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五言詩開始時,前人的看法頗不壹致。西漢的梅成、李陵、蘇武、班婕妤這些舊五言書,其實都不靠譜。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應該是東漢班固的詠史詩。鐘嶸的《詩》說是“無字”,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還很不熟練。繼作者有張衡的《同聲之歌》、秦嘉的《贈女詩》、趙翼的《病歌》等。,他們的表演技巧也越來越成熟。東漢末年,壹位佚名作家的《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著五言詩的成熟。到了建安、魏晉南北朝,五言詩已經成為最流行的詩體,出現了大量的名篇。
五言詩是古代漢詩的體裁之壹。指每句五言的詩,全詩由五個字組成。五言詩是吸收漢族民歌而形成的。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從而擴大了詩歌的容量,更靈活細致地表達感情和敘事。音節方面,奇偶匹配,更具音樂性。因此更適合漢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漸取代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壹。初唐以後出現了近體詩,包括五言詩和五言絕句。唐以前的五言詩壹般稱為“五言古體詩”或“五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