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印度]
漫漫長夜的黑暗,
像痛苦壹樣,它是啞巴;
黎明的黑暗,
像和平壹樣,它是無聲的。
(顏屋譯,選自《螢火蟲集》)
做出贊賞的評論
黑暗,本質上是壹種極度缺乏光明的客觀現象。很多詩人習慣用這兩個字從其自然含義來描述現實生活。而在這首詩中,泰戈爾卻從現實生活出發,探討這兩個詞指向宇宙社會的哲學意義。
具體來說,這首詩通過對“長夜的黑暗”和“黎明的黑暗”的對比觀察,表現了詩人特定的心理感受和深刻的思考。“長夜的黑暗”意味著對那些在那裏的人漫長而渺茫的等待。等待本身就是壹件困難的事情,漫長而渺茫的等待是壹種想休息、想停下來的巨大精神壓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詩人把漫長的“夜”歸結為漫長的痛苦。“黎明的黑暗”則不同。雖然提供了壹個黑暗陰郁的場景,但是這個場景的存在是短暫的,緊接著太陽從東方天空的爆裂,世界又會恢復原來和諧穩定的秩序。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把“黎明的黑暗”比作寂靜的“和平”。詩人似乎告訴我們這樣壹個哲學:黑暗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光明的到來失去信心。現實的人永遠不要放棄對希望之燈的執著追求。
在藝術上,這首詩除了強烈的對比之外,還巧妙地運用了通感:“長夜的黑暗啞如痛苦”是從視覺到知覺再到聽覺的逐漸轉化;“黎明的黑暗,/像和平壹樣,是無聲的”這句話也是如此。
(曹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