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戴望舒詩歌的生命特征

戴望舒詩歌的生命特征

回顧現代主義詩歌藝術的畫廊,我們發現戴望舒仍然是壹個正直的、有著新鮮血液的傑出詩人。他的詩歌所包含的各種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顯示或隱藏著新詩發展演變的各種趨勢。本質上,新詩的發展史就是壹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多少著名的文達詩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只剩下文學史的價值,不再有文學本身的價值。戴望舒的詩雖歷經沈浮,卻始終魅力四射,浪漫幾十年。他的許多作品至今為人稱道,他以自己孜孜不倦的探索足跡為年輕的中國新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為後人留下了藝術瑰寶和寶貴的藝術財富。

詩人戴望舒少年時的文學營養主要是歐洲通俗小說和鴛鴦蝴蝶派的作品。1923年夏天,考入上海大學中文系,開始接觸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魏爾倫和浪漫主義詩人雨果的作品。後來,他和施蟄存創辦了《瓔珞的荀子》,並開始正式出版他的詩集。1928成為水墨社和《現代》雜誌作者之壹,創作現代派詩歌。後赴法國和香港留學,編輯《星島日報》副刊,任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主任。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侵華日軍以抗日罪名囚禁,幾個月後被解救釋放。抗戰勝利後,他又回到上海教書,並於1949年春北上解放區,當選為作協詩人協會理事。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去世,享年45歲。他壹生只收集了93首詩,先後發表了三首詩,《我的記憶》(1929)、《王叔草》(1933)、《災難的歲月》(1948)、《我的記憶與王叔草之後》。此外,戴望舒還有壹些集外的詩歌和關於古典小說的著作。同時,他也是壹位著名的翻譯家,在翻譯和介紹法國和西班牙文學方面頗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