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公元817年),字長,是“昌吉詩歌的開創者。”唐朝時,河南富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住在富昌長谷,後稱李長谷,是唐朝宗室和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良的後代。
被譽為“詩鬼”,是唐代與杜甫、李白、詩佛、王維齊名的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於麗萍吟》等名篇。他是《長谷集》的作者。
李賀是中唐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並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向晚唐詩風轉型時期的代表。他的詩大多哀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了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殘酷剝削百姓的情況。
2.元稹
元稹(779-831年),河南洛陽人。唐朝的大臣、詩人和作家。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拓跋氏第十九孫,北魏昭成帝,比武郎中元寬之子,滎陽鄭之母。
聰明,不可多得的人才。貞元九年(793),明亡後,授左收遺骨,入河幕府,任校秘書,移監禦史。有壹個時期,在李的策劃下,當上了同州的大臣,成了右尚書。太和四年,任我武昌軍使。太和五年(831),卒年五十三歲,追授尚書右仆。
元稹與白居易同題,成為終生詩友,* * *倡導新樂府運動,被世人稱為“白元”,形成“元和體”。詩歌成就斐然,文字淺顯,寓意悲涼,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樂府詩的創作受到了張繼和王建的影響,“新題樂府”直接來自沈李。
代表作有《鶯鶯傳》、《菊花》、《離思詩五首》、《傷逝詩三首》。現存詩歌830余首,其中詩詞賦、詔令、諫議等100卷,留存《元氏縣長慶集》。
3.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河南新鄭人,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元稹* * *倡導新樂府運動,與劉禹錫並稱世界“白元”、“白柳”。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樸實通俗,被譽為“詩人魔術”、“詩人之王”。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香山。流傳至今的有白的《長慶集》,代表作有《長恨歌》、《炭人》、《琵琶行》等。
4.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858),豫西(xi)、範南生人,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李商隱、李賀並稱“小杜麗”。
與文合稱“文理”,因其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文相近,三人在家族中均居第十六位,故又稱“三十六體”。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歌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他的詩歌構思新穎,風格優美,尤其是壹些愛情詩和無題詩感人至深,優美動人,被廣泛傳誦。但有些詩(以錦瑟為代表)晦澀難懂,難解難分,有“詩人總愛昆西,恨無人寫簡媜”之說。
5.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河南洛陽人,自稱“洛陽人”,中山人。第壹個是中山王靜劉勝。唐代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被稱為“詩人”。
劉禹錫是貞元九年(793)進士。當初在杜佑幕府任辦事員,淮南使節,受到杜佑的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督禦史。
貞元末,他在王與柳宗元、、韓曄交遊,形成了以王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郎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賀州刺史、主客大夫、禮部尚書、蘇州刺史。在會昌,我們會查司法部的歷史。他70歲去世,把它交給了戶部大臣。
劉禹錫詩文俱佳,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瀏”,與魏、白居易並稱“三傑”,與白居易並稱“白柳”,包括《陋室》、《支竹詞》、《楊柳枝詞》、《武夷巷》等名作。
三部哲學著作《天論》論述了天的物質性,分析了天命論的起源,天命論是唯物主義的。有劉夢德的作品集和劉斌科的作品集。
百度百科-劉禹錫
百度百科-李商隱
百度百科-白居易
百度百科-元稹
百度百科-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