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山鎮:246000
湯溝鎮:246716
橫埠鎮:246725
香鋪鎮:246728
錢橋鎮:246732
麒麟鎮:246700
義津鎮:246735
浮山鎮:246736
官埠橋鎮:340722
金舍鎮:24.6萬?
前埔鎮:246000
擴展數據:
樅陽縣地貌主要受地質構造控制,形成北高南低,中間低平,低山丘陵與丘陵相間,河邊湖泊環繞的境內。
樅陽縣屬於長江流域,長江流經縣域78公裏。境內有四大水系,即姚晨湖、白蕩湖、菜子湖和“兩塞”(神思湖和堂邑湖)。樅陽屬亞熱帶暖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全縣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水量1326.5毫米..
截至2018年末,樅陽縣有15個鎮、4個鄉、214個行政村(社區),常住人口714人。
樅陽縣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定居生活。西周時為粽子之國,西漢元豐五年(公元前106年)設廬江縣,稱“樅陽”2100多年。關於其縣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壹、從古代的粽子國中日《左·溫柱安公十二年》:“子楚孔智淑子與粽子圍巢。”杜註:“宗國屬,即宗陽,為古方國,姓燕。漢武帝在老城設郡,以古國名之。”
二、《爾雅十目》:“樅樹,松葉,柏木。”《本草綱目》:“柏葉散,柏葉樅。”據《說文》記載,縣城後面有許多杉樹。“縣城位於山南,故名樅陽”。
第三,在古代,樅陽有許多杉樹,所以人們把這條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市,經菜子湖進入長江的河流命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於宗川北岸,水北為陽,故名。
漢武帝劉徹南巡樅陽,在河裏射餃子。盛唐時曾寫過《樅陽之歌》。陶侃曾任晉代宗陽令。隋開帝十八年(598),改為同安縣。唐之德二年(757),同安縣改為通城縣。
1949年2月,桐城郡被分為桐城郡和桐廬郡,桐廬郡的轄區現為樅陽郡。縣初設鄉鎮鋪,後遷至唐家溝。1951年,桐廬縣改為湖東縣。1954年,縣遷至樅陽鎮,7月1,1955,恢復樅陽縣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安徽省樅陽縣
參考資料:
博雅地名-樅陽縣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