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到了創作與生活的關系。這幾年講了“三個深入”: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這幾年突然變成了“三貼近”: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壹種改變。但無論妳說什麽,妳只說了壹面之詞。妳覺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了什麽?16話:“卷入其中讓妳生氣。超越之,則高。”他才華橫溢,進去了很容易變成自然主義。他進去並不是終點。在他熟悉了,爛熟於心之後,他還要站出來,站在時代思維的制高點上,才能看得遠,想得深。
藝術的目的是創造壹種氛圍。藝術應該表現藝術家的審美理想。為什麽不寫那麽多大師從蝸居走出來?這些人的人生經歷、理想信念、學術道德都不寫,卻想寫《蝸居》這樣的故事。不是不能寫,是現實的,問題是只談深度,不談外部。藝術不是靠客觀的呈現來完成的,呈現的目的是給人壹個方向,壹個理想。如果不認同妳所倡導的,就要註入強烈鮮明的審美批判。結果這部電視劇沒有客觀呈現,還流露出壹些欣賞,麻煩。只有站起來,才能把問題看得更深更透,才能真正為這個民族提供精神營養。說白了,營造氛圍的目的就是提供精神營養。
孫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第壹個層次叫做“物質文化”。比如杯子,也是壹種文化。是景德鎮產的,結果是假的。就像陽澄湖大閘蟹,很多都是在外面長大的,帶去陽澄湖玩兩天。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經濟再繁榮,如果“物質文化”是假的,就證明這個民族不文明,很難繼續繁榮下去。這是壹個民族文明的象征。第二個層次是“方式文化”,禮貌和羞恥都包含在其中。今天,這種文化方式中至少有壹個奇怪的現象值得我們反思——壹些學歷高的人上車卻不給孕婦和老人讓座。壹對老夫妻壹輩子收破爛,辛苦攢點錢給災區,是另壹種。還有就是“方式文化”的不平衡。第三層次是“精神產品”,包括電影、電視、戲劇、小說、詩歌、散文等。精神產品也是問題。壹方面是大發展大繁榮。比如每年出兩三千本小說,但有多少本小說相當於《青春之歌》和《紅巖》?沒有質量的數量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