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研究過海子,讀過顧城,知道北島,喜歡顧婷...不過,都到此為止了,對詩歌,尤其是現代新詩,了解不多。但因為認識余秀華,讀過她的幾首詩,所以渴望了解她的思想、表達、作品。真誠的欣賞和相見恨晚的喜悅。
2.余秀華正在被消費,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因為她的腦癱健康,因為她農村婦女的身份,因為她草根詩歌的標簽...罵她的人估計和欣賞她的人不相上下,因為她用詞大膽,表情露骨,思想前衛...於是我選擇看這部關於她的紀錄片,她說“除了女主角都很美”。
3.在我看電影和讀余秀華的詩之前,我壹直在傳播她的事跡和題黨詩;在百度余秀華和微信官方賬號之前,我對她的眾多標簽和題黨詩印象不深。但我做了這些事情之後,就開始對《南窗》等雜誌上“余秀華的出現是對《詩歌》雜誌、中國詩界、中國社會的諷刺”的論調嗤之以鼻。由此,我覺得我可以區分出我以後應該看的出版物和不應該看的出版物。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
壹個
“需要多少灰塵?
掩蓋壹個女人
血腥但仍然發光的愛..."
愛情是余秀華詩歌中涉及最多的主題。她渴望愛情,四十多歲了還天天渴望愛情。在她眼裏,“愛情從來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但是40歲不會盲目的愛,而是認真的愛。愛情讓人變得溫柔。”然而,世界就是這麽殘酷。對於壹個身體有殘疾的農村婦女來說,她所追求的愛情幾乎永遠得不到滿足。因為身體原因,她比壹般女性有更多的痛苦和覺醒。“沒有人關註壹個像空瓶壹樣的女人/不知道壹瓶酒灑在哪裏”“說到靈魂,我想抽自己兩巴掌/這個想象中的東西,這個不共戴天的敵人”。
對於壹個女人來說,只有獲得美,才能掌握生活的武器。這種冰冷的法則讓不漂亮的女人感到屈辱和無奈,也讓女人不知道如何打造男人眼中之外的美,如何認識自己,欣賞自己。對於自己的殘疾,余秀華很理解,也很自卑,但她並沒有失去對自己的判斷。她不愛前夫,認為自己已經輸了。在壹般人看來,這真的是壹種心理疾病。前夫是個健全的人,不嫌棄妳殘疾,還賺錢養家。他沒有說他賺到了,而是說他失去了。簡直是燒包。就像有人給妳介紹壹個高大帥氣又有錢的男生。妳發現同壹個話題沒有* * *之後,妳跟別人說“他配不上我”,別人覺得妳有病。不解釋,知道的不用多說,不知道的說再多也不懂。所以,離婚是余秀華壹生中最幸福的事。她認為用壹半稿費給前夫買房來換取自由是正確的決定。離婚可能沒有改變什麽,但它讓她的心自由了。
婚姻的不和諧,愛情的缺失,讓她對愛情異常敏感。她寫的愛情是溫暖的,美好的,自尊的。在這裏,我看到了女性的獨立,體會到了女性應有的姿態。難怪有人說,雖然生活在農村,但余秀華有大城市知識分子的知識。妳看,我不會用我的外表來取悅妳/沒什麽好可憐的:我愛我身上的銹斑/勝過愛妳。
二
“我也有過欲望的全盛時期,我有很多個身心俱碎的夜晚。
但我從未放逐過自己。
我希望我的身體和我的心臟壹樣幹凈。
盡管如此,就是不見妳。"
作為壹個詩人,壹個人,余秀華從詩歌到靈魂都是幹凈的。不管她生活的環境有多寒酸,她的文字有多粗俗,她的作品有多醜陋,在我心裏,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比很多人都幹凈。”因為她真實、自由、率真,所以她在絕望中依靠詩歌,她的詩從心底流淌。她沒有太多的矯飾,也不會拿詩歌當捷徑。她說她是以詩育人,不是以詩育人,這不是自吹自擂,因為妳看了她的詩才會真正感受到她的意義。伯樂劉念說,她的詩就像壹個殺人犯逼近了壹群女人。其他人都穿得整整齊齊,塗著油彩,灑著香水,但她卻煙霧繚繞,字裏行間都是血。她在婚姻最絕望的狀態下企圖自殺時開始寫作,她的詩是她生命的句子。“我從來沒想過詩歌會是壹種武器。就算是,我也不會用,因為太愛了,因為舍不得。”
成名後,各種媒體蜂擁而入,批評和研究不斷。壹些文學評論家稱她為“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她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任何被模仿成另壹個人的人都是失敗者。狄金森是獨壹無二的,我也是,余秀華。”寧靜的山村因為媒體的到來而充滿了喧囂。她還被提升為鐘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對於媒體的造勢和突如其來的“桂冠”,她明確回應“不會對她的生活造成任何影響。”
詩歌成就了她,她也很珍惜。其余的,就隨他們去吧。
三
“對我來說,只有當我在寫詩的時候,我才是完整的、寧靜的、快樂的。即使沒有被這個社會汙染的幹凈的地方,當我回歸詩歌的時候,我又幹凈了。詩壹直在清洗我,憐憫我。”
這年頭,壹提到詩歌和靈魂,就有人覺得難以理解,甚至連讀書都不是壹件普世的事情。是的,賺錢,買房,結婚,很正常。我總是知道正確的方法,但我總是對“正確”的方法保持警惕。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很擔心自己思維的固化,而作為壹個社會人,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太世俗。我不求與眾不同,也不求標新立異,只是想走自己要認真走的路。我完全有權利思考和選擇自己的路。雖然我大部分時間都控制不住自己,但我至少能保持清醒。
這個年紀,唯壹想討好的人就是自己。以前很體貼,吃虧的只有自己。現在想彌補之前受的委屈。
其實仔細想想,當我們後悔余秀華是個殘疾人的時候,也許她的生活對她來說是好的。她從來沒有在社會上碰撞過,活在自己的想象和文字裏,不用每天面對人與人之間緊張的關系。有人的地方就有較量,無聲的較量,國家、人民、自己、自己無處不在。作為壹個正常人,壹個有著敏銳神經觸角的人,不可能感覺不到,感覺不到不可能視而不見,看不到內心的波瀾,感受不到行動的起伏。這恰恰是壹步步被同化的方式。不要怪我們沒有壹顆詩意的心,只怪我們遠離了自己的初心。
詩是無用的,但它通向靈魂,靈魂只有自己才能理解,所以它是靈魂的出口。寫詩和讀詩沒有任何作用,它最多只是讓妳認識自己。就像讀書其實並沒有多大作用,不可能是“滿篇詩情自賞”或者“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那些不過是用世俗誘惑說服眾生讀書的伎倆。讀書既不能讓妳變美,也不能讓妳變富。想有錢,不如拿著學位的錢直接創業,或許能成功;想變美,最好用書上的錢買化妝品或者整容,見效快,效果大。但是,為什麽需要學習呢?因為讀書雖然不能讓妳變得美麗和富有,但可以讓妳發現獨特的美,享受真正的財富。同理,詩歌本身是無用的,無用的使用才是偉大的使用。它的意義需要靠妳自己的知識、閱歷、背景、天賦、理解力和想象力去理解。
最後為了呼應上下文,我想到了三個結局,都是這樣寫的:
1.小貼士:如果妳有女兒,我建議妳壹定要教她讀余秀華。知道壹個女人的愛與絕望,精神與豐富,對她來說是壹種回報。
2.讓大家廣泛知道腦癱不智障,腦缺氧導致的腦癱不影響智力。能寫出這些詩的余秀華,顯然智商很高。如果妳不同意,我再告訴妳壹個事實。詩人余秀華棋藝了得。
3.快樂指南:詩歌是世界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