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他的第壹部小說《鋤頭如繡花針》在福建省委主辦的《又紅又專》上發表,他更加沈浸在詩歌創作中。此後,他在《廈門日報》、《廈門文藝》、《福建日報》、《解放日報》、《中國青年報》發表了許多地方民歌和短篇小說。
1978是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壹年。當時在福州麻江港口建設指揮部工作謀生,在工地做保安(相當於現在的保安);他是福州馬尾文化中心的館長。因為同樣的寫作興趣,我們成了壹對“詩兄弟”。
孫新凱從小就是壹個有“故事”的人。在那個年代,文學曾經是多麽迷人的壹個詞啊!當她像壹顆星星,在同學們朦朧的視野中閃爍時,不知有多少人被夢想的光輝牽引著,在文學的荒原上跋涉。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的作文就經常被老師作為範文在課堂上朗讀。他將來想成為壹名作家。
心中的夢想,就像種子發芽前的艱辛孕育,總是期待著真正的成長。有壹天,他偶然從學校圖書館借了壹本書,介紹前蘇聯大作家高爾基的創作生活。高爾基在“社會大學”的流浪生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麽不用法律體驗生活?實現理想不是更快嗎?他對自己的想法感到興奮,並盡快付諸實施。
有壹天放學,他沒有回家,坐上了去省城的車。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在書桌上留了壹張紙條:“...不要找我,我要去實現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妳會在報紙上找到我的名字……”
到了省城後,他先去文具店買了壹本厚厚的筆記本。他想用它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些都是他以後的創作素材!然而,現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美好。他去個體餐館、工地、手工作坊打工,都被壹個個無情拒絕。
孫新凱回憶起這段時間說:“他們要麽把我當成了四處遊蕩的小偷,要麽太小(才十四歲)什麽都不會。到處碰壁,失望至極!”
他不得不露宿街頭,就連他想用來記錄創作素材的記事本也是和壹個小學生換了壹塊饅頭充饑。
後來他憤然回來,荒廢了學業。這讓孫鑫凱後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我曾經根據他的經歷寫過壹篇報告文學《校園文學夢》,分階段發表在《福州晚報》上。
那年的五壹似乎特別有意義。那是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二個春天——1978年3月,剛剛歸來的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向全世界宣告:“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壹部分了。”這個宣言把廣大知識分子從“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十字架上解放了出來。尤其是老知識分子,無不歡欣鼓舞。
五壹節快到了。我以為今年的五壹應該和往年不壹樣,知識分子也是“勞動者”。這個節日也是他們的節日。心裏有壹種想寫的沖動,於是寫了壹首《今年五壹加倍親切》的詩。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用“金毛”的筆名給福建日報的文藝副刊《武夷山下》寫了這篇叮當作響的東西。
五壹那天下午,我坐在工地的攤位上,看到朋友孫新凱手裏拿著壹份報紙向我走來。當它臨近的時候,他舉起他的報紙對我喊道:“今天的報紙刊登了妳的詩。”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上前反復問:“在哪裏?在哪裏?”。直到我真的看到我寫的東西變成鉛字,我才相信。壹種驚喜,發自內心無法言語。我想,所有第壹次發表的作品大概都是這樣吧!
出於對詩歌的瘋狂熱愛,我們經常壹起閑逛,研究詩歌雜誌和明星作為經典讀物,談論夜以繼日讀詩的經驗,討論寫詩的技巧,品味詩歌的妙筆生花,甚至嘲笑詩人的軼事...
現在回想起來,我不禁感嘆:那時候,我們真的很有詩意!
也許是受當時風氣的影響,他有了辦雜誌的沖動。他告訴我,他要辦壹個詩集的油印本,刊物的名字取自朱德為福州鼓山題詞:蘭園。
“蘭苑,好標題!”我完全贊成。經過壹段時間的準備,《蘭苑》第壹期誕生了。雖然是薄薄的油印本,但也傾註了我們的熱情和心血。第壹期幾乎都是我們自己的詩。孫鑫凱當然是主編,我是他手下的編輯兼蠟紙雕刻師。沒想到這麽簡陋的油印本,卻引來四面八方的熱烈反響。1978年5月,剛從北大荒回京的丁玲給蘭苑送來壹篇隨筆,並贈送了兩本署名的新版《桑幹河上》。許多詩人從四面八方寄來了他們的作品。
1978期間,很多刊物還處於“冬眠”狀態,但蘭園率先刊登了舒婷的詩,並根據評論予以肯定和提倡。這顯示了孫鑫凱的膽識和勇氣,同時也可以看出他獨具慧眼。
90年代,孫辛開從詩歌轉向歌詞創作。有人說這是他人生中壹次波瀾壯闊的轉折,但我不這麽認為。從他寫詩的第壹天起,他的詩歌創作就根植於深厚廣闊的民歌沃土。他的詩歌是壹朵又壹朵的奇葩,與同時代其他詩人的作品絕對不同(從本期選登的詩歌中也能看出來)。他的轉身如魚得水,是生活的必需品。
這幾年關於海峽題材的歌詞很多,但真正寫得好的作品不多,孫新凱的《海峽裏的人》算是壹部優秀的作品。同樣的寺廟,同樣的塔,同樣的黃土塑菩薩。同壹個祖先,同根同源,同壹個童謠,唱的都是中國。同樣的燕子,雙方都有家,同樣的團圓酒,釀造了多少個春夏秋冬...
就這樣,孫辛開把最耀眼的民族風格帶進了詞界,把豐富的詩意帶進了詞界。他把每首歌的歌詞都寫成了詩,這讓很多著名的作曲家和歌手感到驚訝。他把自己每壹行優美的文字都變成了旋律和音符,回蕩在聽眾的心中。
作為福州人,他也為方興未艾的福州歌曲創作註入了力量。福建方言是漢代八大方言之壹,定型於唐末五代。福州方言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孫鑫凱的《告訴妳的家鄉》(張作曲,胡瑋煒演唱)生動地展現了福州話:
告訴(喊)我的家鄉,
竹筍長得滿山都是;
告訴(喊)我的家鄉,
我的眼睛(眼淚)在雨中變成花朵,
雨中的花
我的家鄉與大海相連,
祖厝青山下,
家是遊子;
抓住池塘裏的明月,
小溪接觸到魚和蝦,
我怎麽能不去想呢!
(啊!抓住池塘裏的明月,
小溪接觸到魚和蝦,
我怎麽能不去想呢!)
我的家鄉養育了我,
走向世界,
心裏總想報答;
鵝回來了,
又是桃花和梅花,
我怎麽能不去想呢!
(啊!鵝回來了,
又是桃花和梅花,
我怎麽能不回家呢!)
告訴(喊)我的家鄉,
客鵲在門前啁啾;
告訴(喊)我的家鄉,
告訴滿街的茉莉花。
告訴滿街的茉莉花...
2018“百度”為孫新凱列出了壹份獲獎作品“名單”——
獲獎作品有:《海星娃》(兒歌)、《美麗的大自然》(兒歌)、《福禪美》(陳永鐵作曲)、《春去西天》(袁榮昌作曲)、《中國春笑》(石作曲)、《船屋》(李侍堯作曲)、《福禪晚報之歌》等。宋)《美麗的瑯岐島》(張作曲)、《人在長江(演唱)、《岷江在我心中流淌》(孟慶雲作曲、趙演唱)、《我的故鄉不老》(孟慶雲作曲、宋祖英演唱)、《這座城市很溫暖》(徐沛東作曲、魏磊演唱)、《名城明珠》(孟衛東作曲)。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他的抒情作品《家》獲得2001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最高音樂獎項)。為紀念澳門回歸五周年,他創作的《這座城市是溫暖的》獲得歌曲創作大賽“讓世界傾聽澳門”二等獎。因為在詩詞方面的獨特貢獻,2O16入選“百年巴敏百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