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新詩詩人確實創新了詩歌的風格,但私底下認為這兩種風格都不是特殊的形式。
以下是壹些學者的觀點。基本上,我同意他們的觀點。有興趣的可以看全文。另外,下面我幫妳摘抄壹下。喜歡就忘了領養!
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許教授說:“雖然目前網上對趙麗華的詩褒貶不壹,但至少說明大家還是很關心中國新詩的命運和前途的!”
他認為,趙麗華的詩之所以在網絡上引起如此強烈的反應,原因之壹是“明顯的口語化寫作”,“這個問題壹直在爭論”。他舉例說,詩人艾青在1939寫了壹篇文章《詩歌的散文美》,裏面提到壹個工人在墻上寫了壹個通知:“安明,記住那輛車!”艾青認為“這很美,應該是有才華的詩人寫了這個通知。”但艾青在1980發表《論詩》時,卻“把這句話改成了‘這很美,寫這個通知的人應該有詩人的天賦’!”
徐教授說:“形容詞前後的變化,也說明了艾青先生對口語寫作態度的變化。更何況大詩人,更何況普通網友?如果正常評價,還是會推動詩歌的進步。但是,如果壹個叫陳修園的人說‘她不甘寂寞,故意嘩眾取寵,這和在大街上撒尿吸引別人‘註意’是壹樣的’,那就不合適了!"
他進壹步指出:“唐代雖有‘床腳壹線那麽亮’、‘飛檐走壁三千尺’等白話詩,但這真的是白話嗎?這些詩孤立來看是白話,但從全詩來看就不是白話了。壹句白話怎麽可能有七言或五言,押韻,平仄?很多詩歌表面上看起來是白話文,實際上是經過加工的,經過加工的節奏鮮明的不自然的語言是詩歌語言區別於小說等其他文學作品的最大特點。從這個角度來說,就算金代傅玄的三個字是淡淡的,我也是有感而發。歪著耳朵,不是汽車聲。”不能說是白話!"
焦點
南京師範大學學院博士生王卓華充分肯定了徐教授的觀點:“口語寫作的初衷是讓詩歌通俗,但通俗了也不全是口語化,口語化離不開壹定的規則。”王卓華說,“我很少關註新詩,因為我感覺新詩已經被附體了。
王卓華理解的詩歌至少有兩個特點。“壹個是音樂性,即詩歌形式的節奏和韻律之美。第二,真性情,也就是思想的真實性和個性,脫離了詩歌的這兩個特點,只能淪為壹種折線的、無病呻吟!”
南京大學中文系傅元峰博士也寫詩,他壹直關註詩歌的發展。
他在接受采訪時直言:“這已經不是壹種詩歌現象,而是壹種網絡現象,壹種文化現象。”
他認為,“所謂的‘梨花體’只是趙麗華作品中的壹小部分,但真正代表趙麗華水平的並不是這些所謂的‘梨花體’,趙麗華也不能代表中國目前的詩歌創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