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告別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描寫離別後的所思所想)
1.柳樹。它源於《詩經·瀟雅·蔡威》“昔我不在,柳依依;今天想來,下雨了”而柳樹的依依不舍的狀態和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感覺融合在壹起。”“劉”和“劉”諧音。古人送別時,常以折柳來表達深深的別離之情,以至於許多文人墨客借此來抒發心中的憤懣和懷念之情。比如柳永的《雨霖鈴》裏的“今夜何處醒?《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亭子。在古代,沿路有亭子供旅行者停下來休息或送行。比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寫的《哀江南》:“十裏五裏,路邊亭。叫十裏壹長亭,五裏壹短亭。”“長亭”成為壹個蘊含離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中不斷出現。比如柳永的《玉林令》中的“天冷悲涼,亭臺已晚”。
3.南浦。南浦經常出現在南水北調送別詩中,成為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這與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名句“東去兌子,寄美人於南浦”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家江淹寫過別府(“春草碧,春水滔滔,送妳去南浦好疼!”)之後,南浦明顯增加了送別詩;唐宋時期的送別詩較為常見,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悲涼,西風裊裊秋”。
4.葡萄酒。元曲楊載曰:“凡賜人多酒以表心意,寫臨景以使其振奮,以表感激。”酒不僅能解除憂郁,還蘊含著深深的祝福。把酒和離別聯系在壹起的詩詞數不勝數,如王維的《渭城曲》勸君多飲,無故離陽關,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酒盡而不歡,離別而別,江闊而月明”,都是用酒來表達離別之情。
二、想家意象(或表達思鄉之情或關懷親人)
1.月亮。壹般來說,古詩中的月亮是鄉愁的代名詞。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床腳壹線明,豈有霜也?。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尤其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從美好的願望出發,寫兄弟情誼。意境豁達、開朗、雋永,可以體驗到深不可測、妙不可言的自然境界。
2.紅巖:紅巖是壹種大型候鳥。每到秋天,它都要掙紮著飛回老巢,這常常會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和傷感,所以詩人常常用鵝來抒發感情。如李清照《壹截梅》中的“詞雁歸,月滿西樓”。元末西廂記,崔鶯鶯長汀唱“青天黃地,緊西風,北飛南飛”。誰醉了小賴的霜林?總留人哭”,情景相生,其情難忍,成了絕唱。”
3.紅燒鱸魚。典出《漢書·張傳》。相傳晉朝的漢斯·張當時在洛陽做官。看到秋風,想到家鄉美味的“撮江記”,於是毅然棄官回鄉。從那時起,成語“撮箕思維”被用來表達思鄉之情。後來,文人用“吹更路”和“吹路秋思”來指代鄉愁。如前國民黨中央日報社社長馬興業先生曾寫過壹首名為《感謝南先生的美味》的詩:“感謝甘鱸,土地味長,燕山甌海原生香。我覺得眼前有壹點點淚水,我想嘗嘗生魚。”多少人流下了思鄉之淚,親情之淚。
4.雙鯉。鯉魚指的是字母。這個典故出自韓樂府《長城洞飲馬》詩:“客自遠方來,留我兩條鯉魚。胡二煮鯉魚,有書在其中。”在古代,人們用鯉魚形的字母來收藏書籍和信件,所以許多文人也在他們的詩歌中用鯉魚來代替字母。如宋代詩人顏在《蝶戀花》詩中寫道:“蝶兒飛來,無處問,高樓隔水,雙魚信斷。”阿清詩人宋萬《見過周華岑》:“久違伊人,作壹對鯉魚。”
此外,還有“砸衣服”等行為意象,也表達了對親人的關心。月下打衣的狀態,風送鐵砧的聲音,既讓女性想起自己的傷痛,又容易觸動遊子的感情,所以打衣的意象也是傳統的鄉愁意象之壹。比如唐代李白的《子夜吳歌》第三段:“壹輪明月高懸京城,萬錘洗濯。秋風吹來易道的聲音,家家戶戶都記得戍邊的人。哦,韃靼軍隊什麽時候才能被征服,我的丈夫什麽時候才能從漫長的戰役中回來!? "
三、悲傷的意象(或表達哀怨悲傷,或渲染淒涼悲涼的氣氛)
1.印度河。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它是蒼涼和悲傷的象征。比如宋代李清照的《聲慢》:“梧桐連瀟瀟,黃昏滴水。”元代詩人徐在思寫過《雙引水夜雨仙》:“壹聲葉秋,壹點芭蕉壹點愁,夢過三更。”都是用梧桐葉飄落來寫自己的悲歡離合。
2.香蕉。在詩歌中,它常常與孤獨和悲傷聯系在壹起,尤其是離別。宋代有李清照的《醜奴添詞》:“誰家窗前種芭蕉,滿了中庭。陰滿心房,葉葉滿情。”傾訴悲傷和憂郁。
3.流水。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水與綿綿的哀愁相連,傳達著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悲涼與哀愁。比如唐代李白寫的《宣州謝■樓別校書》:“水還在流,雖刀割之,更愁舉杯。既然這個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我明天就要松開頭發,乘上壹艘漁船。”劉禹錫《支竹詞》:“桃花滿頭,蜀春水打山澗。花紅易衰如郎毅,水流無窮如愁。”李漁《沙上浪》:“流水已出春,是天地。”李漁《於美人》:“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走在沙灘上》:“悲越來越遠,遠如春水。”秦觀《江城子》:“連江邊都是淚,流不盡,愁不勝愁。”
4.猿。古詩往往借助猿猴的叫聲來表達壹種悲傷的情緒。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李道元在《水經註·河流》壹書中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觸衣。”唐代杜甫《登高》:“廣天疾風,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趙薇《易楊珊》:“窮季歸家可惜,花落猿啼又壹年。”
5 .布谷鳥在古代神話中,周後期蜀國的君主王迪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隱居在深山裏。他死後,靈魂變成了布谷鳥,在春末痛哭。至於他嘴裏的血,他的聲音悲傷而感人。於是古詩詞中的杜鵑就成了蒼涼和悲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聞歸,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而此處朝夕聽何事??布谷鳥流血的叫聲,猿猴的嗚咽聲。”宋·秦觀《走在沙上》:“仿佛孤亭春關,杜鵑落霞。”等等,都是用布谷鳥的哀鳴來表達自己的悲傷、蒼涼或思鄉之情。
此外,夕陽(落日、晚霞)也傳達出蒼涼、失落、陰郁的感覺。如唐代李商隱《樂遊園勝景》:“夕陽無限好,被將臨之夜埋沒。”王維《使之於堡》:“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芝項瑾陵懷古》:“揚帆向斜陽,伴西風與酒旗倚。”
第四,表達那種形象(或表現對象的高貴品質,或表達感情)
1.菊花。菊花壹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贊美它堅強的性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晨飲木蘭露,暮吃秋菊失美。”詩人將自己玉潔冰清的超凡品質賦予了飲露食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許多關於菊花的詩,很自然地把菊花清雅淡泊的形象和自己在不同風俗中的情趣聯系起來,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鄭思肖的《寒菊》中,宋代詩人“寧抱枝頭香而死,不墜北風中”,在範成大的《重陽後兩菊》中,宋代詩人“孤東汾濕露,照前金銀,照後沙”等詩句,都用菊花來表現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采桑子重陽》中有壹句“戰地黃花分外香”,將菊花置於戰爭環境中,“分外香”二字凸顯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
2.梅花。梅花是在寒冷中最先開放的,然後它們導致盛開的花的香味。所以梅花以雪為榮,堅強不屈,壹直被詩人所推崇和贊美。宋代詩人陳亮的《梅花》:“壹花先驟變,萬花後香。”詩人抓住了梅花最先開的特點,寫出了敢為天下先,不怕挫折的品質,這不僅是詠梅,也是在贊美自己。王安石梅花:“遠識非雪,因有幽香。”詩中既描寫了梅花因風而遠散的原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潔潔白,收到了好香好色的藝術效果。陸遊名句《詠梅》:“散成泥,碾成塵,唯有芬芳依舊。”梅花是用來形容壹個人被摧殘的不幸經歷和不願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元代王冕《墨梅》:“不要誇其好色,只留空氣清新幹爽。”也是壹種簡單但有意義的方式,寫出妳不想隨波逐流的品質。
3.松柏。《論語·子涵》說:“寒來暑往,方知松柏衰。”作者通過歌頌松柏的耐寒性來贊美其不屈的人格,形象生動,意境崇高,激發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三國時的劉真送給弟弟:“不患寒,松柏有性。”詩人用這句話鼓勵他的堂兄要像松柏壹樣忠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壹種高尚的品質。唐代詩人李白《贈書侍奉黃裳》:“願妳學長,不可桃李。”魏總是奉承有權勢的人,李白寫詩勸他做壹個正直的人。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我要去汝州,我要離開李相公》壹詩中寫道“富貴已逝,寒松翠柏猶在”,也象征著孤傲剛強的性格。
4.竹子。苗條婀娜,挺拔挺拔,在白居易的《竹子栽培》中以其“霜雪而不雕零,四季常青”的品格贏得了古今詩人的喜愛和贊美,用竹子來形容人生,用樹德來修身:“竹如聖人,何以堪?竹固,固以樹德,君子見之,則思善而造之。竹子是筆直的,筆直地站立著;君子見其性,思其中立。竹心空,空如軀殼;君子見心,思空之施。竹結,貞潔,堅毅;君子見其節,苦思功名,與危相合。夫若如此,則真君子多樹。”張九齡的詩《竹枝賦·黃門盧氏》簡單地贊美道:“誌士相重,虛心為世人所知。”蘇軾《禦前僧陸》有壹句著名的詠竹:“食無肉,不如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有瘦有胖,老百姓卻無藥可救。”將竹子視為名人風範的最高象征。鄭板橋壹生詠竹畫竹,留下了許多關於竹子的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巖。千吹猶烈,風東、西、北、南。”贊美屹立在巖石中的竹子堅定不屈的性格和不畏逆境、茁壯成長的不屈不撓的天性。
5.小米走了。“李樹”經常被用來表達對這個國家過去的繁榮和衰落的遺憾和悲傷。典出詩經,汪鋒,黍從。相傳,周平王東移後,周博士路過西周古都,哀嘆太廟被毀,遍地粟,於是寫下《粟別離》這首詩,以表哀思。後人以“粟離”思想為亡國之憂,如往昔之盛衰。比如姜夔的《揚州慢》裏有壹句話:“我悲天憫人,感今昔,因我自覺。顏倩老人認為有壹種“分離”的悲傷。”
6.冰雪,植被。在古詩詞中,冰雪的晶瑩常被用來比喻心靈的忠誠和品格的高尚;用草木的繁盛來烘托蒼涼,來表達跌宕起伏的感情。如王昌齡《在芙蓉客棧與辛棄疾別離》:“洛陽親友如相問,玉壺裏壹片冰。”“冰心在玉壺”比喻壹個人光明磊落的胸懷。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我應思念山海經年,我獨自壹人,肝肺皆冰雪。”表現出妳的坦誠和光明磊落。植被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姜夔的《揚州慢》:“春風十裏後,麥會青。”春風十裏,非常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綠色的燕麥,壹片荒涼。杜甫《書香》:“門前綠草如春,葉下鳥語歡。”壹代聖賢及其成就已經消失。現在,只有綠油油的石階上的草,每年都會產生春色。黃鸝徒然發出這美麗的叫聲,詩人感嘆往事的空虛,深感遺憾。
5.愛情意象(用來表達愛情和相思)
1.紅豆。傳說古代有個女子因為丈夫死在邊疆,在樹下哭泣而死,變成了紅豆,所以紅豆又叫“相思”,常用來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的詩《相思》:“當那些紅色的漿果在春天到來時,在妳的南國枝頭泛起紅暈。為了我,帶壹抱回家,作為我們愛情的象征。”詩人借南方出生的紅豆表達對朋友的情意。
2.蓮花。和“惜”是壹樣的,所以古詩詞中有很多關於荷花的詩詞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說:“南塘秋采蓮,蓮過頭頂。低頭去拿蓮子,蓮子綠如水。”運用諧音雙關修辭,表達了壹個女人對所愛的男人深深的向往和愛情的純潔。
3.連理枝和雙翼鳥。連枝指的是樹根和樹枝交織在壹起的兩棵樹;愛情鳥,傳說中的鳥,在古典詩詞中被用來比喻恩愛夫妻。白居易《長恨歌》:“七月初七,在長生殿,我們在靜謐的子夜世界裏,彼此偷偷訴說。我們希望在天堂飛翔,兩只鳥用同壹只翅膀,在地球上壹起成長,壹棵樹的兩個分枝..”
六、戰爭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
1.扔支筆。《後漢書》記載班超出身貧寒,靠為朝廷抄寫文書為生。他曾感嘆要效仿傅介子、張騫等為邊區建功立業,取侯爵稱號。後來“拋筆”就是棄文從軍。比如辛棄疾的《水調歌頭》:“不學班超之筆,得侯萬裏、岡特老邊疆之名。”
2.長城。據《南史·譚道濟傳》記載,譚道濟是南朝、宋朝的將軍,權力很大,受到君主和臣民的懷疑。後來宋文帝趁機殺了他,譚道濟大怒:“真是萬裏長城!”顯然,它指的是宋文帝殺死將軍和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用“萬裏長城”來比喻守衛邊境的將領。比如陸遊的《怒書》:“塞上而驕,鏡中而鬢先斑。”
3.樓蘭。據《漢書》記載,樓蘭王貪財,殺了很多去西域的中國使臣。後來,傅介子被發配西域,斬樓蘭王,為國立功。後來詩人常用“樓蘭”指邊關之敵,“破(劈)樓蘭”指建功立業。比如王昌齡的《參軍》:“青海雲長雪山暗,疆域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
4.劉英。指的是軍營。史書記載:姜帝周勃家族記載,漢文帝年間,漢軍分壩上、西門、三路準備匈奴,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的劉溪軍營紀律嚴明,整齊劃壹。即使是文帝及其隨行人員,也要得到周亞夫的許可,才能入營。文帝高度贊賞周亞夫管理有方的軍隊。後人常稱“劉英”為守紀律的軍營。
5.請自願。漢武帝派了壹個年輕的大臣去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曰:“請賜長纓,我必帶南越王。”後來用他的比喻殺敵報國。嶽飛《滿江紅望中原》:“嘆山河同,千村疏。妳什麽時候要求銳旅,拿著鞭子過清河羅?”
6.強弟。唐代邊塞詩中常提及,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柳,春風不過玉門關。”岑參的《白雪歌·送別田書記吳歸家》:“中國軍隊設宴答謝賓客,並為他演奏蠻族的琵琶、吉他、豎琴。”李益《論守鄉墻夜聽笛》:“不知何處吹蘆笛,壹夜尋人。”範仲淹《漁父傲》:“壹杯濁酒家萬裏,冉彥不歡,羌管滿霜。”強弟淒厲的聲音,常常讓招募者落淚。
七、閑適意象(或表達閑適寧靜的心境,或表達對隱居的向往)
1.五六。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家附近有五柳樹,因數是故。後來,“五六”成了隱士的代名詞。如王維《輞川別業寄語》:“山色寒碧,秋水潺潺■。在我的茅草屋門口,倚著我的手杖,我聽著晚風中的蟬鳴。夕陽在渡口徘徊,夜宵的煙霧從房屋中升起。負值都醉了,在五柳邊唱壹首野詩?. "
2.東麗。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用“東籬”來表達辭職退休後的田園生活或脫俗情懷。比如李清照的《醉花吟》:“東籬柄酒黃昏,有淡淡清香。”
3.三條路。陶淵明《回家來Xi詞》中有壹句“三徑荒蕪,松菊猶存”。後來“三徑”用來指隱士居住的地方。比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部為鄰,先得壹禮》:“明月三宵好,青楊兩春家宜。”
以上介紹只是圖像最常見的寓意。其實很多意象都有豐富多樣的含義。比如蟬,古人認為蟬是高貴的象征,經常用蟬的高貴來表達自己高貴的品格。例如,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羅的《政治犯聽蟬》,李商隱的《蟬》、的《王》和余士南的《蟬》,都是“心之純潔,如饑似渴,如妳般純潔”。都是用蟬比喻品德高尚。而心寒就是悲傷的代名詞。宋代詩人柳永的小說《年輪上的雨》以“寒淒,亭晚,歇初陣雨”為開篇,並沒有直接描寫離別。“悲悲切切”的感覺充斥了讀者的內心,醞釀著壹種能觸動離別情緒的氛圍。三國時的曹植也在他的詩《冷在我身邊哭》(《王彪換白馬》)中表達了同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