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欣賞寫文章?急!!~~

如何欣賞寫文章?急!!~~

/Article/Index.html

/mypage/page1.asp?pgid=131133

古詩詞鑒賞答題案例分析及復習策略

從近幾年全國高考試卷中的詩歌賞析題來看,題的難度不是很大,但答題失誤頻繁發生,得分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欣賞的內容外,還存在答題形式不規範等問題。在詩歌鑒賞訓練中,分析答題中的各種錯誤,診斷原因,理清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以2006年高考湖北卷答題錯誤為例,簡要分析幾種常見的詩歌鑒賞原因。

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春末告別

韓聰

青、暗、紅在鳳城(1)很少見,暮色雲裏的亭子充滿了古今情懷。

遠遊之人,不可不聽宮中流水,時之聲也。

【註】①鳳城:北京。

這首詩是怎麽融進風景的?請簡單評價壹下。

解題指令“如何將感情融入風景”的關鍵是“如何”二字。要考察欣賞古典詩詞的藝術技巧,首先要篩選出“景”——“青黛”“紅瘦”“暮雲”“宮前水”,然後再去體會感受。詩名告訴我們,這是壹首送別詩,其中蘊含的“友情”不言而喻;最後壹句以宮前流水表達對人生、歷史、社會的感受,需要細細體味。

這首詩把友情和世俗情懷濃縮為“古今情懷”,融合成壹幅由“青黛”、“紅稀”、“暮雲”、“宮前水”等意象構成的悲情畫卷,形成了情與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案例1暮春時節,樹木蒼翠,紅花點綴。宮前流水無聲,好年華悄然逝去,人間滄桑令人驚嘆。

案例分析的欣賞離不開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欣賞,所以常常需要壹串壹串地翻譯詩歌。但這種串譯只是欣賞詩歌的前提,而不是欣賞詩歌本身。這個回答只是詩的簡單翻譯,並沒有按照題幹的要求來回答。顯然不符合回答鑒賞題的要求,“翻譯而不是分析”的結果就是不鑒賞。高考答古詩詞鑒賞題,不需要對原文做過多的翻譯。如果非要做壹些翻譯,也壹定要以鑒賞為主,翻譯重點單詞和短語,把翻譯的內容融入到自己的鑒賞語言中,否則毫無意義,浪費寶貴的考試時間。

原因之壹是翻譯而不是欣賞。

案例二:這首詩與景物融為壹體,表現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傷感和對生活的感悟。

案例分析的問題是“這首詩是怎麽融進風景裏的?”按照這個要求,答案應該是“這首詩是怎麽融進風景裏的?”而不是“此詩融於風景而顯……”。“如何把感情融入風景”就是作者描寫了什麽風景,表達了什麽感情,兩者是如何融合的。《考試大綱》對詩歌鑒賞的要求可以分為內容和形式兩部分。這道題不僅考察內容,還考察屬於形式部分的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但有的同學要麽疏於審題,要麽根本不理解題的意思,要麽對題的意思理解得很清楚卻不知道從何下手,於是就出現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問答方式:(問)這首詩是如何把感情和風景融為壹體的?這首詩把情感和風景融為壹體。

第二個原因是相反的,答案無關緊要。

案例三中,作者用了壹幅暗淡憂傷的風景來描繪送別朋友的畫面,表達了對朋友的深情,對世事滄桑的感慨。

案例分析很多同學在欣賞詩歌時,不知道如何把握詩歌的具體內容。在回答“如何將感情融於景物”時,他們只用“景物朦朧”、“情景悲涼”等抽象詞匯,來代替對“青黑”、“紅稀”、“暮雲”、“宮前水”等壹系列生動形象的分析。因為太籠統,所以很空洞。這種回答往往太大不合適,不著邊際,嚴重失分,但也是詩歌欣賞中最常見的毛病,所以也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病因統壹為三籠,空空如也。

例4中,作者描寫了“青黑”“紅瘦”“暮雲”等景物,襯托出自己的苦悶和悲傷。

《案例分析》詩中有壹系列意象,作者就是在用這“系列意象”來表達“古今情懷”,即友情和世情。每個形象所表達的感情是不壹樣的,使用的技巧也各不相同。《青天白日》《紅顏薄命》《暮雲》送別時主要烘托悲傷氣氛,以“友情”為亮點;《宮前水》采用了“比較”的手法,突出了“世情”我們在答題時要充分註意這些差異,不能只看壹個方面而忽略另壹個方面。如果壹概而論,肯定會丟分。

第四個原因只有壹點點,沒有其余的好。

例5作者以物傳情,用“青黑”“紅稀”“暮雲”“宮前水”等壹系列意象表達了對景物的無情情懷。

從表面上看,案例分析的答案似乎抹去了幾個形象,無壹遺漏。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其實不是。“人是有感情的”,是什麽樣的感情?顯然,這個回答沒有把“愛”的含義說清楚。這裏僅以意象為例來證明自己的壹些觀點,沒有結合詩本身的分析。觀點和例子的關系只是壹種水和油的關系。觀點脫離了詩本身,詩成了觀點的外衣,停留在“觀點”加“例證”的層面,無法體現詩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和作者感受,無法分析“意象”的意義。這種浮於表面、達不到實物的“鑒賞”,顯然違背了詩歌鑒賞的規律,也是詩歌鑒賞失分嚴重的壹個原因。

第五個原因很膚淺,缺乏分析。

案例六這首詩以流水為喻,表達了時間飛逝,人生如夢的感覺,表達了自己想有所作為卻又沒有辦法報效國家的郁悶心情。

案例分析在閱讀學生的詩歌鑒賞答案時,我們經常會讀到壹些匪夷所思的答案,這與壹些學生在答題時不顧具體語言環境的臆測密切相關。有些同學總是帶著有色眼鏡讀詩,不管表達的是什麽內容和感情,不管題目要求回答什麽,都喜歡從政治角度切入,絞盡腦汁從夾縫中探尋詩歌所謂的政治意義,結果往往是壹筆壹千字,離題萬裏。比如考生僅憑自己的想象,從《宮前水》中想到“不成功”、“立功”、“無法報國”。究其原因,是他們把自己想到的術語當成萬能鑰匙,盲目照搬,亂貼標簽,沒有認真揣摩詩歌本身所表達的情感態度,結果與詩歌無關。經過壹段時間的系統訓練,大部分高三學生初步具備了鑒賞詩歌的能力,但由於閱歷淺,積累少,認知深,往往會臨摹壹些術語來鑒賞詩歌。如欣賞田園詩時的“隱居”、“閑適”、“熱愛自然”;邊塞詩賞析用“報效祖國”、“鄉愁鄉愁”;史詩鑒賞被認為是“借古諷今,抒發歷史滄桑感”;如詩中有落花落的場景,則認為是“傷春惜時”;如果作者是杜甫、白居易,主題多為憂國憂民;作者是李清照和柳永,所以內容離不開悲不恨...雖然這種猜測在某些時候會僥幸“命中”壹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和藝術風格,尤其是作品本身,答案往往是千人壹面。格式欣賞必然導致回答生硬,嚴重丟分在所難免。

第六因是無中生有,盲目套用。

例1:這首詩表現了對朋友的深情,感受到時間的艱難。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之中,把古今情愫融於“青黛”、“紅稀”、“暮雲”、“宮前水”等意象構成的感傷畫卷之中,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例二:詩人借助“青黛”、“紅稀”、“暮雲”、“殿前水”等意象,形成悲涼的情景和氣氛,含蓄地表達對世界的深厚情誼和感情,將“古今情懷”融入景物的意象描寫中,情景交融。

那麽,在我們平時的復習中,如何才能突破影響高考分數的瓶頸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關註。

1,以課為基礎,鞏固知識,學會遷移。在古詩鑒賞的四項內容中,所謂意象,是指詩中所描寫的與詩人的感情融為壹體的人、景、物,包括抒情主人公本人,也包括詩歌所依托的具體意象。所謂語言,是指詩歌語言運用的特點,包括煉字煉句和音韻節奏的別出心裁。所謂表現手法,包羅萬象,是指詩歌中各種表現手法的妙用。此外,還有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別、鑒賞和評論。這四個方面不僅涉及到古詩詞的壹般知識,還涉及到運用這些知識進行鑒賞的能力,而這些知識和能力的獲得都離不開妳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比如,情與景,動與靜,空與實,抑與揚等。、以及對意象的欣賞、語言和表達技巧,以及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欣賞和評價,在課堂上所學的詩歌中都有所體現。所以首先要在課堂上學會如何正確鑒賞課文,反復背誦品味,研究理解,寫幾篇像樣的鑒賞課文,然後在此基礎上拓展到課外,達到舉壹反三的目的。

2.理解作品,解讀內涵,準確表達。對古詩詞字面意思的認知理解是最起碼的能力,否則欣賞就無從談起。很多考生只是在“讀”詩的時候磕磕碰碰,在不知道詩的字面意思的情況下就匆匆寫下來了。結果他們失之毫厘,謬以千裏。當然,光看字面意思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準確解讀作品的內涵。欣賞和創作是壹個反向的過程。詩歌創作的過程是先有詩人的思想感情活動,再使之成為文字;欣賞的過程就是先讀詞,理解和把握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像沿河溯源,無論多深多細微,總能壹探究竟。這就是所謂“情動言,穿文入情”(劉勰《文心雕龍》)。

比如2005年全國高考(二)是關於古詩鑒賞的。材料是白居易的詩《邯鄲冬至日夜思》:“邯鄲冬至日,伴我壹盞抱膝燈。深夜要在家坐坐,也要說說旅人。”試題如下:①簡要分析“抱膝燈前有影子相伴”這句話,說出作者當時是什麽樣的心情。②作者是怎麽寫《鄉愁》的?語言的特點是什麽?關於第壹個問題,考生壹般能感知到作者思鄉的孤獨,但未必能看到細致的描寫和烘托的筆觸;第二個問題,考生回答“平實語言”的特點並不難,但通過說家人想念自己來表達“思鄉之情”,在簡單直白的基礎上增加了壹些曲折,但並不是所有考生都能解讀。

再比如2006年高考北京古詩詞鑒賞。材料是陶淵明的詩《遷徙(下)》:

“春秋多美,登高寫新詩。過了門就互相打電話比較好,有酒考慮。農事歸故裏,閑情需相思。相思穿上衣服,笑個沒完。這個道理就無敵了,無為壹下子就到了這個地方。衣食要守規矩,不能欺負我。”試題是: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愉悅。請具體說明它表現出什麽快感,如何表達。

陶淵明的詩表現了田園生活的歡樂,表現的趣味也是多種多樣的。考題要求對《它表現出什麽樂趣》這首詩進行“具體解釋”,這就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陶淵明的詩中,有的表現了對山川的自然之趣,有的表現了邀人飲酒的坦蕩曠達之趣,有的表現了在山野采菊的悠然自得之趣,有的表現了農事的快樂滿足之趣,等等。那麽,這首詩表現了什麽樣的樂趣呢?仔細分析下面“過門時多叫對方”的六句話,詩人感受到壹種美好的人際關系,那就是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純潔樸素的友誼。這就是這首詩所表達的內涵。如果說籠而統之的回答表現的是退居農村後的閑適和愉悅,那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這首詩的內涵。關於第二個問題,眾所周知,陶的詩多采用速寫的手法,敘述平淡,描寫清淡,理解為文字,但卻凝練傳神,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這首詩通過描繪具體的生活場景來表達情感。所以寫“線描”也算是理解了這首詩的藝術特點,符合題目要求。所謂內涵的解讀就是這樣,欣賞也因此而分。

那麽,如何解讀作品的內涵呢?

(1)借助聯想想象捕捉形象。詩人的情感是通過意象來表達的,沒有意象就沒有詩歌,沒有意象構成的意境。所以欣賞詩歌,要從意象入手,進入詩歌的審美境界。中國古詩詞中有很多具有特定內涵的意象,由來已久,應該熟悉和了解。古詩詞也講究“詩情畫意”,我們也要把腦海中的畫面再現出來,去欣賞,這才是欣賞詩詞的不二法門。比如上面分析的2006年高考湖北卷就是這種情況。

(2)揣摩思想內容,理解情感內涵。意象是詩歌的基礎,意境是詩歌的畫面,情感是詩歌的內涵。所謂“詩言誌”,“誌”就是思想感情。中國古詩最有特色的壹種表達方式就是情景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所以,能夠嘗試理解思想情感內涵,才算是真正的讀詩。比如《春末送水》中的“古今情懷”包含了怎樣的情懷?這是答題時必須了解的。

(3)品味語言特色,欣賞表達技巧。中國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清晰含蓄的;有的豪放,有的抑郁;有的清新,有的端莊;有的明媚,有的婀娜;有的心胸寬廣,有的心胸低下;有人歡喜,有人愁;有的華麗,有的樸素;等壹下。讀詩時,要仔細品味,準確把握這些語言風格所傳達的情感。其次,中國古詩創作講究“煉字”,講究語言的推敲。好詩有“詩眼”,是詩中最凝練、最傳神的詞,也是最值得欣賞和品味的詞。表達技巧服務於內容,服從於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閱讀鑒賞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壹概而論,給空話“貼標簽”。

最後,要用確切的語言表達自己欣賞和評價的結果。這是鑒賞能力的壹種外化形式,也是語言水平的壹種展示。但是,有些學生非常粗心,忽視訓練,結果,他們在考試中經常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復習中要多讀好的鑒賞詞,接受熏陶,增進理解,積累鑒賞知識;也可以模仿和借鑒別人的欣賞詞,熟悉欣賞術語,學習寫欣賞詞的風格。這樣可以摸索出壹些鑒賞的方法和規律,從而在高考中獨立發表自己的見解,謹慎選詞,準確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