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對象是詩,那麽什麽是詩呢?廣義地說,所有的藝術都是詩。可以是哲學術語,也可以是從主觀精神世界觀察客觀世界的壹種方式。但這不是我想說的詩。我想說的是狹義上的詩,壹個龐大的文學體裁。那麽什麽是狹義的詩歌呢?我不知道。不僅不知道,也沒有人能給詩歌這個文學體裁下壹個準確的定義。所以,我不得不通過其他方式來定義我的對象——把中西方普遍公認為詩歌的文學體裁結合起來,分別稱之為中國詩歌和西方詩歌。中國的詩歌包括詩、詞、曲、詞、賦。西方詩歌包括: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③
中國詩歌的起源——《詩經·楚辭》是目前比較普遍的觀點。《詩經》裏的詩主要是四言六語,比較短。而《楚辭》的詩壹般都比較長,尤其是《離騷》和《田文》。但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歷史——也就是後來的文人詩人大多選擇了《詩經》的“形式”,而只是吸收了它的表現藝術和精神內涵。詩人選擇《詩經》之“體”的原因主要有:壹、《詩經》被視為正宗,是中原文明的產物;二是《楚辭》的局限性——語言的地方色彩太濃,進而沒有成為廣泛使用的語言;第三,在吸收新鮮血液的過程中,《詩經》的“體質”更類似於新事物,更容易吸收和混合。所以中國從壹開始就選擇短小精悍的詩歌。
西方詩歌的源頭主要是古希臘神話,其中荷馬史詩是典型代表。《伊利亞特》和《奧德修斯》是兩部荷馬史詩,每壹部都堪稱傑作——數萬行,字數相當於現在的小說。問題是,古希臘為什麽把真實的歷史和神話結合起來,為什麽故事那麽長,為什麽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對於這些問題,我分別做壹些粗略的解釋:
第壹個問題,由於古希臘人對奧林匹斯山上的神靈崇敬和向往,神話和神靈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生活,世間的事務都與神息息相關。
第二個問題,因為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是相互關聯的,形成了壹個龐大的系統,所以解釋這個龐大的系統就要花很大的篇幅了。中國也有神話和為神靈寫的作品——九歌,但大部分神靈都是獨立存在的,無法拼湊成壹個故事,所以篇幅無法和荷馬史詩相比。此外,由於對神和英雄的向往和崇敬,古希臘人使用了許多誇張的敘事,大大增加了篇幅。
第三個問題的答案與第二個問題密切相關。正是因為篇幅巨大,古希臘人無法把故事寫下來,只能代代相傳。寫下這麽多內容並不容易,所以在循環的過程中形成了節奏,很容易記住。最後整理出來,就成了詩,成了西方詩歌的起源。
中國追求表現,強調寫意,還含蓄;
西方追求再生產,重視現實主義,快樂奔放
中國的詩大多是詩人為了表現心中的天地而產生的,他們有意識地追求表現力。十分,詩人絕不會寫十分,而是專門留出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感受未完成的意義。很有意境,寫三分就會成詩。詩人深信“言不盡意”,寫出意境的框架,剩下的留給讀者,這是中國詩人和讀者追求的最佳閱讀體驗。中國人追求“中性”和內向,導致詩歌在表達上總是笨拙的,即使虛假中沒有激烈的情感,在詩歌中也不會“暴露”。再者,中國的詩很少恣意抒發他的感情。
西方的詩大多是詩人對自己經歷過的場景進行二次加工而成,具有高度的再現性。自然,他們寫詩的時候以寫實為主,試圖把自己捕捉到的場景還原給讀者,讓讀者體會詩人自己當時的感受。西方人的血液裏總是有開放的基因。他們願意傾訴和分享,寫詩是他們反思內心的好選擇。結果,他們不僅喜歡敘事,也喜歡情感,毫不猶豫地寫了出來。
值得壹提的是,中西繪畫藝術也有類似的差異。中國的畫重寫意,以形取神,用線條的流動反映天地之間的氣的流動;紙白為虛,線黑為實,虛實相生;各種顏料的使用只是為了裝飾。長期以來,西方繪畫強調寫實,追求細節,以還原為目的。色彩鮮艷,富有感染力,賞心悅目。
首先要知道,漢語是世界上最簡潔的語言,尤其是過去的文言文。在文言文中,詞往往是單音節詞,即壹個詞往往能表達壹個完整的語義。壹個字很小,壹個包含十幾二十個字的句子不會讓句子顯得冗長(比如這個句子)。再加上語法中的句法對漢語的限制很少,表達時不需要太多的虛詞,使得壹首詩中幾乎每個詞都表達了它的意思。即使是虛詞,中國的詩人也經常充分利用它們,其中包含著深刻的含義。①
最重要的是,西方語言比漢語沒有優勢。這就使得如果表達同樣的意思,中文的篇幅就更小了。這壹點在翻譯中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