錄。”這是對“實錄”最權威的解釋,也成為後世優秀史家遵循的編史原則。“實錄”壹詞經常出現在歷史著作中,“實錄”壹詞在初唐人編纂的幾部史書中已有使用。如《晉書》卷九十四《隱士傳》說《五六先生傳》:“其序如是,人謂之錄。”《》卷二十七《蔣總經理傳》:“簡而言之,自敘時人謂之錄。”《南史》卷四十八《魯傳》:“廬江常說:‘惠笑秀如鏡,觸物總艷’是什麽意思。王思遠總是像冰壹樣,夏天有霜凍。“當時,我以為這是壹項記錄。但“回憶錄”壹詞很少出現在初唐作家的詩文作品中,偶爾出現在人物傳記中。例如,陸臧用《陳子昂別傳》雲:“妳的老朋友楊帆陸臧用他的遺作作序,知道的人稱之為錄。“但李白在《金陵十壹釵·聖賢送權序》中用了這個詞,自然引起了我們的註意。李對雲說:“我希望風起雲湧。號稱寶訣,是三十六帝之外的大臣。即思明易老賀稱於安為神仙,他有記載。”[1](卷二十七,P1263-1264)李白這裏的“錄”字有兩層意思:壹是指他張之稱他為“謫仙”是真實的記錄,不是李白的杜撰,李白的《慶酒序》也說了。【1】(第23卷,P1085)第二,何張之稱他為“謫仙”也是事實,因為李白“常得珍寶之福”。
劉知幾《史通》多次提到“錄”,《蔡傳》說:“江東五傑始於會稽,潁川八龍出自荀氏家傳,但編晉漢史者皆自稱虛名,故定為錄。若不加考證,何以詳其是非?”[2](卷五,P117)《李逸》雲:“不難記!”[2](卷五,P114)《浮言》雲:“文賦害意,自古然,其源猶在。如果俞和周的所作所為是真實記錄的話,會不止壹個人稱贊,會取其方向,而不僅僅是四句話?”[2](第6卷,P160)記敘文,支書、劍指、徐傳都用“實錄”壹詞,大致是對歷史事跡、人物的真實記錄。
李白的“實錄”來源於史學的概念。翻譯成文學思想,可以理解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風格和技巧的追求。李白的散文創作表現出壹種對真理的自覺追求和技巧的運用,這在當代作家中是不多見的。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李白有意識地使用了證明的方法。
方法之壹就是引用人家的話坐下來。他在贊美別人的時候,往往會引用當時人的話來證明壹個事實。如《商安裴昶史書》稱贊裴昶高義重諾,曰:“故人唱‘賓朋何事?裴紅門沒日沒夜。希望得到沛公壹句話,不需要開馬烈華宣。"為了說明韓荊州在士人中的名聲,《與韓荊州》壹書說:"人論天下士人之聚,謂之'我不需要萬戶侯活著,但我希望認識韓荊州。"
第二種方法被輿論所證實。《任城縣廳壁錄》盛贊縣令何公,“撥煩惱閑,戲中無滯。鏑斷於楊樹葉,壹鼓刀將桑樹合。以慈悲調和正義,溫和的和弦。壹歲教他們,兩歲善待他們,三歲享受他們。然後,小夥子去訓練了,頭發都黃了。當妳在服役時,農夫沒有丈夫;紡錘鳴響,機器是飛蛾的女兒。事情不知道怎麽變了,陶然是從春天來的。權豪鋤縱暴心,官歸和性。行者讓路給道路,被允許照顧道路的人很重要。扶老攜幼,尊卑親親,千百年,再歸路道。如果神仙離得遠,怎麽會承包到這裏來!”【1】(第28卷,P1298)這段話肯定有誇張的地方,但李白為了坐實何公好名聲這個詞,還是做了必要的解釋。“白檀起開明,聽民意,記於墻上,懸於未來。把劍給後賢,知何公滅之。”【1】(卷二十八,P1300)李白的才華在此可見壹斑。以上對何公的褒獎難免言過其實,但“傾聽民意”這句話看似平常,實則意味深長。安慰了何公,解除了他被奉承的擔心。因為這個“民意”,古人非常重視民意。二、安之民,李白對何公的褒獎難免可笑,但李白指出這是出自民意,並非李白捏造。
第三種方法基於細節,《敬亭亭送侄兒秋遊廬山序》:“初嘉興姬父西遊長沙,遊前飲林時,孩童,遊左右。今天的我,成功了,抑郁了,細膩了。”【1】(第27卷,P1267)“吊兒郎當”的細節歷歷在目,非常真實。《虞城縣令·鞏俐想碑與序》有概括性的總結和詳細的記載。“起初城內有聚眾者,但耿家只有兩家,有數百家。公訓是壹個純粹的人,說起來容易,說起來是大義滅親。北方的李秋古鬼,或者是拿了兒子刀片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父親,從公去打工,簡直是災難。官邸老井裏的水清澈苦澀。下車嘗了壹口,笑著說:‘苦而清,足以表誌。’所以,如果妳用它而不改變它,它將成為壹個甜蜜的春天。立秋亭東有三柳,可歇腳公幹,飲水,不削道。相比甘棠,有六本書是老鄉因為樹寫的。”[1](第29卷,P1387-1388)概述了四個細節,展示了鞏俐的四種美德:壹是贊美鞏俐的迂腐;二樓,贊李鎮鬼;三樓是贊美李功德換泉水;第四層是李對勝利的贊頌。
尤其是寫自己的行為和道德的時候,李白更是如此,他很講究這個技巧。他明白,以描寫自我言行為主的文學創作壹旦進入流通,真實性就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價值判斷。這裏有上安州裴昶的史書作例證。
作者在《商安配昌史》壹文中,陳述事實,並舉例說明:壹是通過給人以金錢來證明自己的慷慨:“我東遊不到壹年,就給了三十多萬錢,都是給予幫助。這個是白色的,容易給。”[1](卷二十六,P1245)二、以善待朋友之事,證明自己有大義:“我在蜀中與友人吳導遊於楚,導死於洞庭。如果我失去了我的家人,我會死在炎熱的月亮,然後我會帶著血哭。在路上聽到這件事的人都很難過。老虎堅定地站在面前。故天子葬於湖畔,則金陵。好幾年了,肌肉還在。白雪公主嗚咽著抱著刀刃,彎腰洗剪,裹著骨頭徒步,亦步亦趨,睡也抱著,從未停歇。然後乞丐貸款營被埋在孫藝程東部。故鄉遙遠,靈魂無主。儀式就是搬走,表示朋友的情意。這是白存,也是重義。”[1](第26卷,P1245-1246)
同樣,別人耳聞目睹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人品和才華非同壹般:壹是廣漢郡目睹了他養高壹尺,忘機壹丈的舉動——“從前隱士東巖子,隱於岷山之陽,在白巢住了幾年,無城池之跡,養了幾千種珍禽異獸,全是免費吃的,所以猜不出什麽稀奇。廣漢太守聽來有異,他親眼所見。”【1】(卷二十六,P1248)二、蘇贊其文筆,“四海有識,知此談”——“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徒然被刺於道,待贈布衣,因曰:‘此子乃天才英利。四海有清醒的認識,有談論這個的知識。[1](卷二十六,P1247)第三,馬工稱贊他的文章,“這是元丹的老朋友”——“這個縣的前任知府馬工,朝野英雄,壹看就是個奇才,因為他說,歷史悠久的李敬之說,‘猶大無山。李白的散文清亮豪放,以用詞俊朗、爽朗、句句感人著稱。“這是袁丹的壹個老朋友。[1](第26卷,P1247-1248)
李白的文章重視引用別人的話來證明真偽,但這裏卻提示我們進壹步思考李白的人格和處世之道。如果我們分析李白引用時的人類語言,就會隱約感覺到李白正生活在失去他人信任的危機中。壹般來說,在與人交往中,只要陳述事實,李白每次陳述壹個事實後,總會心有余悸,害怕別人不相信他,於是向對方陳述。這個事情大家都知道,都聽說過這句話。如《商安太守裴昌史書》中,是這樣的“廣漢太守聞異,而親眼所見”,“四海有識,有識講此事”,“袁丹親屬如此”。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當然是小人的汙蔑。《商安太守配昌史》中說:“謗言驟生,人多滅。”由於言行不檢,他有時會誇大自己的行為和言論,不顧後果和影響,使與他接觸過的人對李白留下壹種自吹自擂的印象。他在《上李詠》詩中說:“世人見我定調,皆譏笑我大言。”這句話值得欣賞。
在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描寫對象中,李白的現實主義思想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例如,李白的作品《畫贊》中有許多文學與詩歌之間的韻腳。通過分析這些文學變體,更有助於我們分析李白的現實主義觀。唐代的繪畫和雕塑主要取材於現實。從流傳的文人畫來看,韓幹畫馬,吳道子畫人物,壹般都是上壹屆寫實。唐人把人物雕塑稱為“照片”;敦煌壁畫屬於民間藝術,由於缺乏繪畫基本功,寫實無法寫實,寫意似飛翔的意象,加上外來文化的影響,表現出民間藝術的豪放活潑。
既然在《畫贊》中,李白面對的對象是畫中接近真實的東西,那麽在他的“贊”語中,就不能以實物論物,而要盡力表現自己的魅力。李白的畫贊表現了壹個回歸現實的過程:
《壁畫蒼鷹贊》:“驟死之樹,旁無寸枝。世上有鷹獨立,若憂胡眉。金色天空的殺氣,粉墻的雄姿。劍戟粉碎,爪持刀錐。那群客人羞愧的丟了座位,並沒有意識到丹青做了什麽。我怕我會飛離我的家人,那為什麽還要常年待在這裏!”這裏運用了擬人、誇張、襯托等手法。“我怕離開家人飛走”恰恰說明繪畫達到了“寫實”的效果。《方城張少府堂畫師猛贊》:“張公堂,漢墻照雪。老師在畫面中很兇,很努力。林的眼睛都是眉毛,骨頭都灑了。見齒以膏,爪捧月。”《金鄉薛少府堂畫鶴贊》:“高堂閑靜,雖聽訟不擾。土蓬山的怪鳥懷念空靈的大海。紫頂煙,丹目星明。如果妳在子宮裏,妳會感到震驚。形留於角,勢出青天。據說在風雲中歷久彌新,終於在清晨歸於沈寂。寧戲古,越往下看越好看。跳舞對市場存疑,聽起來像串串。感覺好精致,可以做影子,可以飄煙。”它以繪畫中的現實形象為基礎,著重表現其精神。
壹方面,李白贊美繪畫的“真”和“自然”:“粉為自然,筆為天真。”(《金陵名僧@ ⑤宮粉圖慈親贊》)“愛圖伊人,真是妙宰。”(《安吉崔少府漢畫贊》)“畫真如聖人,寫而寄之。”(《宣城陸吾詩話贊》)“筆與鼓合壹,形成自然。”另壹方面,我也希望畫能體現出精神和空靈:“水中月不可取。”虛空中無心,無主。"(《致公畫贊》)“身空,月在水中。”(《魯縣令·葉公僧贊》)“人心如鏡。我狂妄自大,寸步難行。"(《李居石贊》)要能“窮神解惑”(《當塗李在镕畫贊》)。順帶壹提的是,“鏡中水月影”是比喻虛幻的景象或作為藝術境界的虛實,已收錄在李白的《贊》畫中。“鏡中水月影”又稱“鏡中水月像”、“鏡中水月花”。嚴羽《滄浪石·石化辨》雲:“故其美透徹玲瓏,不可兼得。李白的“水中月”“鏡中月”等比喻,本質上都是無法擺在眼前的情景,達到了“言不盡,意不盡”的神韻。文學創作對“空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追求,是文學批評家在討論司空圖文學批評時普遍提到的。司空圖在《季譜》中說:“戴容洲說:‘壹個詩人的風景,如藍田的溫暖,不能放在迫在眉睫之前。“談形象之外的形象,談場景之外的場景,真不容易!天上有雲的觀點,可能是受劉禹錫《東史武陵紀》中“境生於象外,故精而不諧”的啟發。[3](P676)就文學思想的相似性而言,李白應加在戴樹倫、劉禹錫、司空圖之前。
除了詩歌,李白的詩很浪漫,但還是能體現他現實主義的文學思想。比如李白的詩中有壹組關於鳥的意象群[4](p 148-161)。這些鳥,除了來自傳統文學中鳳凰、大鵬、精衛、天機等神話傳說的,大多來自現實中的黃鸝、大雁、孔雀、秭歸等。如李白的分則《蜀道難》:“中,又傳來杜鵑淒鳴,愁空山。”“聽說王長齡走了,搬到龍標窯來發這個消息”:“華陽落滿,文道龍過五溪澗。”《死亡之路五首》:“我要把馬歇在春草旁,遠行。誰受得了那只鳥,向我哭訴?”又如鷓鴣,《山鷓鴣之言》:“秋月照苦竹嶺頭,鷓鴣飛苦竹南枝。”《與王昌齡送弟歸桂陽二首》:“見秦代綠草,楚歌清香。妳認為酒怎麽樣,鷓鴣在南園歌唱。”“秋浦清溪雪夜,有唱山鷓鴣給酒客聽”:“客有貴陽,能唱山鷓鴣。清風動窗竹,鳥越鳴。”訪越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歸家盡。”宮女就像滿春宮,但今天只有鷓鴣會飛。“《醉王漢陽堂》:“我如鷓鴣鳥,南移北飛。我尋漢陽令,醉月歸。“雖然這些鳥在詩歌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同,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們都是生動的形象。
李白的詩中不乏現實主義佳作,但也有壹些詩因誇大描寫對象而被懷疑為非現實主義。李白的文學天賦在於能夠描繪出別人無法描繪的奇異景象。比如《蜀道難》就展現了李白的才華。南朝齊時,殷鏗寫過壹首詩《蜀道難》:“王尊為官於漢,無所畏懼。高敏有雪,陰棧屢燒。車輪毀九重路,堵七星橋。像這樣很難,妳可以成名。“和李白的詩相比,殷鏗寫蜀道是比較單薄的。李白的詩雖然表現了蜀道的艱險,但都是真實的記錄。湛愛先生關於李白《蜀道難》技巧的理論,在分析《蜀道難》主題方面很有見地。其中,會同的《劍閣賦》、《送友人到蜀》、《蜀道難》也是其艱難困苦的真實記錄。雲紋說。《賦》寫劍閣的風險,和這首詩很像。比如‘望鹹陽南五千裏,雲峰崔偉。前面有壹座劍閣,倚青天,正中開。”——詩:‘而大白山,向西,仍只有鳥道,可以過峨眉山。“雖然尖塔關是堅定和嚴峻的”,和:“最高的懸崖僅低於天堂壹英尺。”頂上,風颯颯”——詩:“枯松倒掛絕壁。“八猿相哀”——詩:“猿欲攀越悲。”再說壹遍:“除了被古老的森林包圍著的鳥兒的叫聲,什麽也聽不到,雄鳥平穩地盤旋著,跟著雌鳥。”在它旁邊,它飛得很快,走在峽谷裏,拋石噴亭,洶湧澎湃,雷鳴般的”-詩:'和壹千個暴跌的瀑布壹個接壹個,懸崖變成石頭,雷鳴。‘送壹個美女過來,她什麽時候回來?’-詩:“我們想知道這條向西的路是否永遠沒有盡頭?”希望老公很平和,我琢磨了壹下,嘆了口氣。——詩:‘斜眼望西,問久矣。[5](P34)比較《劍閣賦》和《蜀道難》的相似或相同的意思,只不過讓人知道它們的相似之處恰恰說明了它們描寫的真實性。另壹首著名的詩《夢裏登天目山》是這樣開始的:“壹個航海的遊客將談論日本,在煙波中很難找到壹封信。但越人談天母山,雲淡或可見。在壹條通往天堂的直線上,它的峰頂進入天堂,頂上五座聖峰,並投下穿過中國的陰影。“這個開頭不能忽略。雖然李白的詩極富想象力,但李白充分考慮了詩的‘真實性’。瀛洲是神話中的仙山。李白以“信仰難尋”來否定,而天目山是現實主義的山。在今天的浙江新昌。山雖被雲霧籠罩,卻是看得見的,進而形容天目參天。詩是寫夢的,夢裏的賦格是不真實的,所以作者很清楚地解釋了入夢和離夢的過程,從“我心我夢在吳和嶽”到“我枕我鋪墊,是我身在的迷雲。"
李白的詩名極高,掩蓋了他的文學名。應該說,李白的雜文在初唐散文中是有特色的。當我們註意到李白在文章中的論證方法時,我們發現李白清晰的思維能力和詩歌的邏輯力量是不拘泥於迂腐的,可以選擇活生生的例子來說明問題。這樣的寫作特點也體現在詩歌中,否則妳會誤讀李白的詩詞歌賦。比如夢中登高的天目山,詩中有始有終,層次分明。《唐詩》雲:“詩境雖奇,脈極細。”《唐宋詩詞》雲:“此文光怪陸離,不可方物。但它因言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異,壹點也不亂;如果中間的夢是模糊的,但這個詞的意思是奇怪的。胡應麟認為‘沒頭沒尾,真的不能說是夢。“這裏對胡應麟的批評是正確的。
李白對真與美的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是辯證的,詩歌中的想象和誇張多以現實為依據。《秋浦歌》第五部:“秋浦滿白猿,飛如雪。畫杠喝水中月。”如果說“天上掉月亮”,那肯定不是真的。猿類達不到那個高度。“水中造月”很真實。但月亮只是真實月亮的影子,說明想象的是真實的,也說明詩人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
李白的壹些詩是有據可查的,如“送吳王山魏灣回王宮”。寫作的緣起可見於序言。序曰:“魏宛人,自宋宋訪吳鄉,千裏未曾謀面。他壹時沖動去了臺灣和越南,路過永嘉,看了謝公師門。廣陵見。愛情之美如此古老,因其事跡而為詩。”詩長,五言六十句,計六百字。如序中所述,該詩將魏婉相互拜訪的過程和痕跡描寫得惟妙惟肖,以詩人的才華,對地域山水的高度概括和對自然景物特征的誇張描寫,成為壹首獨具特色的敘事詩。這首詩很寫實,如王琦的《筆記》中所分析的,首先寫的是魏婉對古代文學的熱愛,以及隱居在王宮裏;其次,敘述了他自宋以來對吳的訪問。下面敘述他的臺灣越南之行和從臺州到永嘉的縉雲金華之行。最後我跟他說從姑蘇到廣陵見,等他回了山再跟他告別。比如說,它講的是魏灣遊臺灣、遊越南的故事:“妳若從遠處聽來,妳會發現美,妳會得到壹條小溪。成千上萬的山谷和巖石矗立在鏡湖中。美得難以形容,明光滿江。人遊月,船行空。這個已經拖了很久了,我去找王旭。笑看曹娥碑,思黃絹。天臺更亮,白晝入鄉。五峰轉月光,百裏松。靈溪沿河自由奔跑,華鼎極為意外。石梁在天,側腳半月。”【1】(卷16,P748)如實描寫了臺灣和越南的風景。全詩的敘述和序對應了魏灣去的地方和做的事情的順序,全詩的結構以事實為依據,為理解李白詩歌的現實壹面提供了佐證。
壹個作家的文學思想不是單壹的,而是復雜的,不僅因為主流與非主流思想的並存,還因為時空的變化。我們對李白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及其作品中的現實主義傾向進行了分析,但我們仍然認為浪漫主義是李白詩歌中的主流,而本文的寫作只是對李白思想和創作的另壹方面的分析,只是對李白主流文學思想和創作的補充,希望能豐富古代作家創作和文學思想的研究。
參考
【1】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7。
[2]劉知幾。史通史[M]。齊仆龍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王運喜,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李浩。詩史之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詹毅。李白的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