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200多歲是神仙還是不死?張三豐在歷史上活了多久?

200多歲是神仙還是不死?張三豐在歷史上活了多久?

說起張三豐,我們對他的了解大多是從金庸的小說和影視劇中。影視劇裏的張三豐是功夫大師,但《泰張馳三豐》裏的張君寶是宋末的,而《倚天屠龍記》裏的張三豐是吳唐壹族的族長,明朝的張三豐更是備受皇帝和百姓的推崇。

張三豐,本名童,本名君寶,本名三豐。張三豐是道教的傳說,宋朝以後的很多統治者都很崇敬張三豐。因為張三豐是練丹道的高手,據說有很多神奇的事跡發生在他身上,也因為張三豐的長壽。相傳張三豐壹生歷經宋元明,活了200多年。

那麽歷史上張三豐真的這麽長壽嗎?雖然史記中有很多可疑的地方,但是我們還是通過史料的記載來看看他的人生軌跡吧!

關於張三豐的爭議,大多是關於它的壽命。因為宋元明三代都有張三豐的記載,所以很多人很難說出他活了多少歲。有人認為張三豐活了210多年,也有人認為有三個不同的張三豐,名字相同,都是道士,史料很難區分。

對張三豐生平的記錄更多的是基於他自己的作品。在張三豐描寫自己修身過程的《登梯》壹詞中,第壹句就是:“大元飄遠,揮如戟。”說明妳是元朝的。張三豐在《雲水前》有壹首《幽遊歌》,其中有壹句“幽遊歌,幽遊歌,四十八年殺”。這首詩的時間是至元三十壹年,即1294,說明張三豐應該生於1247,是宋理宗淳祐七年。

在王希玲的《三豐先生傳》中:“延祐元年,六十七歲,開始入南,遇真龍,傳至大道。”燕友期指1314到1320。延祐元年,張三豐67歲。再往後,他的出生時間也是1247,這正好是他自己詩裏的時間佐證。

1247年雖未建立“元”,但張三豐是遼東人,1234年宋朝滅金國後,長江以北的整個地區都歸蒙古管轄。所以,張三豐自稱袁滿沒有錯。

張三豐年輕時有過壹段當官的經歷。從《水雲集》中的“送老人到賤亭”、“送賤人到江陵”等詩句可以看出,張三豐是被連平章推薦到朝鮮做官的。他對連平章非常尊重,也很感激他的支持。1274年,連平章死後,雖然此時張三豐才27歲,但壹方面由於連拱的去世,另壹方面由於漢儒在元朝地位的下降,張三豐愈發堅定了修行的決心。

關於張三豐的死亡時間,有很大的爭議。明代《高部易傳》、《明山藏》、《舒鳴》等古籍都記載張三豐在天順年間“非隱即現”,但“非隱即現”是虛詞,沒有實際證據證明張三豐當時在世。另外,《七修抄本》和《靜音年表》中關於張三豐天順三年訪英宗的記載也不可信,因為正史中沒有記載。

《明史·季芳傳》中記載“天順三年,英宗賜詔為‘透微真人’,能否幸存,無從得知”,說明天順三年沒有張三豐的蹤跡。英宗為了試探他是否還活著,試圖以專利的形式引出張三豐的蹤跡,但壹無所獲。

根據朱迪在永樂十五年後不再派人尋找張三豐的說法,認為張三豐死於永樂十五年前後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據明史記載,洪武帝和朱迪多次尋張三豐,封建時代賢明善良的皇帝也會求仙。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再到唐宋皇帝,都有服藥求仙的記載。

明太祖在《周顛神仙傳》中記載,他服用了周顛神仙的仙丹,所以明太祖找張三豐應該是求仙。《明史》中記載“太祖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尋之,不得”,以及“某日說死,死於喪”。由此可見,張三豐大概死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雖然事後有“被埋,館內聞聲,復活”的記載,但張三豐修道成功也是情理之中。

就這樣,張三豐活了140多年。有人說,明朝開國皇帝朱迪曾多次尋找張三豐,這說明他當時還活著的說法是不準確的。然而,據《明史》記載,朱迪多次派胡穎尋找張三豐,為的是“查明皇帝是否平安”。對朱迪來說,找到文健遠比找到張三豐重要。很可能主要是找他,順便找張三豐。《明史·胡穎傳》記載:“在應到來之前,盛傳皇帝跳海,皇帝世世代代派內大臣鄭和下西洋,疑神疑鬼才放了他。”

永樂十五年後,他停止尋找張三豐的消息,是因為朱迪得到了文健下海的消息,於是派鄭和下西洋尋找張三豐,而不是在陸地上尋找。這進壹步證明,朱迪只是通過尋找張三豐才得知建文帝的消息。

張三豐的封號很多,其中宗封他為“三豐仙人”、“忠孝仙人”,明封他為“遊龍隱仙六祖”,明熙宗封他為“飛龍顯大仁濟世”,明英宗封他為“通渭顯真人”,明憲宗封他為“韜光養晦”,明世宗封他為“大清”。

正史中被多位皇帝冊封,可見張三豐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張三豐之所以受到眾多統治者的青睞,不僅僅是因為他靠的是“道術”,更重要的是他的長壽。能夠活到至少140歲,還被百姓和統治者認為死後有可能繼續活在世上,不得不說他在修煉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各種傳記和傳說中,張三豐有很多名字,比如邋遢道士、三豐、軍師等等。根據傳說,他有大耳朵和圓眼睛,必須像戟壹樣留著胡子。不管夏天還是冬天穿抹布,壹頓飯能吃好幾升飯,幾天甚至幾個月不吃也沒關系。張三豐經常在太陽下旅行,參加天宮仙子會。

張三豐主要生活在元代,與元代著名畫家黃有過交往經歷。黃的《富春》作為傳世十大名畫之壹,至今仍為浙江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明代蔣紹樞《默詩史》中記載黃曾往來於三吳,與張三豐等人交好。晚年黃加入主張三教合壹的全真教,張三豐思想以道教為主,兼容儒釋道。他們在栽培系統上很接近。

從道教太極拳到內家拳,張三豐對道教武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何川創立的道教太極拳與民間太極拳有很大不同,他主要闡述道教哲學、內丹學、經絡、易學等道教思想。

在道家思想方面,張三豐突破了晦澀難懂的道家經典的束縛,將韋伯陽的《童燦氣》、陳摶的《無極圖》、張伯端的《五真篇》等丹學經典著作的思想進行了整理,並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明清時期的道教流派很多都與張三豐有關。清朝末年,尊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教流派多達17個。

雖然從歷史記載中不可能確切知道張龍三豐是如何生活的,但我們只能根據史料進行推測。但越研究越能理解他的神奇,他對後世文化的文化影響不容忽視。

參考資料:

1,《雲前》

2.三豐先生傳

3.明史

4.無聲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