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唐詩的啟蒙選擇
春天的早晨
孟浩然[唐朝]
春日的昏睡病不知不覺打破了清晨,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打擾了我的睡眠。
壹夜風雨,落花多少。
翻譯
我不知道什麽時候在春夜裏睡得很香,只聽見醒來時到處都是鳥鳴。
還記得昨晚風緊雨大,不知道撞倒了多少花?
做出贊賞的評論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早晨剛睡醒的瞬間進行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這首詩沒有使用直接描寫眼前春景的壹般手法,而是通過他瞬間醒來時的“春曉”(春天的早晨),捕捉到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他熱愛和珍惜春天的感情。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壹個詩人寫的,他因為春夜的夢而不知道天亮了。當他醒來時,他聽到房子外面到處都有鳥兒在唱歌。詩人惜墨如金,只用壹句“四周鳥鳴”就表達了春曉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人們可以知道,正是這些鳥兒歡快的歌聲喚醒了慵懶沈睡的詩人。可想而知,此時屋外已經是壹片美好的春天,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正是這春曉的可愛景象,使詩人自然而然地轉向了詩中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聯想:昨夜朦朧中聽見壹陣雨聲,如今庭院裏搖落幾朵花?聯系到詩的前兩句,這壹夜的風暴不是風暴,而是微風細雨,送詩人進入甜蜜的夢鄉,把清晨打掃得更加明亮,並不可恨。但終究會抖落春花,帶走春光。所以“且不知折了多少花”這句話,暗含了詩人對春色逝去的淡淡傷感和無限遐想。
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遇》詩中“春色關不住園,壹枝杏花出墻來”,是從古到今的名句。事實上,與《肖春》在寫作上有* * *相似之處。葉適把人引入墻內,通過壹個視覺形象讓人去想象,從壹個紅杏出墻;孟的詩把人引出家門,通過聽覺意象使人產生想象。只用寥寥幾筆,就寫出了風調雨順、怪雨綿綿的繁華春天。兩首詩都表明,豐沛的春天是擋不住的。妳看,它不是沖破了房子的墻壁,展現在妳眼前,縈繞在妳耳畔嗎?
石步華曰:“詩尚文學,不可直貴。”這首小詩只有四行二十字,寫出來卻壹波三折。第壹句“春”字點出季節,寫出春眠的甜蜜。“不自覺”是模糊的無意識。在這個溫暖的春夜,詩人睡得很香,以至於陽光來到窗前,甜美的夢醒了。表現了詩人熱愛春天的喜悅。第二句是關於春色,春日清晨鳥鳴。“無處不在”是指四面八方。鳥兒在枝頭聒噪,是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鳥”就是“聞鳥”的意思。為了押韻,古詩的語序做了適當的調整。三句話化作回憶,詩人回憶起昨夜細雨蒙蒙的春雨。最後壹句話又回到我的眼前,想起春花被風雨打得到處落紅的情景,從歡樂的春天到惜春,詩人把愛春惜春的情懷寄托在落花的嘆息上。愛情無比珍貴,惜春即愛春——那場蒙蒙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草樹木的關註。時間的跳躍,風雨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有趣,能給人帶來無窮的興趣。
肖春的語言簡單自然,完全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就淺意而言,風景是真的,就像從詩人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清泉,清澈見底,充盈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它,就像喝酒精醪壹樣,讓妳有醉的感覺。詩人通過感覺和理解找到了大自然的真正趣味和本質。“文章自然,妙手偶得。”這是最自然的詩句,是自然的聲音。
2.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八面堡壘
杜甫[唐朝]
三國時代,妳建立了無與倫比的成就,侵入法妳取得了永久的名聲。(明成左毅:高銘)
這條河不會分流妳布陣的石頭,永遠後悔妳會滅了吳的不明智。
翻譯
妳在三國立下赫赫戰功,創造了八陣圖,成就了永久的功名。
盡管受到河水的沖擊,石頭仍然保持原樣。千年遺憾在於劉備失策吞吳。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奉節,今重慶)時獻給諸葛亮的壹首詩。寫於大歷元年(766)。“八陣”是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個陣組成的軍事演練和作戰的陣,體現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
"分裂的三國被他的偉大所束縛,八面堡是建立在他的名聲之上的."這首小詩的前兩句說的是妳在三國立下赫赫戰功,創造了八陣圖,成就了永久的功名。
這兩句贊美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壹句是從壹般的角度寫的,說諸葛亮在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自立門戶的局面過程中,成就最為突出。當然,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有很多因素,諸葛亮協助劉備從無到有建立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壹。杜甫高度概括的贊美,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期的歷史真相。第二句話,從壹個具體的方面來說,諸葛亮的八陣圖讓他出名了。古人對這壹點贊譽有加,杜甫的這首詩對諸葛亮軍事成就的贊美更為集中、凝練。
這兩首詩用對句寫成,《三國誌》和《八陣圖》對軍事的整體貢獻精致工整自然。結構上,第壹句真的提到了,開門見山;期間後又寫了壹首詩,進壹步歌頌功績,同時也為後面的悼念遺物做了鋪墊。
"在這條不斷變化的河流旁邊,矗立著壹塊石頭,那是他未能征服吳國的悲傷."這兩句話表達了他們對“八陣圖”遺址的感受。“八陣圖”遺址位於夔州西南永安宮前的平沙上。據劉禹錫《荊州畫副》、《賈》記載,這裏的八陣都是用細石堆砌而成,高五尺,圍六十碼,排成六十四堆,始終不變。即使被夏季的洪水淹沒,到了冬季壹切都會失去,但八陣石堆六百年不變。前壹句非常簡潔地寫出了舍利子的神奇之處。“石頭不轉”,用《詩經·國風·白舟》中“我的心裏全是石頭,所以我不能轉”這句詩。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的色彩與諸葛亮的精神胸懷有著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壹大業的忠誠堅定不移,不可動搖。同時,這個散而復得、多年不變的八陣石堆的存在,似乎也象征著諸葛亮對自己彌留之誌的惋惜。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壹句話是“說他從來沒有征服過吳國”,說劉備吞吳是個錯誤,破壞了諸葛亮抵禦的根本策略,使統壹大業半途而廢,成為千古遺憾。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對諸葛亮的“揮之不去的恨意”,不如說是杜甫對諸葛亮的惋惜,而在這惋惜中,滲透著杜甫“自殘而死”(黃)的苦悶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將議論融入詩歌的特點。但這個論點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語言生動抒情的。詩人將懷舊與敘事融為壹體,給人壹種恨意無窮、意味無窮的感覺。
3.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在山上度假想起我在山東的兄弟們
王維[唐朝]
我是壹個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獨的陌生人,每逢佳節倍思親。
想到兄弟們的身體登上了高處,也會因為不到我而有壹絲遺憾。
做出贊賞的評論
王維是壹位早熟的作家,他年輕時寫了許多優秀的詩歌。這首詩是他十七歲時寫的。與他後來的山水詩繪畫豐富,構圖設色講究不同,這首抒情詩非常樸實。
這首詩描寫了壹個遊子的思鄉之情。詩的開頭就切入主題,寫的是異鄉生活的孤獨和悲傷。所以,我總是思念家鄉,思念人,遇到喜慶的場合,就倍加思念。然後詩就跳到寫遠在他鄉的兄弟。當他們按照重陽節的習俗爬山的時候,他們也錯過了自己。詩詞反復跳躍,含蓄深沈,質樸自然,曲折多變。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古往今來的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便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感。詩人在這短短的壹句話裏用了壹個“獨立”字,兩個“不同”字,可見詩人有著強烈的異地客居意識。他在外面越孤獨,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就越強烈。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交通閉塞,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區之間的交流很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在風俗習慣、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詩人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故鄉,自然感到陌生和孤獨。詩人平淡地描寫了自己在異鄉的生活,卻包含了詩人樸素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的思鄉之情可能沒有那麽強烈,那麽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是親戚們聚在壹起說說笑笑的日子。現在,詩人獨自生活在壹個不同的地方。在代表團圓的節日裏,他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家鄉的人和事,山山水水,以及詩人在家鄉時的其他美好回憶。種種回憶引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越想越思念,以至於壹發不可收拾。這句話寫的很自然很簡單,比如口才,也寫了很多在外漂泊的真實感受,很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方法。幾乎沒有任何迂回,而是直入核心,迅速形成了壹個高潮,有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會讓後兩句難以為繼,導致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沿著“佳節倍思親”這條線直線延伸,必然是蛇足;也很難翻出新意,形成新的高潮。作者采取了另壹種方法:隨著情感的洪流,壹個蕩漾的湖出現了,看似平靜,但實際上更深。
“知道遠方兄弟爬山的地方”,詩人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轉而聯想到家人團聚,想象著兄弟們在重陽節帶著山茱萸爬山時是多麽的開心。如果詩人只想著親人的幸福,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然而,詩人在結尾寫道“種山茱萸時少了壹個人”。原來詩人沒有想過幸福,而是他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壹起過節,所以親人在種山茱萸的時候會發現少了壹個人,這樣親人肯定會想念我。這是曲折的,不自然的。而這個不壹般的地方,恰恰是它的深處,新的警界所在。杜甫的《月夜》:“為了我們的少男少女,可憐的小寶貝們,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類似於這兩句話,但王石似乎沒有那麽專註。
4.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兒童釣魚
胡令能[唐朝]
壹個頭發蓬亂、面容稚嫩的孩子正在河邊學習釣魚,他側身坐在草叢中,他的影子被雜草映襯著。
聽到路人的聲音,孩子揮了揮手,怕驚擾了魚兒,不敢回應路人。
翻譯
壹個頭發蓬亂,面容稚嫩的孩子,在河邊學會了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長滿了綠草。
聽到路人問路,他遠遠地揮了揮手,不敢回應路人,怕驚擾了魚兒。
做出贊賞的評論
《為孩子釣魚》是壹首關於孩子生活的詩。這首詩描述了壹個“蓬頭垢面的年輕男孩”學習捕魚,“坐在壹邊,覆盆子和苔蘚反射著他的身體”。路人向孩子招手,想問他壹些問題,但孩子“太害怕了,不敢給別人驚喜”(他壹句話也沒說,怕嚇到魚)。真的很生動,傳神,形神兼備,趣味十足。他的藝術成就不亞於杜牧的《清明》詩。
這首詩分為兩層:釣魚和問路。第壹句和第二句重在釣魚(形式),第三句和第四句重在問路(表情)。
第壹句和第二句,孩子,孩子也。“蓬頭”形容其外貌,突出兒童的天真無邪。“尼龍”是釣魚線,“掛尼龍”在題目中是“釣魚”的意思,意為釣魚。詩人沒有粉飾這個漁童的外表,而是寫出了山野蓬亂頭發的真實面目,讓人感到自然、可愛、本真。“學”是這首詩的眼睛。這孩子是初學釣魚,所以他很小心。釣魚時“坐側”的姿勢反映的是身體和行為場景,比如在妳面前。“橫著坐”就是隨意坐下。坐在邊上,而不是穩穩地坐著,符合孩子第壹次學習這種方式的心態。也可以想象,孩子是以壹種非正式的方式全神貫註於釣魚。“漿果苔”壹般指生長在靠近地面的潮濕地方的低級植物。從《漿果苔》中,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孩子選擇釣魚的地方是陽光稀少、人跡罕至的地方,也是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理想垂釣之地,為後面的“人不要被魚嚇著”這句話做了鋪墊。“草映體”不僅僅是壹個孩子的畫像,還和下壹句“路人提問”有著直接的聯系——路人向孩子提問,只是因為看得見。
最後兩句“遠程揮手”的主語還是孩子。路人問的時候,小朋友不敢回答魚,遠遠的揮手不回答。這是從行動和心理兩個方面來描述孩子,有心計,有謀略,有機警,有聰明。孩子之所以用行動代替回答,是怕把魚嚇跑。孩子的動作是“隔空揮手”,說明孩子對路人的提問並不是無動於衷。孩子“揮手”後如何對路人耳語,是讀者想象的,詩人沒有解釋的必要。所以解釋完“遠方揮手”的原因,這首詩就戛然而止了。
在唐詩中,關於兒童的題材很少,所以是有價值的。這首關於兒童釣魚的七絕詩有壹種特殊的趣味。詩中沒有絢爛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琢,就像壹朵美麗的芙蓉,在平淡樸實的敘述中透露著些許天真、無限的童趣和些許專註。這首詩可以說是描寫兒童的壹部情景交融的佳作。
5.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四行詩
杜甫[唐朝]
“兩黃鸝鳴翠柳,白鷺連天”
我的窗戶框住了白雪覆蓋的西山景色。我的門經常對向東航行的船只說“再見”
翻譯
兩只黃鸝在綠柳間鳴唱,壹行白鷺直沖藍天。
坐在窗邊,可以看到西陵千年雪,萬裏之外東吳來的船只都停泊在門前。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所作,描寫了草堂周圍美麗的春光。
詩歌以充滿活力的自然美切入,營造出清新輕松的氛圍。在前兩句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用含蓄的方式描述了這壹美麗的場景。翠是新綠,是早春萬物復蘇發芽時的顏色。“二”和“壹”是相對的;壹橫壹豎,它打開了壹道非常美麗的自然風景。這首詩中“明”字最為生動,用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得更加傳神,百鳥成對,構成了壹幅生機勃勃、充滿喜慶氣氛的畫面。黃鸝在柳上鳴唱,這是潤物細無聲的生命力。下壹句寫的是氣勢更明顯的大自然的憤怒。白鷺在這清新的天空飛翔,既是壹種自由的慰藉,也是壹種向上的奮鬥。再者,第壹句說的是黃鸝在柳上歌唱,下壹句說的是白鷺飛向天空,把空間拓寬了很多,從下到上,從近到遠,讓詩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機充滿了整個環境,從另壹個角度展現了早春的繁華。
第三句“窗含西陵秋雪”,詩人從窗外望去,因早春空氣清新,陽光明媚,可以看到西陵的雪山。後兩句已經指出當時是初春,冬天的秋雪想融化,給讀者壹種濕潤的感覺。在這句話的“窗”和“雪”之間有壹個“含”字,說明在初雪融化的時候,濕氣潤濕了冬天凍結的窗欞,更能寫出詩人對初春有濕氣的生機的感受。而“西陵”則是詩人看到窗前初雪融化時,想到草堂附近的西陵,想到西陵山上的長雪,用西陵山上的雪代替了窗上的殘雪,使表達的意境更加廣泛。此外,詩人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報效國家的誌向。幾十年的重重阻礙,他終於有了重新展出的機會,戰爭的歲月就此放下。這與詩人看到窗前融化的雪就想到了西陵,把窗上的殘雪換成了山脊上的千年積雪,從而給了詩人壹種倔強的融雪感。
最後壹句話進壹步描述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當船從“吳棟”來時,這句話表示戰事已定,交通已復,詩人見物思故鄉。使用“泊位”壹詞有其深刻的含義。杜甫漂泊多年,沒有著落。雖然他心裏還有壹點希望,但是那種希望已經大大降低了。“博”字正好寫出了詩人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裏”則暗示了實現目標的難度,與第三句中的“錢球”並列,從時間和空間上描述了實現目標的難度。三國的孫權,自古以來就被很多學者譽為賢明之主。作者指孫權代表東吳,暗指杜甫對王朝皇帝的希望。“泊”、“萬裏”、“東吳船”的組合,正是為了寫“難”字。
全詩看似四個獨立的場景,但詩人內心的感受使其內容壹致,清新淡雅的景物寄托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形成了統壹的意境。起初,他表現的是草堂的春色,詩人的心境是陶然。然而,隨著視線的遊移和景物的變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思鄉之情。表面上看是壹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但在歡快明亮的場景中,卻寄托了詩人對時間的流失、孤獨和厭倦,也寫出了詩人在有壹線希望時的復雜心情。在那種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