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中有很多“憂郁多病之身”,屈原、趙匡胤、李賀等人也被列為古代著名的抑郁癥患者,但追溯抑郁癥的正統起源還得從西方說起。
擴展數據:
抑郁癥的時代變遷:憂郁,壹個憂郁的英文單詞,來源於希臘語melainachol,意思是黑膽汁。古希臘人認為,人格受粘液、黃膽汁、黑膽汁、血液四種體液的影響,黑膽汁過多會導致抑郁。
公元前5世紀末,被譽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認識到抑郁癥是由內外因素混合造成的。他對當時流行的祈求上天的“神療法”不屑壹顧,認為這都是騙人的,提出服用曼陀羅花等草藥通便或催吐,以達到體液再平衡的效果。希波克拉底還建議國王帕·迪卡斯二世與他所愛的女人結婚,以治療抑郁癥。
在中世紀,基督教統治著整個社會,抑郁癥被視為壹種惡性疾病。著名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靈魂不會屈服於肉體疾病,靈魂不在上帝的管轄之下,也不受魔鬼的誘惑。抑郁癥患者,加上當時所有的精神病人,因為不信神,得不到救贖,被認為受到了神靈的譴責。
抑郁在中世紀被道德化,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浪漫化。傳統上,巫術在北歐與抑郁癥聯系在壹起,而天才在南方則與抑郁癥相提並論。這個源頭可以追溯到亞裏士多德,他認為抑郁癥並不是壹件壞事,“在哲學、詩歌、藝術、政治方面都很傑出的人”都有憂郁的特征。
17世紀是歐洲的理性時代,生理學和解剖學領域都出現了巨大的成就,為人們認識精神疾病提供了唯物主義基礎。1621年羅伯特·伯頓對憂郁的分析,是前人對抑郁癥研究成果的縮影。當時把人當成機器,代表人物是哲學家笛卡爾。
當純粹理性過於枯燥的時候,浪漫主義開始興起,從18年末到維多利亞時期,抑郁也隨之改變,被當時的人們視為壹種有見地的心理狀態。康德認為“憂郁可以遠離世俗的塵囂”,“建立在規範基礎上的美德有壹個特點,似乎與靈魂的憂郁相結合,達到最高的和諧。
現代對抑郁癥的認識主要來源於精神分析理論和心理生物學。弗洛伊德說,抑郁癥是悲傷的壹種形式,是由於失去了原有的欲望、食欲或性欲而引起的。"失去欲望的人往往會抑郁。"現代精神病學的創始人Kraepelien將抑郁癥分為三種類型,從最輕微的精神懶惰到最嚴重的癥狀,包括“夢壹樣的妄想和幻覺”。
人民網-抑郁癥鬥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