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
詩歌在中國歷史悠久,綿延數千年,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時期,中國詩歌就已經產生了大量輝煌篇章,其標誌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詩經》共有305首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可以用音樂來唱。《詩經》中的篇章大多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他們善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以四個字為主,用很多篇章重復句子,為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礎和藝術基礎。
戰國末期,在南方楚國形成了壹種具有獨特楚文化風格的新詩體——楚辭。楚辭句式長短不壹,以六言、七言為主,常用“Xi”壹詞。楚辭的創始人和主要作者屈原就用這種形式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詩人。他的代表作《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壯麗的抒情詩。屈原之後是宋玉、唐勒、荊軻等楚辭作家。楚辭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唱和發展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階段。《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也被稱為“風騷”。* * * *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詩歌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駕齊驅、和諧發展的優秀傳統,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漢初文人詩歌相對寂寞,民間樂府相當活躍。“樂府”原指民族音樂機構,後人也將樂府收集、編輯的可以用音樂演唱的歌曲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漢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即"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通俗易懂,敘事長,富有生活氣息,句式以雜字五言為主,體現了詩歌藝術的新發展。《尚墨桑》和《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中最好的作品,也是敘事詩的代表作品。《孔雀東南飛》是中國詩歌史上第壹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壹的敘事長詩。353句,1765字,被稱為“長詩之聖”,“古今第壹長詩”。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的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以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為標誌。這是壹組由家境貧寒的文人所寫的抒情短詩。它們多愁善感,短小深情,委婉含蓄,簡潔凝練,被譽為“壹言以蔽之,五言之冠”。
漢末魏晉,文學進入自覺時代。建安時期“天下分裂,風衰民怨”,但文人詩歌卻呈現出“五言風起雲湧”的大發展態勢,以曹父子三人和王燦等“建安七子”為中心,形成了人群體。他們的詩大多反映時代的動蕩和人民的疾苦,抒發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具有“慷慨大度”、“誌深筆長”的風格,被後人譽為“建安體”。建安詩歌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曹植和王燦。魏晉之交,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竹林七賢是正始時期的代表詩人,其中以阮籍和嵇康最為著名,成就最高。阮籍的《詠淮八十二首》是我國第壹首大型的、富有個人抒情色彩的五言詩,嵇康開拓了四言詩的新境界。西晉太康年間,詩壇有“三陸,二左”之稱。陸機、張協、潘嶽等的作品。追求用詞優美,開創中國詩詞雕琢堆砌之風;左思獨樹壹幟,繼承了建安的文學傳統,其詠史八首,以詠史抒懷,情感基調高昂,筆法蒼勁,被譽為“左思之風”。東晉玄言詩泛濫壹時,直到東晉末年陶淵明的出現,詩壇才陡然增添光彩。石濤的詩多為田園生活,風格自然淡化,“質而實,豐而實”(蘇軾語),對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有直接影響。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詩人有謝靈運、謝、鮑照。謝靈運創作了山水詩,實現了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受其影響,謝在描寫山水時,與謝靈運合稱“大小謝”。鮑照善於用七言古體表達犬儒,風格典雅豪放,為唐代七言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北方最有成就的詩人是庾信,他從南到北。他用蒼勁有力的筆寫出鄉思,融匯南北詩風,成為六朝詩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樂府民歌在漢代樂府前後的反映。南朝民歌優美委婉,代表作是《喜州歌》。北朝民歌粗獷豪放,代表作是《木蘭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詩風完備,流派紛呈,名家輩出,成就卓著。“初唐四傑”(王波、楊炯、陸、)和後來的繼承漢魏詩風,大力掃除齊梁宮的頹廢詩風,唱出清新健康的歌聲,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盛唐時期,首先出現了兩大詩歌流派:壹是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詩派,以清新自然的風格表現閑適暢快的情懷;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多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或慷慨悲壯,或波瀾壯闊。於是李白和杜甫誕生了,被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詩仙”李白繼承和發揚了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他的感情奔放如火,風格豪放飄逸。“詩聖”杜甫繼承並發揚了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他的詩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時代,被譽為“詩史”,感情深厚,風格沈郁。李、杜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巨大的成就成為澤北大詩人。安史之亂後,唐詩經過短暫的過渡,在中唐出現了第二次繁榮。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主張“文章要與時俱進,詩詞要與事俱進”,創作了《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批判了時代的弊端。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是著名的古代長歌,扣人心弦,流傳至今。與白元詩派追求質樸、通俗不同,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萌詩派崇尚奇詭,以散文寫詩。此外,還有具有藝術個性的詩人,如劉禹錫、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現的“詩鬼”李賀,冷艷幽深,奇幻浪漫。晚唐詩風趨於淡感傷,但成就最高的是杜牧和李商隱,被譽為“小杜麗”。杜牧擅長七絕,詠史懷古,抒情寫景,都清新淡雅,魅力絕倫。李商隱的七律,風格深情婉約,尤其是“無題”詩,意味深長,催人奮進,博大精深,美不勝收,獨樹壹幟。
宋詩整體成就不如唐詩,但有自己的特色。相比之下,唐詩以情感為主,開朗健康,以環境取勝;宋詩以理為本,深邃曲折,以意取勝。宋初的詩人,如楊儀和錢,學習李商隱,他的名字是昆西風格。、梅、等。反對昆西式的只講音律和修辭而缺乏社會內容的弊端,為宋詩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歐陽修倡導詩歌革新運動,恢復了關註現實的傳統。宋詩註重精神、善於思考的傾向越來越明顯。蘇黃是北宋最有影響的詩人。蘇軾是宋代文學藝術創作成就最全面的作家。他的詩歌抒情自由,發展了宋代的議論化、散文化傾向。江西詩派祖師黃庭堅註重詩歌語言的借鑒和創造,主張“化鐵為金”、“劫胎換骨”、“無字無處尋”。他的詩歌以杜甫為基礎,薄而硬,有所創新。江西詩派還有、陳、等人。南宋詩人的傑出代表是“中興四大家”(陸遊、尤茂、楊萬裏、範成大),他們都出自江西詩派,最後都能自成壹家。陸遊是宋代偉大的愛國詩人,詩作近萬首,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南宋後期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他們的作品真實感較弱,詩風較淡。到了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愛國詩給宋代詩壇增添了最後的光彩。金代最傑出的詩人是元好問,他的詩內容豐富,“沈郁悲涼,自有調調”(趙翼語)。
隨著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傳入中原,元代出現了與當時流行曲調相匹配的抒情詩——散曲。與傳統詩歌相比,它極大地拓展了表現範圍,形式更自由,語言更活潑,具有強烈的市民色彩,為詩壇註入了壹股清新的空氣。散曲包括兩種形式:小令為單調,調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屬於同壹宮調的調組成。早期的代表作家是關漢卿和馬致遠,他們的作品通俗、幽默、具有煽動性。後期的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和喬治,他們壹改前期散曲的本來面目,趨於清雅飄逸。馬致遠的詩《天井沙》和隋的套曲《走調,吹口哨,還鄉》是元散曲中難得的佳作。
明初高啟、劉基等人的詩歌比較現實社會,但隨後以朝廷侍郎畢為首的“臺閣體”詩派興起,歌頌、空泛。明中葉以後,以李夢陽、何敬明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士禛為首的“後七子”相繼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學必在秦漢,詩歌必盛於唐代”,但卻壹味尊古、盲目模仿,為有識之士所詬病。先是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開始糾正,接著是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主張“表現自己的精神,不拘壹格”,極大地沖擊了前後七子的復古思想。後來的“竟陵派”鐘惺、譚,主張與“公安派”相似,但追求壹種深沈孤獨的詩風。清初遺民黃宗羲、顧、王夫之等人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錢、吳等人在清初影響很大。王士禎提倡“神韻說”,成為當時詩歌的領軍人物。清中葉以後,考據之風甚盛,影響詩壇,出現了遠離實際、重視形式、以學為詩的風格。只有鄭燮反映民情的作品、袁枚直抒性情的作品和黃景仁獨抒胸臆的作品比較有特色。道光鹹豐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龔自珍以詩歌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表達報國之誌。他成為現代詩歌史上第壹位偉大的詩人,贏得了“三百年壹流”的美譽。
詞是用燕樂演唱的壹種新詩體,它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以後,越來越多的文人填詞,張、魏、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是在業余時間填詞。晚唐文是文學史上大力寫詞的第壹人。他確立了詞風標準,開創了花間詞風格,被稱為“花間詞鼻祖”。五代時,西蜀、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第壹部文人詞集《花間集》問世。西蜀著名詩人韋莊是百花齊放,其詞與文齊名,並稱“文薇”。南唐的馮延巳註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抒發個人的生命情懷,“開北宋風氣之先”(王國維語)。五代詞中,南唐皇後李煜成就最高。他用詞寫出了自己的身世和真性情,寫出了對祖國的思念和亡國之痛。他不在乎雕工,而是憑感覺行事,語言樸實自然流暢。王國維評價說:“慈到了,眼界開始大了,感情也深了,成了壹個地方醫大師的字。”
詞在宋代達到頂峰,成為壹代文學的主要標誌。宋初詩人,如晏殊、歐陽修等,主要沿襲晚唐代詞的風格,寫的多是個人的離別之思。範仲淹的部分詞作開始呈現出空靈蒼涼的風格,為宋初詞壇註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柳永在宋詞方面進行了第壹次創新,創作並撰寫了大量的慢詞,擅長寫相思、遊愁,運用了摹狀詞、線描等手法。語言粗俗,富有平民色彩,產生了“有井水可喝,便可唱柳詞”的廣泛影響。詞由蘇軾變蘇軾。蘇軾打破了詩歌的界限,拓展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開創了豪放派,使詞擺脫了旋律的束縛,成為獨立的抒情詩。北宋後期,詞的主流回歸雍容,以秦觀、賀鑄、周邦彥為代表。秦詞柔美,情深意重,詞多,被認為是正宗的婉約派。與黃庭堅並稱“齊秦黃酒”。賀詞風格多變,剛柔相濟。詞在周邦彥身上再次發生變化,體現了宋詞的深化和成熟。周邦彥精通音律,善寫慢詞,以思取勝,詞風飄逸靈秀,對南宋詞人影響很大。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在南北宋之交,創造了壹種詞簡意深的“易安體”。她善於提煉文字和意義,擅長繪畫,制作緩慢而均勻的作品。前期的詩多為愛情和相思,清麗清秀。後期詞表達了生命體驗的感受和家國之思,蒼涼沈郁。南宋初期,張、、等詩人經歷了靖康之變,以詞為武器抒發愛國情懷,上承蘇軾,下啟辛派。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上承蘇軾,下啟蘇軾,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貌達到了輝煌的高度,在詞的藝術表現上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辛詞風格多樣,或剛猛,或豪邁逼人,或纏綿悲涼,或清新明快,尤其是剛柔相濟。在辛棄疾、陳亮、劉過以及後來的劉克莊、等人的影響下,形成了陣容強大的新派愛國詩人群體。
南宋後期,宋金對峙,政局相對穩定,出現了以姜夔、、石達祖、張炎、王為代表的格律詞派。其中,姜夔和吳文英最為突出。都是重男輕女的周邦彥,但江詞飄逸靈動,吳詞疏密有致。
詞由元至明衰落,至清代興盛。清初,效法蘇、辛,開“陽羨詞派”;朱彜尊贊蔣、張之空靈,開“浙西詞派”;納蘭星擅長做小單,擅長寫生,以情取勝。他的風格與已故統治者李煜相似。清中葉以後,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糾正了浙派的偏向,強調詞的社會作用,影響達到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