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魯迅博物館館長
普希金的詩歌中經常出現哥薩克形象。那時候我很年輕。我喜歡普希金,學習俄語,對那個國家很好奇。哥薩克的影子在普希金的詩中是血性的、蒼勁的,點綴著他的詩的美,但它飄忽不定,從來不清晰,轉瞬即逝。我從來沒有想去了解那個神奇民族的沖動,只是看了巴別爾的《騎兵》才知道這樣壹個血腥民族的深刻故事。哥薩克的歷史與亞洲關系密切,後來起到了收拾歐洲的作用。我很少接觸相關信息。巴別塔的情感畫面很驚艷,包含了太多的內涵。他趕走了詩人身上的哥薩克風度。
關於巴別塔藝術,最早是由魯迅和周揚介紹的。最近由於王先生和先生的大力推廣,在國內讀者中產生了壹定的反響。我很喜歡巴別爾的小說。他給我的刺激比中國當代任何作家都多。騎兵和敖德薩故事都是奇跡般的存在,謎壹般的文字連接著人性和認知的極限。神與流民,神與獸欲,洪水的黃昏,彼此靠近,常常讓人感到驚心動魄,忐忑不安。巴別塔給了我們太多的魔力。而高不可攀的結果讓我們只滿足於壹般的閱讀享受,並沒有研究它的欲望。那也是出於不求甚解的意識吧?
直到《哥薩克的終結》出版,我才知道巴別爾精神背後的奧秘。它們壹個個浮出水面,壹些朦朧的意識現在有了輪廓。作者王的魅力是咆哮的歷史深處的壹道閃光,照亮了俄羅斯社會的壹個盲點。這是巴別爾研究的指南,指向中國讀者從未嘗過的世界,包括中國近代史的壹個角落。如果不是這個兇悍的民族,俄羅斯的擴張可能是另壹種顏色。我這才明白,為什麽普希金的詩在哥薩克的節奏中流淌著如此動情的音符,或許是在俯視壹種無常的命運?
巴別塔的非凡之處在於,它生動地描述了真正的哥薩克,將古老的猶太文明與強大民族的騎兵混合在壹起。最柔軟和最悲慘的畫出世界美麗的風景。造成它的原因是給讀者壹種不可思議的光環。要不是王,我們大概也不會理解這個深層次的問題。《哥薩克的終結》不是壹般的文學研究作品,它涉及的內涵太多了。豐富的歷史、宗教、歐洲風俗、俄國革命、政黨文化、大屠殺和蘇波戰爭的歷史...巴別塔也導致了哥薩克結束的豐富性。
巴別塔的價值在荒謬和殘酷中指明了思想的盲點,變化的觀念和不變的習俗展示了人類生活的各種形式。《哥薩克的末日》中對細節的解讀讓我欣喜。用科學嚴謹的聲音描述了壹個不合邏輯的存在。壹般讀者只是沈浸在驚喜的感覺中,而《哥薩克》的結尾卻回到了精神流動的源頭。巴別塔的神奇之處在於表達了精神的無數可能性。哥薩克和他的遠近關系刺激了他的心。最高的精神期待和最原始的野性榮耀在這裏碰撞,創造出難得的文字奇觀。這就是世界。野蠻和文明是對立的,是混合的。我們來看看這幾年哪裏發生過戰爭。不就是這樣嗎?
對比是強大的。我明白魯迅為什麽喜歡俄國小說了。因為血腥電影裏的流浪漢也反映了中國的前世今生。英美貴族文學如何滿足魯迅這樣的作家的願望?我們經歷了的梁山、張、李自成和義和團運動。這些與我們的歷史交織在壹起。相比俄羅斯小說家,中國文人畫得太多,導致無數悲劇形象走向空寂的詞林。魯迅稱贊巴別爾是世界性的作家,也不是沒有道理。《騎兵》、《敖德薩的故事》、《巴別爾馬背上的日記》這樣奇幻的書,我們在中國作家中還沒有遇到過。
普希金讓我看了看詩中的哥薩克。巴別塔是我在詩外感受到的哥薩克,是撕碎毀滅壹切的篝火,我們的歷史曾經存在。壹個有血性的民族留給人們的都是詩的談資,自然美好,但詩外的存在更吸引世人。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壹個坎坷的世界裏。沒有辦法。
騎兵的不朽:巴別塔現象的啟示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發布了蘇聯作家巴別爾短篇小說集的中譯本,Xi安電影制片廠將把它拍成同名電影的中國版...巴別塔壹時成為熱點。
巴別爾這個名字對中國的讀者來說很陌生,我通過《辭海》和《蘇聯文學史》都找不到他的名字。由於媒體對他的新譯本的介紹,人們對這位像彗星壹樣逝去的文學大師有所了解。
巴別爾18歲開始寫作,在高爾基主編的雜誌上發表作品。高爾基發現了他的天才,稱他為寫微型小說的大師。十月革命後,巴別爾參軍,隨蘇聯紅軍第壹騎兵軍作為戰地記者進攻波蘭,見證了人類歷史上空前慘烈的大規模騎兵戰役。根據這場運動,他寫了30多個短篇小說,並在雜誌上發表。小說記錄了蘇波戰爭時期蘇聯騎兵在戰場上的故事,著重刻畫了他們的人性,真實地揭示了騎兵士兵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1926年出版小說集《騎兵》。這本書出版後好評如潮,但其苛刻的真實性惹惱了第壹騎兵軍指揮官budyonny。騎兵元帥憤怒地攻擊他,因為他寫的不是第壹騎兵,而是馬奇諾幫。高爾基挺身而出,為巴別爾辯護,於是巴別爾得以暫時渡過難關,卻再也無法繼續創作。高爾基死後,巴別塔也在劫難逃。1939年5月被捕,1940年10月27日被執行死刑。從此他的作品被禁,直到1957年蘇聯文壇“解凍”後,《騎兵》才得以再版,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傳遍世界,震驚全世界。歐美文化界刮起了壹股“巴別塔旋風”。1986年,意大利雜誌《The European》評選出全球百名最佳小說家,巴別爾位列第壹。2002年和2003年,《騎兵》連續兩年位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騎兵》裏的每壹篇文章都很短小精悍,只有五六千字,而且只有半頁。巴別爾的寫作技巧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小說風格新穎獨特,震撼人心;語言,他問自己:
它必須像戰爭公告或銀行支票壹樣準確。
以壹本薄薄的小冊子,對全球文壇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贏得如此崇高的聲譽,在世界文學史上實屬罕見。
而我們的壹些作家學者,壹天能寫幾千字,壹年能出六七本書,他們的名字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報刊雜誌上。人們想知道這些作品是怎麽寫的。它的質量如何?能流傳下來嗎?影視名人也不甘落後。誠然,長江後浪推前浪,帥哥美女齊上陣。那些泄露隱私的東西有什麽價值?但是出版商對這種商品趨之若鶩,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巴別塔現象對中國當前文化界的浮躁風氣是有啟發的:要少而精,把健康有益的產品奉獻給讀者,不要只為名利而制造人類社會的精神垃圾!
光明日報:巴別塔的騎兵
“budyonny本人不僅喜歡美化士兵的外貌,也喜歡美化馬匹。巴別塔美化了budyonny士兵的心,在我看來,它比尼古拉·果戈理美化紮波羅熱更好,更真實。”
巴別爾的代表作《騎兵》出版後,當前蘇聯第壹騎兵軍司令布季奧尼憤怒地指責作家寫的“不是第壹騎兵軍,而是馬奇諾匪徒”時,偉大作家高爾基挺身而出,為巴別爾作了著名的辯護。然而,高爾基可以勇敢地捍衛作家藝術創作的神聖權利,卻保護不了巴別爾寶貴的生命——他於1939年5月被捕,次年10月被處決。於是,天賦異稟的巴別爾就像壹顆耀眼的彗星,在蘇聯文學的夜空中壹閃而過,轉瞬即逝。
蘇聯“解凍”後,《騎兵軍團》等作品被重新出版,並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在歐美文化界,刮起了壹股“巴別塔旋風”。驚嘆和驚喜的人們流傳和談論著巴別爾這個幾乎被遺忘的文學天才。海明威意識到巴別爾比他寫得更簡潔。博爾赫斯認為巴別爾的作品享有散文難以獲得、只有詩歌才配得上的榮耀;卡爾維諾指出,《騎兵》是“本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奇葩之壹”。《歐洲》雜誌評出全球100位最佳小說家,巴別爾位列第壹。
巴別塔為什麽有這麽大的魅力?
80年前,26歲的巴貝爾作為戰地記者,跟隨布迪約尼的蘇聯紅軍第壹騎兵進攻波蘭。這支勇敢無敵的哥薩克騎兵沒有進入波蘭就已經嚇退了敵人。據曾在波蘭軍隊服役的美國飛行員回憶,從飛機上可以看到這支強大的隊伍行進在沙皇鋪設的通往波蘭的官方道路上,但我們可以看到每條線有8個人騎著。哥薩克士兵頭戴筒形翻毛帽,身穿帶兜帽的黑大衣,肩上挎著步槍,腰間掛著長刀短劍,在塵土中奮勇前進,幾公裏外看不到盡頭...戰後,他陸續出版了36部短小精悍的小說,篇幅不超過五六千字,只有半頁紙。最後被收集出版為《騎兵》。巴貝爾出名了。他被譽為“真正的語言大師”、“文學的征服者”。《騎兵》也被稱為戰爭文學的“絕唱”。
伍爾夫說,“靈魂是俄羅斯小說的主要特征”。騎兵也是如此。巴別爾描述了壹場獨特的騎兵戰鬥,然而,他更關註人性、人心和靈魂。吳寧說,他描繪了戰爭狀態下人類靈魂的生動風景,他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戰爭狀態下的暴力激情、躁動不安、善與惡、美與醜、殘酷與悲憫的奇怪混合,這就是巴別塔的魅力。
這壹年的春天,當暖風在京街頭漫遊的時候,遠在三藩市的好友王突然打來電話,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對巴別塔的迷戀、喜愛和崇敬。根據三個英譯本,他查閱了《騎兵》較好的中文版,發現了許多誤譯,即找到了住在上海的翻譯家戴奇先生,他非常願意再次修改譯文。王還有幸成為以收藏蘇聯文獻聞名的美國胡佛檔案館的負責人。在黑爾女士的支持下,復制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包括許多巴別爾的畫像,不同語言和版本的《騎兵》的書影,蘇聯第壹支騎兵沖鋒陷陣的畫面,哥薩克士兵訓練和砍殺的英姿,蘇波戰爭的珍貴圖片資料——雙方的海報和宣傳畫,華沙和基輔的街景,參戰的美國飛行員,甚至還有壹個巴別爾。
再次遇見巴別塔:騎兵
時隔多年再讀巴別塔。巴別爾的小說有詩的美,有鐵的張力。尤其是在斯大林的骯臟時代,巴貝爾以猶太人的身份加入了紅色騎兵。只有真正經歷過鐵血的作家,才能寫出不做作、不詭秘、不煽情、忠於內心的文字。budyonny的騎兵與波蘭血戰之後,從此如鬼魅。
巴別塔太肆無忌憚了。他說斯大林喜歡和有歷史汙點的人壹起自殺,比如budyonny的妻子,他娶了壹個資產階級夫人...這些話給他帶來了致命的災難。
我的第壹只鵝是騎兵裏的名篇。它描述了壹個大學生加入了騎兵隊。他的眼鏡和博士學位被騎兵嘲笑羞辱。男孩子們把他的行李箱扔得遠遠的,還對他放屁。“壹個有著亞麻色頭發和漂亮梁贊臉的年輕人走到我的箱子跟前,把它撿起來扔出了醫院。然後他轉過身,用屁股指著我,發出壹連串尷尬的聲音。”大學生沒有逃脫這種侮辱,而是對“鵝”下手。“我轉過身,看見旁邊躺著別人的馬刀。壹只高貴的鵝在院子裏踱步,靜靜地梳理著羽毛。我向前壹躍,把鵝踢倒在地。鵝頭在我的靴子下啪的壹聲,血汩汩直出。白鵝頸隔糞,死鵝翅猶撲。”
美麗柔弱的鵝很容易死在靴子下,於是大學生被騎兵認出來了。他們坐在壹起吃喝,談論列寧的《真理》,這裏有非常精準的對列寧的評論。"別說從壹大堆雜七雜八的東西中找出真相有多難,但他啄它就像小雞啄米壹樣。"
蘇聯文學裏,只看到森林,看不到樹。意識形態是主流。當時巴別爾的小說讀的是人性之美,非主流。他簡短有力的話語讓他的心和血液都凝固了。巴別爾是最後壹位在中國引起轟動的俄蘇作家。
真相披著殺戮的面紗,正義的微笑。戰士們踐踏弱小國家的人民。想想蒙古兵,成吉思汗,康熙伐金...馬背上的人天生嗜血,以殺戮為職業。budyonny的騎兵見到他的形象,小胡子飄逸不凡,騎兵將領個個英俊威武。難怪巴別爾的作品受到了狂熱的崇拜。
巴別爾在被關押時,與許多知識分子壹起,違心地供認了自己的“事跡”,證據被斯大林鎖在櫃子裏,隨時準備拋出懲罰。“誰比我更懂她的心?”善良安靜的巴別只活了47年。壹位天才小說家的臨終請求是:“我只有壹個請求,就是讓我完成最後壹部作品。”1940年6月27日淩晨被槍殺。夢裏槍聲大作,靈魂被撕裂。
每個時期遇到的作家都不壹樣,當時的閱讀心情決定了和這個作家的緣分。閱讀是內心感情澎湃的在書中尋找證據的過程。巴別塔,妳的靈魂漂浮在那些可憐人的天空中,在壹個充滿等離子的世界裏,巴別塔的浪漫被發揮到了極致。這是美國壹個神奇的國度。無論妳在哪裏,只要妳在人類之中,妳就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荒誕與美好。
巴別塔的騎兵和日記1920
1920年6月,列寧發動了蘇波戰爭。他想在華沙飲馬,推動德國工人起義,把革命傳播到整個歐洲和全世界。
當時蘇聯紅軍從兩個方向進攻波蘭:西方軍隊從白俄羅斯明斯克進攻,在27歲的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7月底壹路橫掃華沙。西南軍從基輔進攻,由葉戈羅夫指揮,先鋒是哥薩克第壹騎兵軍,成立於1919191年6月,有5個師,16700多名哥薩克。在1918年至1920年的內戰中,他們由budyonny領導,打敗了所有與之作戰的白軍。1920年5月,他們從內戰前線轉戰千裏,攻占了烏克蘭首都基輔,幾乎包圍了波蘭軍隊,然後突入波蘭300公裏,如入無人之境。
26歲的巴貝爾,別名柳托夫,作為俄羅斯南方通訊社駐敖德薩的戰地記者,隨第壹騎兵入侵波蘭。壹路走來,巴貝爾的職責不僅僅是戰地記者;還包括填寫戰報;征用牛車和馬匹;審問犯人;傳達命令等。,而他還在為以後的創作做準備。他在馬背上,在營地裏,在馬車裏;壹路上的所見所聞,斷斷續續地記錄在槍林彈雨、饑寒交迫、人手不足中,包括騎兵的方方面面——從指揮員、政委、師長、旅長、團長到信使、護士,從沖鋒、戰鬥、行軍到濫殺戰俘——這就是他的1920軍事日記。
起初紅軍如火如荼,但隨著深入波蘭,戰線過長,後勤無法支撐。雖然圖哈切夫斯基的西線軍隊包圍了華沙,但他的戰線並不嚴密。8月初,紅軍最高統帥部要求西南方面軍將哥薩克騎兵調到圖哈切夫斯基的司令部。當時西南方面軍的政委是斯大林。他和葉戈羅夫並沒有積極執行轉移命令,而是想向南攻克利沃夫,把戰火蔓延到羅馬尼亞、匈牙利乃至整個東南歐,與圖哈切夫斯基共享世界革命的秋色。
1920 8月16日,波蘭領導人皮茲德斯基親自率領壹支神奇的士兵突破紅軍包圍圈最薄弱的地方,迂回到紅軍後方。已成強弩之末的西部紅軍立即分崩離析,不出壹周,就被徹底擊潰。西南部的哥薩克騎兵也沒能攻克利沃夫。8月底,他們在歐洲歷史上最後壹次騎兵戰役中被波蘭槍騎兵擊敗。世界革命的夢想在這裏破滅了。
巴別爾參與了這場騎兵戰役的全過程。從65438年到0923-24年,巴別爾根據他在這場戰爭中的經歷和他的日記,創作了壹部震驚世界的短篇小說集,其中的大部分人物和場景都可以從這本日記中找到。該集在1926出版後,在俄羅斯引起轟動,連續重印8次。1927-1929年,德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譯本陸續出版。巴別爾成了世界聞名的作家。海明威是他最早的讀者,稱贊他比自己更簡潔。魯迅早在30年代就讀過巴別爾的自傳。
但自從《騎兵》出版後,他壹直受到騎兵軍官的攻擊,包括指揮官budyonny。高爾基還公開與布約尼爭論,為巴別爾辯護。《騎兵》中關於戰爭失敗的真實記錄,最終得罪了斯大林和他最好的朋友。從65438年到0924年,隨著斯大林上臺,對意識形態的控制越來越嚴格。20世紀30年代,大清洗開始了。在1934年的全蘇作家代表大會上,巴別爾贊揚了斯大林的寫作風格,但呼籲作家有權寫“壞”作品,並稱自己是沈默大師。高爾基死於1936。1939年5月15日,蘇聯秘密警察以間諜罪逮捕了巴貝爾,並搜查了他的全部手稿。1940 65438+10月27日淩晨,巴貝爾被槍殺。他的遺言是“我只有壹個要求,就是讓我完成最後壹件作品。”
斯大林還槍斃了圖哈契夫斯基、葉戈羅夫、加米涅夫等直接參與蘇波戰爭的高級將領。蘇波戰爭的真相逐漸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1954年,巴別爾被平反,他的作品被重新發現。但直到1990,巴別塔的作品才全部出版。他的日記1920也是第壹次全文出版。隨著德語、意大利語、法語和英語版本的問世,這本日記不僅被視為20世紀作家手稿的重大發現,而且被公認為文學經典。
讀《騎兵》
1920,壹個叫Colio的人,戴著薄薄的圓眼鏡。柳托夫的青年時期,來到布季奧尼指揮的蘇聯紅軍第壹騎兵軍。他隨軍隊作戰,進攻波蘭,同時在《紅色騎兵》發表戰場報告和軍事素描。三年後,小夥子把戰地日記整理成30多部小說;1926年,這些小說以騎兵的名義被收藏,被翻譯成幾種文字,介紹到其他西方國家。
這本書的作者艾薩克?巴別爾是猶太人,出生於俄羅斯南部海濱城市敖德薩,1894。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兩千年來,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甚至大規模屠殺壹直在歐羅巴進行著。巴別爾11歲時,目睹了沙皇雇傭的哥薩克騎兵對猶太人聚居區的大屠殺。哥薩克騎兵所到之處,猶太人都被欺淩羞辱,無緣無故被殺。作為弱勢群體中的壹員,巴別爾對哥薩克騎兵既恐懼又尊敬,他內心的渴望是自己像哥薩克騎兵壹樣強悍。
他決定加入哥薩克紅色騎兵。他想把自己塑造成壹個徹頭徹尾的哥薩克騎兵,但他是猶太人,不得不改名為科利奧?柳托夫作為壹名隨軍記者奔赴戰場。這就構成了壹個奇怪的現象:壹個猶太人與自己的死敵哥薩克騎兵並肩作戰,卻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屠殺波蘭猶太人,內心無比痛苦;壹個受過嚴格文明教育的人,想成為壹個原始、野蠻、兇殘的屠夫。該書中文版編輯王說,這是巴別爾的猶太情結和哥薩克情結。我認為這本質上是巴別爾心中文明與野蠻兩股力量的劇烈沖突,並且外化為壹種表現形式。他壹方面為“反猶主義”和“屠殺猶太人”感到悲痛和憤慨,另壹方面又崇拜哥薩克騎兵。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巴別爾用簡潔、短小、細致、富有詩意的語言描述了關於騎兵部隊生活的場景。巴別塔充分發揮了自己在描寫場景和對話方面的優勢,把壹個事件和壹個人物表現得真實飽滿,立體感極強。在他的小說裏,人物從書頁中躍起,仿佛穿著黑色的外套,只是從妳身邊呼嘯而過。小說的真實性可以通過人物來體現。巴別爾筆下的人物都是真人,但也有使用化名的,比如青年教師薩維斯基,後來的蘇聯元帥季莫申科,那年他才24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巴別爾只是簡單地使用了他們的真名,如布迪約尼、伏羅希洛夫、什恰登科等。,人物的真實性在壹定程度上增加了小說的深度。
巴別爾無異於壹位傑出的畫家,他把蘇波戰爭的歷史畫卷清晰地凝固在紙上,讓人們在戰場上了解真相。他從細節入手,試圖描述事物的本來面目。這是他個人的文風,也是他性格使然,但也為他個人以後的經歷埋下了不幸的伏筆。那些哥薩克騎兵經過壹戰、俄國內戰、蘇波戰爭損失慘重,壹蹶不振,巴別爾的小說不過是為他們寫的挽歌。
《騎兵》風靡世界80年,用夢想和激情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得到了高爾基、海明威、博爾赫斯等大師的贊譽。中文版附有100多幅插圖,分別是作者、騎兵將領、騎兵操練的照片,以及這本書的俄文版。這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了這支散發著神秘與勇敢、青春與鐵血的騎兵部隊。
哥薩克騎兵法典的復制
去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巴別爾的《騎兵》插圖版,不僅被《中華讀書報》評為當年十大文學書籍,還賣出了3萬冊。70多歲的王蒙、50多歲的張抗抗、20多歲的張悅然都紛紛發表長篇大論,盛贊巴別和騎兵。Xi電影制片廠已經批準了國家電影局的騎兵。新銳導演王全安稱贊《騎兵》是魔鬼的文筆,並表示只有在烏波邊境拍攝,才能再現那個英雄時代和風雲人物。
騎兵勾畫了哥薩克,但未能記錄哥薩克士兵的服裝、裝備、外貌、身材、武器、馬匹等。著重寫人和人的靈魂,沒有正面描寫騎兵的日常戰鬥、沖鋒和地理環境,沒有留下行軍路線。如果真的要拍電影,戰場物體就會出現,這是詩歌語言所不能及的。試想,即使是最常見的軍官向指揮官匯報的時候,他們的站姿和相互位置都沒有依據。
而當年的壹張老照片,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還原真相所需的視覺信息。經審查,極其真實地再現盟軍在諾曼底猶他海灘登陸的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是根據隨軍記者卡帕拍攝的幸存的11照片拍攝的。相對於膠片和照片,導演斯皮爾伯格只是壹步壹步的還原了照片,甚至連燒焦的粗糙動作都重現了。
今天,終於有壹本書擁有重現巴別爾的騎兵、哥薩克士兵和蘇波戰爭所需的所有視覺代碼。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巴別爾《馬背日記》1920 7-9,其中我們會看到第壹支哥薩克騎兵前往烏克蘭和波蘭的詳細路線圖和時間表,上面有各個重要城市的名稱和騎兵在附近作戰的日期,以及其中。另外,在1920的巴別爾日記中,我們發現強大迷人的哥薩克都有原型。在這本日記中,除了在《騎兵》的圖畫書中出現過的布季奧尼和伏羅希洛夫之外,***168插圖終於讓人們看到了多次出現的老師薩維奇,也就是巴別塔中最崇拜的騎兵將領蘇聯元帥鐵木申科。還有《第二旅的準將》壹文中提到的“名將克尼加”,初戰告捷的科列斯尼科夫,都是第壹次出現在巴別塔相關書籍中;還有連長特龍諾夫,先殺戰俘,後英勇犧牲,穿著沙皇的舊軍裝,留著兩把胡子,令人發指。在日記裏,我們可以找到從軍長、政委、師長、旅長、團長、連長到普通士兵的壹切,以及他們在蘇伯戰爭前、中、後、沖鋒中、行軍中、在軍部的出場。
而巴貝爾的日記本身更像是壹臺不停運轉的相機。字裏行間,我們不僅能聞到炸彈爆炸前的氣味,感覺到饑餓,看到嘶嘶作響的軌跡,聞到汩汩的鮮血,聽到無聲的砍殺,最重要的是,巴別塔的眼睛壹直睜著。他什麽都看,什麽都描,無論是亂七八糟的還是優秀的指揮官,或者是野蠻的還是狡猾的士兵;無論是放蕩的護士還是茍且偷生的當地居民;也有沖退逃跑的時候,壹次次移動搶劫的時候,都沒有逃過獵人巴別塔的眼睛。如果說《騎兵》是壹部巧妙運用蒙太奇的故事片,那麽《巴別爾日記》就真的像壹部大型紀錄片的完整版,詳細記錄了壹切!
這是巴別爾在1920年隨哥薩克騎兵入侵波蘭時的軍事日記。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日記1920》編輯提供了詳細的評論,翻譯、校對、插圖、制作,歷時壹年。
騎兵
壹本好書在《盜墓騎兵》中出版了。網上搜壹下就知道了,贊也不為過。確實是壹本不可多得的強書,強到大家都想推薦。
字很美,美得讓人想背。對場景的描寫很有想象力,甚至很華麗,比如“風像瘋兔子壹樣在樹枝間跳躍飛舞”。另壹方面,故事的敘述部分異常簡潔。比如經典篇章《我的第壹只鵝》中的經典段落:
“我轉過身,看見旁邊躺著別人的馬刀。壹只高貴的鵝在院子裏踱步,靜靜地梳理著羽毛。我向前壹躍,把鵝踢倒在地。鵝頭在我的靴子下啪的壹聲,血汩汩直出。白鵝頸隔糞,死鵝翅猶撲。”
看這樣的敘事很是愉悅,仿佛鏡頭突然提速,亂切,三步殺壹只鵝,十步殺壹個人,讓人喘不過氣來。總之,書裏幾乎所有的血腥片段都是這麽殘忍,悄悄訴說的。
用這位譯者采訪的話說,“這大概是俄羅斯文學的壹個特點。語言上習慣用線描的手法,細節說話。思想上,他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難怪打開這本書,首先想到的是另壹本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司機的死宅筆記》,苦難速寫特別像。所以我發現這本書的時候很激動,壹下子又回到了沈浸在《死宅筆記》裏的快樂。
不同的是,《騎兵》是壹個幾千字的小故事,幹凈得像壹把把鋒利的軍刀。感謝譯者,翻譯得如此生動,連“打嗝放屁”這個詞都存在。它讀起來非常流暢,我的眼睛向下滾動。對了,文章裏的對話也很精彩:“妳活不到明天!妳活不過明天!死亡已經在妳的腸子裏了!!"“同誌,我寧願上吊。”等等,很有意思。調性和東方時空那些電視流氓拍的《十月分離》是壹樣的。
總的來說,看壹些文章就像享受壹滴鮮紅的血,滾下雪亮的馬刀直奔刀尖,壹閃就破在妳的胸口。那些結局真的像刀尖壹樣鋒利!比如我最喜歡的壹句:“在我們眼裏,世界是五月的牧場,女人和馬在那裏漫步。”
此外,《巴別爾的秘密》的序言也很有趣,揭示了這個猶太人不同尋常的精神背景——他幾乎是帶著壹點異常仰望哥薩克人,或者說,他是壹只渴望披上狼皮的羊——了解了這壹點,再去讀他描寫哥薩克騎兵的文章,妳會有壹種不同尋常的微妙感覺。
本來找了12篇,但是框內字數有限,只能放下8篇不同的書評文章。請看看是否能用。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