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時間排序
先秦:屈原
魏:曹植
金:陶淵明
南北朝:謝靈運
唐:羅、、王昌齡、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孟郊、賈島、白居易、劉禹錫、韓愈、柳宗元、李商隱、杜牧。
宋:王安石、蘇軾、陸遊、辛棄疾
清:龔自珍
謝靈運(385 ~ 433),南宋詩人。陳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會寧(今浙江上虞)。因自幼寄養在錢塘杜家,故名為客,世稱。因為他是謝玄的孫子,在金代被封為樂康,所以他也被稱為謝。晉末,任瑯琊將軍、豫州刺史、北武帝太尉。入宋後,由於劉裕的抑紳政策,被貶為閑侯,兼永嘉知府、臨川刺史。元嘉十年(433),他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國罪”殺死。
屈原(前339?~ top 278?)戰國末期,楚人,傑出的政治家,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先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壹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和楚襄王三個時期,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屈出身名門,又懂得治亂,早年得寵愛,是左圖、大夫。為了實現楚國統壹大業,屈原積極輔佐變法圖強,堅持聯合齊國對外抗秦,壹度使楚國富強。但由於屈原與楚國腐朽的貴族集團在內政外交上的尖銳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恨,屈原後來被小集團陷害,被楚懷王疏遠。王懷十五年(前304年),張儀從秦到楚,買通晉商、子蘭、鄭袖等人為內* *,同時以“六百裏之地獻商”引誘王懷,導致齊楚斷交。被騙後,楚懷王惱羞成怒,兩次出兵秦國,都被打敗,於是屈原奉命向齊國派遣使節,重修齊楚舊好。又壹次,張儀從秦國到楚國瓦解齊楚聯盟,失敗了。二十四年,秦楚與黃刺結盟,楚完全被秦國擁抱。屈原也被逐出郢都,遷居北漢。王懷三十年後,屈原回到了杜英。同年,秦約見武官,被秦扣留。最後秦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行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在袁和項之間顛沛流離。楚襄王二十壹年(公元前278年),秦將攻郢,屈原憤而投古洛河自盡,為政治理想而死。
曹植(192 ~ 232)三國時期魏的壹位詩人。沛國橋縣(今安徽亳州市)。子何子健是曹操的妻子卞氏的第三個兒子。曹植從小就才華橫溢,10多歲了。他讀了幾十萬字的詩、文、詞,寫了壹章,深得曹操寵愛。曹操壹度認為曹植是諸子中“最重要的”,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曹植的放任行為和屢次違法亂紀引起了曹操的憤怒,而他的弟弟曹丕卻頗為自命不凡,終於在建立後備軍的鬥爭中占了上風,在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繼位魏,不久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從壹個過著悠閑生活的貴族兒子,變成了處處被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死,曹睿繼位,即魏明帝。曹睿仍然對他保持著嚴密的防範和限制,情況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帝12年間多次遷居,最後壹個封地在陳郡。曹植卒於12,232年2月27日,故稱“或“陳”。
陶淵明(約365-427)是東晉時期壹位偉大的詩人。又名錢,性格開朗,私節安靜。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於壹個貧窮的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我,對人生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濟貧”的誌向。自29歲起,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他對當時土耳其地主掌權的黑暗現實不滿。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彎腰五鬥米”而辭官回家僅80多天,寫下“回家來Xi詞”,不言而喻。從此,他致力於自籌資金,直到63歲因貧因病去世。他擅長詩歌,他的詩大多描述自然風光和他在農村的生活場景。他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痛恨和不甘隨波逐流,但也有“人生無常”、“快樂心安”等消極思想。而另壹個題材的詩,如《荊軻賦》,則表現了他的政治野心,頗有悲天憫人的慷慨。最著名的散文是《桃花源記》。陶淵明的詩文既平淡又酣暢,語言質樸自然,極為脫俗。有陶淵明的收藏。
羅(640-?),祖籍義烏,梧州(今浙江)人,早年落魄,但詩作頗有名氣。他壹生只做過主簿裏的小官,參加過討伐武則天的義勇軍,為徐起草過《為武氏》。後來戰敗絕望,不知何去何從。也是初唐四傑之壹。
陳子昂(661-702),字子州射洪人。他年輕的時候,在2000年做了任俠,是宗瑞文明元年的學者。武則天當政時,擔任正字、右拾遺等小官。他對六朝以來浮華綺麗的詩風深感不滿,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上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王昌齡(690-756?),字邵伯,今陜西Xi人,據說是陜西南靖或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壹生只做小官。安史之亂時,他在回江寧的路上被亳州刺史邱孝所殺。詩歌比較好寫宮怨、邊塞、送別,特別擅長七大奇觀。它被譽為“聖手七大奇跡”,被稱為“詩人的天子”。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歲那年去長安科考,我壹直隱居在家鄉流明學習寫詩。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時期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他們與王維齊名,合稱“王蒙”。
王維(701-761),字莫,原籍齊(今山西祁縣),父遷(今山西永濟西),故名河東人。開元進士何歷任大樂誠、遊士毅等職。安祿山造反時,被迫擔任偽職。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面的成就很高。蘇東坡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其是山水詩的成就。和孟浩然壹起被稱為“王蒙”。晚年無心仕途,壹心為佛,後人稱他為“詩佛”。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名青蓮居士。祖籍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隋末遷徙西域。他出生在碎葉城(現在的吉爾斯坦),也就是當時大渡湖府所在的地方。才華橫溢的天才,被稱為墮落的不朽。他的詩歌想象力豐富,構思獨特,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20歲獨自離開四川,開始廣泛流浪,南至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居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四處遊歷,希望廣交朋友,祭奠名人,從而得到介紹,壹舉登高,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然而,十年的漂泊,我卻壹事無成。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至齊、魯,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此時,他已經結交了許多名人,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歌,名揚天下。天寶初年,經道士吳仁雲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拜翰林。不久,由於權貴們的悔恨,他於天寶三四年(公元744年或745年)被趕出北京。此後,他壹直在江、淮兩地遊蕩,思想極其無聊。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造反。此時他隱居在廬山,恰逢王勇大軍壓境,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林反叛蘇宗,被消滅。李白受到牽連,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到宣城(今安徽宣城)的半路上被赦免釋放。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卒於安徽當塗縣。
杜甫(712-770),字美,從襄陽(今湖北)遷到珙縣(今河南),是初唐詩人杜的孫子。杜少陵和杜工部因他們的詩而聞名,因為他們經常自稱為“年輕的淩爺老”,並在監察部擔任過外交部長。他們的詩歌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在壹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展現了唐朝從開元盛世到解體衰落的歷史進程,因此被稱為“詩史”。詩風沈郁頓挫,語言精煉生動,對後世詩人影響很大。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旅行。天寶時期,他到長安,沒有辦法進軍隊。歷經十年磨難,獲得了右衛領曹參軍的小職位。安史之亂初,他被流放,被叛軍俘虜。脫離危險後,該官員得到了壹個左皮卡。甘源二年(759),他棄官西行。最後他去了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建南節度使嚴武》中扮演袁外郎,故又名杜工部。晚年舉家東移,途中在夔州停留兩年,離開峽。流浪湖北湖南,貧病交加而死。
孟郊(751-814),湖州(今浙江德清)武康東野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四十多歲才進士。他只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耿介壹生都是窮人,他的詩描述了人民的苦難和殘酷的世界。語言戒平庸,追求薄硬古怪的風格。與賈島同名,人稱“薄郊島”。
韓愈(768-824),河南合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自稱郡王昌黎,世稱韓昌黎。年輕,孤獨而貧窮,勤奮好學,德宗貞元做了八年秀才。曾任監察禦史,因免關官,被貶陽山縣令。後來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因諫佛骨降潮州刺史。我在吏部任侍郎,死為文官,所以被稱為高麗吏部,高麗文官。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與柳宗二並稱為劉漢。詩歌力求新穎、豪放、氣勢。
柳宗元(773-819),字劉合東,山西鄆城縣解州鎮人。貞元九年,德宗中進士,還講學博學。元外郎,官至禮部,因參與王集團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後移任柳州刺史,史稱柳柳州。詩歌和散文在當時非常有名。他和韓愈壹起領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壹的劉漢。
白居易(772-846),本名樂天,晚年是壹位名叫香山的學者。他的前任是太原人,後來遷到下邽(今陜西渭南),出生在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曾是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位高權重,晚年被貶為江州司馬、善佛,自己成了樂師。他壹生寫了很多詩,其中以諷喻詩最為著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能言善辯的老太婆”。敘事詩如《琵琶行》、《長恨歌》也很有名。
劉禹錫(772-842),洛陽(今河南)人,說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九年中進士,授監諫。因參與王變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郎州司馬,遷居連州任刺史。後因宰相裴度的推薦,被任命為太子客,加為校勘司史,稱劉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瀏”,常與白居易合唱,又名“白柳”。他的詩歌風格清新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精華,反映社會生活。
賈島(779-843),河北省涿縣人。當初他出家無名,後來韓愈勸他回歸世俗。屢次考中進士,曾擔任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他是壹位著名的詩人,以追求純奇的意境和註重詞的提煉而聞名。與孟郊同名,人稱“薄郊島”。
杜牧(803-852),字,京兆萬年(今陜西Xi)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進士,為江西觀察使、宣局觀察使沈傳師、本報通訊員牛森儒幕僚。任禦史監,兼黃、遲、穆刺史。後來做了司勛的外交大臣,最終寫了壹本書。詩歌豪放優美,自成風格,人稱“小杜”。它也和李商隱壹樣,被稱為“小杜麗”。
李商隱(813-858),字壹山,玉溪人。淮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車進了壹個進士。因為牛李之間的不斷爭鬥,我壹生失意。他的詩構思新穎,風格優美,尤其是壹些愛情詩纏綿悱惻,令人回味無窮。但太晦澀難懂,無法解開,有“詩人愛昆西,只恨沒人寫簡媜”之說。
王安石:(1021 ~ 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符節,晚號半山。臨川,撫州(今江西)人。仁宗李青進士。嘉祐三年(1058),他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實行富民強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並,加強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宗申熙寧二年(1069),他參加政事。次年,他當上了宰相,依靠宗申推行政治改革。並支援西河等五州,改善與西夏作戰的局面。新法律遭到保守派的反對。熙寧七年被革職。次年重新分階段;九年辭官,仍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改名龔景,世稱龔景。死亡訃告。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畫家。字子瞻,名東坡居士,梅州眉山(今四川)人。蘇洵。嘉佑進士宗申在位時,他曾是祖部的外交大臣。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謀洋職,在杭州任法官,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來因寫詩“謗朝廷”被貶黃州。當時哲宗是翰林學士,曾知杭州、潁州等地。,曾任禮部尚書。後來被貶到惠州、儋州。回北後第二年死於常州。南宋追文忠。與父兄同宗,合稱“三蘇”。
陸遊:(1125-1210)南宋詩人。越州(今浙江紹興)殷珊人,在仕途上壹直堅持抗金,不斷遭到當權派的排斥和打擊。中年赴蜀抗金,軍旅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他的作品透露出巨大的光芒,成為壹名傑出的詩人。詞的量沒有詩的量大,但和詩壹樣貫穿著愛國主義精神。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詩人。尤安這個詞,沒有。稼軒,生於歷城(今山東濟南)。出生時,山東被遊牧民族占領。二十壹歲加入抗金義軍,不久回到南宋。他曾出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和浙江東部。在任期間,他采取積極措施,招募流亡者,訓練軍隊,獎勵農耕,打擊腐敗,重視安定民生。他壹生堅持抗金。在《美琴十評》、《九評》的註釋中,詳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有力地駁斥了誇大遊牧民族實力、主張妥協投降的謬論。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舞士氣,以恢復中原。他的反金建議沒有被采納,受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離崗,居江西上饒、鉛山。晚年韓□(tuo1)當權,用過壹次,不久就死了。
龔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文學家。“爾虞”這個詞也是壹個詞。改名簡毅,字丁波;又改稱公佐,名萬鼎,名羽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生在壹個世代官僚學者的家庭。祖父龔淦,內閣書軍事部官員,著有《尹萌山居詩》。他的父親李政是江南的壹名官員。任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筆記》、《三禮考辨》、《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辨》等書。嘉慶二十四年中考失利後,又參加了五次考試。道光九年(1829),考中六科,38歲開始做學問。在此期間,他仍然是內閣中的壹本書。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仁府。取而代之的是禮部正殿的司祭們走著。兩年後,他加了主客。這種官位很卑微,也很難。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在丹陽雲陽書院猝死(道光二十壹年1841),是鴉片戰爭的第二年。
/s/blog _ 4c 31b8c 801009 h6o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