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顏路簡介

顏路簡介

呂燕(789壹?)董彬是著名的八仙之壹。因為有太多的迷霧籠罩著他,以至於後人懷疑他是壹個傳奇人物,這實際上是否認呂燕是壹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委婉說法。在我看來,歷史上確實存在呂燕,但他並不像傳說中那麽神奇。呂燕對道教和世俗人士影響很大,與湖湘關系密切。因為很多傳說和作品都是後人加到顏路身上的,結果就是魚目混珠,真假難辨。我們的介紹只能說是盡可能接近顏路的真實面貌。

壹、呂燕的生平及其與湖南的關系

《唐人傑傳》第十卷對顏路的生平經歷做了簡要介紹:顏路京兆人,禮部侍郎盧偉之孫。鹹通(860-873)早年是個秀才,(其他很多書上說他沒提過),當過兩次縣令。那時候正是黃巢起義,呂燕覺得世道險惡,所以隱居起來,然後隨家人退隱到鐘南山,自己則在江湖上遊蕩。在此之前,有壹個叫鐘離權的開悟仙人,經常出入於世。有壹次,顏路在太華山遇到鐘離權,知道他很有人情味,就用壹首詩問他:“妳去了,該老了,乞壹顆骨丸以窮儒。”鐘離權教他煉丹的藝術,呂燕寫了《靈寶大法十二題》壹書,詳細研究生命的意義。顏路的後代,在廬山修道數十年後,最終被煉成了壹種長生不老藥。他又遇到苦竹,學會了驅趕鬼神的魔法。

顏路和湖南的關系應該說是從他祖父的時候就開始了。他的祖父盧偉在《新唐書》(160)中記載說,他是壹個君子,也是壹個學者,曾經擔任過潭州刺史(管轄範圍相當於今天湖南益陽以南到雙峰,安化以東到長沙所在的瀏陽)。顏路的叔父陸溫先後擔任道州(今湖南道縣)、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不僅如此,盧偉和盧文父子與湖南的高路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唐人《說文解字錄》卷四記載:“魯、魏、皆北師(衡山道人田)問湘事。.....(田)和分的最深。後大夫呂溫刺死衡州,因來等他,便告訴左右,說大使是壹個侍郎的兒子。而文仁下了床,撫著他的背說:‘妳是盧偉的兒子嗎?’氣溫驟降,田地不限。“這說明陸賈不僅長期在湖南為官,而且有著深厚的道教信仰,與道教和土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都為顏路與湖南保持聯系的渠道作了鋪墊。《唐代賢才傳》卷十記載:“凡嘗白絲帶,市集賣墨者,皆成金。我經常在洞庭、瀟湘、漳浦等地遊歷,自稱‘歸隱道士’,但壹直流傳下來。“經過顏路的壹番苦心經營,湖南成了他經常去的地方。事實上,顏路在唐朝並不出名,唐朝的書很多。

我很少看到任何關於呂燕3的東西。他的名氣還是要歸功於湖南嶽陽人。現代學者蒲江青《八仙考》說:“董彬傳說始於李青,發源於越州,後流傳。”這壹考證可以與《唐人傑傳》中的記載相互印證。換句話說,這些記錄表明,無論是作為壹個道士還是神仙,呂洞賓的名聲都與湖南密切相關。宋人《邵耳聞目錄》卷二十九也記載了嶽陽名勝地名與的關系:“唐代人曾居嶽陽,今地名為村,仍有不少呂姓。早期接受藝術祖先

禪,仙人從後院出來,留了半天話,解了袍服,忽然不見了。今天,嶽陽的仙女雕像穿著長袍雲彩。書上說,呂洞賓的家在嶽陽。除了嶽陽地區,湖南其他地方也有呂燕的蹤跡。如《衡陽誌》卷三記載,當時衡陽有個董斌亭,打賭是:“(在桂陽)州治東,長慶觀後,說盧希安曾遊於此。“顏路經常在他的詩中提到湖南。如《唐人才子傳》卷十記載:“(顏路)又醉嶽陽樓,俯視洞庭。八月,葉清,君山如螺,秋風浩蕩,依玉龍而動。聲音明亮,石頭可以被敲碎。許久,獨孤柳,不要走。劉世允說:‘黃昏遊南浦,袖中青蛇大膽。三人嶽陽不知,郎吟飛洞庭湖。”“這首詩裏提到的蒼梧、嶽陽、洞庭,都是湖南的地名。詳細來說,這裏說的“南浦”應該是泛指,指的是洞庭湖南岸,蒼梧就是湖南的九嶷山。寫這首詩的時候,呂燕已經是三人行嶽陽人了,可見他在湘已久。

二、呂燕的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呂燕的思想並不復雜,但要真正實現他的主張並不容易。他的想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壹,妳要修仙,就要斬斷世俗的欲望和煩惱。

《唐代賢才傳》卷十記載:“(呂燕)有本事,佩劍,自嘲:‘我的神仙,劍有什麽用?所以打破妳的憤怒,愛妳的耳朵。”後來,這句話被明確定義為“斷貪、斷情欲、斷煩惱”。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煩惱是壹個“空名”,它壹定有自己的具體內容,比如貪、怒、愛等。,也就是擔心。另壹方面,斬斷煩惱,其實也就相當於斬斷了所有世俗的心。呂燕曾經寫過這樣兩句詩:“天下誰能爭名奪利,臣為玉帝!”(《出雲室壹鐘》)“二十八美人狀如酥體,腰掛滿劍。雖然沒見我低頭,但我偷偷教妳,妳的骨髓是幹的。”(《史靜》)第壹首歌講的是擺脫名利之心。不去掉名利之心,就沒有學長生之心!第二首是關於禁欲的,其勸誡的對象主要是男性。其實反過來也是如此。男女壹旦陷入情欲,就很難做好世俗的事,更別說求仙了!此外,顏路也是壹個不計較閑暇的人。他在《致江州太平道士》中說:“我飲大酒受贊,我想人說小詩。不知道中國人是什麽,下壹代都嗤之以鼻!“不管別人說自己喝多了,還是說自己的詩太小家子氣,隨他們去吧,他們壹點也不生氣。

擺脫煩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古今中外,有幾個人能擺脫煩惱,連傳說中的神仙都做不到。

第二,多行善事。

道教早就把多行善事作為成仙的前提。顏路繼承了這壹思想,並以通俗易記的詩歌形式廣泛宣傳:“壹點善意,方便人。壹盎司的惡,勸妳不要做。衣食隨緣,妳自然幸福。什麽命,問什麽蔔。欺騙別人是禍,原諒別人是福。天眼壹亮,報應很快。仔細聽我說,諸神無聲。”這種詩往往被認為是最淺薄的說教。我以前也是這麽想的,但看了白居易的壹個故事後,我改變了看法。《五燈會元》卷二記載:“元中期,侍郎白居易出守紫貞(指杭州),因被稱為太傅(指鳥窩僧)。.....問:‘佛教的總體理念是什麽?’老師說:‘不要作惡,要行善。白說:“三歲之人,何以知道?”老師說,‘雖然三歲的孩子認識路,但是八十歲的老人不會。杭州秦王山上有壹棵高大的松樹。和尚在松樹頂上住了近四十年,所以被稱為鳥窩和尚。他那種“雖然三歲小孩都知道道理,但八十歲老人做不到”的回答,實在發人深省,令人汗顏。那些被人們視為淺薄的布道,往往是人們壹輩子都難以做到的。

第三,提倡內丹術。

早期道教主要提倡外來煉丹術。比如葛洪的《抱樸子·金梓丹》說:“我研究過補天之書,長期以來收藏了許多書。我翻出了幾千卷,這些都是歸還葉的重要資料。但是,這兩樣東西都是極好的。取此而不成仙,古無神仙。”他還說:“如果妳看了長生不老藥的要領,妳就不會想再看那小小的藥方了。但是,要做大藥很難,必要的時候還要撐耳朵。但是,服用其他藥物對人有益,卻不能使人長生不老。因此,老子的計策說,兒子不能歸還金丹液體,這使他感到痛苦。我老公的五谷還能活,但得之則活,失之則亡。而且比上品的藥還要差。難道不是比五谷雜糧對人有益壹萬倍嗎?”(同上)這種觀點代表了當時道教信徒的普遍思想,認為只有服下仙丹才是成仙的唯壹途徑,於是大量道士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到燒仙丹上。然而,事實是他們壹次又壹次地失敗了。到了唐朝,包括唐太宗在內的幾個皇帝都是吃了仙丹而死的,就連極力批判佛教和儒家的韓愈也是吃了仙丹而死的。這些慘痛的教訓迫使道士們反思自己所謂的煉丹是否正確。呂燕對這壹點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在《窯頭空白之歌》中寫道:“君不見洛陽富庶的鄭公,說與那時又瞎又聾,又倔又不懂得合作。在九江沒見過張尚書。他吃藥後又瞎又累。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素質。翻餌石太傻了!”這就完全否定了服用仙丹的作用,把服用仙丹的人當成了蠢人。然而,道家並沒有放棄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他們由外向內,由外丹的燃燒轉向內丹的修煉。這就是呂燕所說的“外求不需要梯子,內求只能收丹”(《覺居》),具體來說就是“精神要堅定,精神不可消耗。.....有些方法,還有大道。活力,長生不老”(《三字訣》)。壹句話,就是學習內丹術,內丹術就是長壽的秘訣。

關於內丹術,我們可以結合其他道教書籍對其內容總結如下:修煉內丹術,需要內心寧靜,即吸收身心,使精神匯聚。在煉制過程中,顏路使用了許多丹的學術詞匯,如白虎、龍、少女、金木、鉛和水銀等。對此,鐘丹學傳人馬玉解釋說:“氣為命,命為龍虎,龍虎為鉛汞,鉛汞為水火,水火為嬰,嬰為陰陽,真陰為真陽。各種不同的稱呼都是不必要的,只是傲慢而已。”朱又說:“所謂‘李侃’、‘水火’、‘龍虎’、‘鉛汞’,不過是通稱,其實不過是狂妄罷了。.....它的方法:它是基於精神的本質。

丹,太陽為靈,初化為水,經火煉成丹。”(《齋藤優子語》卷壹二五)內丹術是用精神力量來鍛煉體內的生命力。呂燕在《窯頭空白之歌》中也說:“腹中有真火,老人自此嬰兒。九年過去了,不知春天到了。突然天門頂破,真人顯現大神通。“根據內丹的說法,培養內丹有壹個過程。當妳開始修行時,體內會有“丹”的跡象,因為這種跡象是“如草萌於地,色黃嫩,質為純水,故稱黃芽”(劉道壹《參契註》)。如果繼續練習,黃芽就會進化成“寶寶”。所謂“嬰兒”,就是煉成的陽神和胎仙。當妳練到壹定程度,他自然會在靜止中出現。再進壹步修煉就是“楊慎”了,內丹學者有時稱“楊慎”為珍珠、珍寶,因為“楊慎”渾圓,光芒四射,形如珍寶,這種珍寶般的“楊慎”可以從頂部自由出入人體,這就是呂燕在詩中所說的。這個所謂的陽神其實是武者的另壹種存在。神壹旦被召喚,就會棄身上天做仙官。下等人也可以住在仙道神山,長生不老,無憂無慮。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內丹術不再強調肉體的不朽,而是追求靈魂的不朽。

呂燕對後世影響很大。就民間而言,有學者指出:“中國古代人最崇拜的神是儒家的關公、佛教的觀音、道教的呂洞賓。儒釋道各有壹個代表人物,而呂洞賓是‘天下三分之壹’。”(顧著《傳說的文化歷史意義》)這種說法也許不完全正確,但確實是深得民心,享有很高的聲譽。呂燕在宋代被封為“苗彤真人”,在元代被封為“純陽演政警助帝”,所以後人也稱他為“呂純陽”。全真教是中國道教後期的壹個主要教派。據說全真教是王重陽在幹河鎮壹個外來人的啟發下創立的。《全真始祖碑·趕水仙源錄》卷壹記載:“鄭龍壹直盼著夏天的最後壹個月,醉在趕河鎮。跟著他去屠宰場的有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外形和品質都是壹樣的。.....因此有了這個公式。.....明年再在禮泉相見,邀人到壹家飲鋪,問關年故裏姓甚名誰。回答是,‘溥人20歲,不知其姓。’”劉祖錢的《重陽仙蹤》也記載了同樣的事情。這個異人,沒有說出他的名字,但當他到了王的後學時,他明確指出這個異人就是。如譚處端《水集》卷壹《全真》詩曰:“吾師(王重陽)以大誠立全真,始遇春陽密文。”馬宇和王楚壹也是這麽說的。連自己的《失傳之歌》也說:“韓正陽()為魏始祖,唐春陽()為主公,與海禪()為叔父。”從此,呂燕被全真道教奉為“北方五祖之壹”,被尊稱為“呂祖”。呂燕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多,如《呂祖全集》、《九真人真事信劄》、《賜福神文集》、《賜福神仙仙丹心法》等。,但人們認為這些作品大多是後人假借的。

第四,其他內容。

除了上述內容,呂燕還在詩中表達了壹些其他的哲理,如《廣陵妓屏》中的兩首詩:“嫫母之美* * *,可憐人隔千年。他有壹張鵝皮,今天他看起來很漂亮。”“花開花落兩個悲歡離合,花和人也是壹樣的。如果在樹枝間打開,會妨礙客人折。如果妳掉在地上,請看看是誰。”第壹首詩通過對比表達了人們的同情。當我們把同壹個人的少年時代和老年時代的照片放在壹起,誰會不感嘆呢!第二首詩揭示了壹個更深刻的道理:花開的時候,總擔心遊客攀緣,花落的時候,卻想邀人賞花,人家不屑壹顧。花很美,但不安全;落花安全,但不美。可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此事古難全。”

三,呂燕的詩歌及其藝術特色

據說,以呂燕為題的詩歌有1000多首,包括散見於道經和地方誌中的,其中大多數都是以名字為幌子的。完整準確地辨別呂燕詩歌的真偽仍然是壹個難題,解決這個問題不是本文的責任。我們主要以《唐代才子傳》和《全唐詩》中的詩歌為例來談呂燕詩歌的藝術特色。

第壹,很容易理解。

道教文學作品除了壹些修煉曲外,壹般都比較通俗易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作者文化水平比較低(少數高中除外)。總的來說,道士的文化水平不能和文人相比,要求他們創作出深刻高雅的作品是不現實的。二是因為讀者的文化水平也低。道士創作壹些文學作品,主要目的是宣傳自己的教義,而道教信徒大多來自下層社會。道士要給這些信徒講道,就不能把作品寫得太難懂。因為這兩個原因,道士的作品壹定要通俗易懂。

顏路的作品也是如此,大部分類似於民謠。如《唐代賢才傳》卷十記載,呂燕在湖州沈東老家飲酒作樂,酒足飯飽後,用石榴皮在沈東老家的墻上寫了壹首詩,美其名曰:“西鄰富而憂,東老窮而樂。”白酒因待客而釀,黃金因書而竭。“即使在今天,對古漢語了解不多的人,理解這首詩也沒有多大困難。

二是優雅奔放。

典雅豪放是鹹嘉詩歌的共同特征,呂燕在這方面尤為突出。他有壹首詩,題為“壹真人行於巴陵城,太守怒之,使案官有罪。”。真人說“必有酒醒”,妳卻突然丟了,卻留下壹句詩說”。這個題目其實相當於壹首詩的序言,說明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詩是這樣寫的:“暫時告別蓬萊海之行,偶遇太守問故。住北鬥勺下,劍掛南宮月角。我喝醉了就真的醉了,也不知道怎麽著急。見面不認,卻把白雲趕回去休息。“這個故事發生在巴陵(今湖南嶽陽)。前兩個記敘文是對題目所講故事的高度概括。四句話主要講壹個人生活的自滿和瀟灑。後兩句充滿了對普通人的同情和憐憫,但也表達了他們形式的自由和思想的開放。

呂燕是壹個幼稚的道士。在故事和傳說中,他經常用他的魔法戲弄和啟迪世人。他有壹首詩《寇瞻》,詩前有序:“董賓遊長沙,以小瓦罐乞錢。錢不算什麽,可罐頭經常不滿意。壹個和尚開著裝滿錢的大車,在壹出戲裏說:‘妳的壇子能裝得下嗎?’而推車進罐的時候,突然有聲音,但我看不見。和尚說:‘神仙?“魔法,”所以呂燕寫了這首詩來回答:“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仙女,也不是藝術,也不是幻覺。”天地終窮,桑田幾經變。如果我沒有壹個堅實的身體,我不可能有足夠的錢。不從我這裏遊,就騎鯨流汗。“呂燕既看破了金錢,又忘了自己,這是他的詩能給人以風雅之感的根本原因。

以上兩首都是顏路在湘時所作,其他地方所作的詩更是出類拔萃,如《牧童》:“草鋪隔田六七裏,簫作晚風三四回。黃昏歸飯後,不脫衣臥月色。”詩歌生動地描繪了壹個以大地為床,以天空為帳,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

第三,有些詩很難懂。

呂燕的壹些詩歌仍然難以理解,不是因為他的語言深奧,而是因為這些詩歌的內容是關於內丹術的實踐。

壹般讀者對內丹的培育過程和術語不熟悉,甚至無知,造成理解上的障礙。比如《指向大丹之歌》,我們只舉了幾個句子:“青龍以火引鉛為汞,白虎以鉛為汞。如果妳想得到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的匹配,妳必須依靠離開女人的因緣。黃坡已盡,金頂已成蓮。”呂燕寫了許多這類詩,如《叩門歌》、《漁父十八首》、《谷神歌》、《寄白龍洞劉道人》、《五言》等。因為普通讀者對內丹的術語知之甚少,看到這些詩不知道說什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