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重要,漢語開始吸引越來越多外國人的關註,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擴大。現在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對外漢語課程,國外也有孔子學院。總之,對外漢語教學已經發展到壹個新的時期,吸引了許多學習者。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中國學習者掌握漢語交際方法,理解漢字,說清楚漢語。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授基本的漢語知識,還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采取有效的交流策略,更多的漢語學習者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壹,常用的溝通策略和方法
(壹)課堂滲透法
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壹門課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有限的課堂時間,運用合理的策略,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適當地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比如日常問候語“妳好”出現在班上時,老師可以深入解釋:對同年齡、同輩的人打招呼就可以了,但問候老人、長輩時要用“妳好”這個詞。其中,老師可以接著給學生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尊老愛幼,以及儒家尊老愛老的思想。
再比如,在教“帽子”這個詞的時候,老師可以向學生解釋,中國人不喜歡戴綠帽子,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綠帽子”是壹個很不好的代名詞,可以給學生講“綠帽子”背後的故事。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地道的漢語知識,還可以了解中國的文化。同時也能活躍課程氣氛。
再比如,老師用PPT教學,展示祝福語、紅包等的時候。在婚禮上,學生們會對新人的婚禮表示祝賀,“祝妳們幸福!”。在展示的中國婚禮中,新娘戴著蓋頭,這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所以老師可以補充壹些關於中國婚禮的傳統文化習俗,比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新郎新娘婚前不見面等。雖然是壹種老式的文化,如今已經不再流行,但是壹些合理的成分還是可以講給學生們聽的。
(二)文化專題展示方式
對外漢語教學和語言知識教學不是單調的。在不影響整體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選擇壹些貼近教材內容的文化進行專題展示。整合壹些傳統文化素材,巧妙合理地嵌入語文教學。
比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壹些有代表性的詩詞給學生講解分析,調動學生思考詩詞背後的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深刻內涵。從先秦的詩經、禮樂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詩歌。教師要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各個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和背景。這種主題式的傳統文化傳播教育方式,會大大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逐步了解中國豐富多彩的古代詩詞歌賦。
(三)課外活動實踐交流法
有條件的學校,在對外漢語教學時,不僅要利用好課堂時間,還要設計壹些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比如學校可以利用壹些文化性比較強的傳統節日開展相應的活動。對於中國北方的學校來說,在端午節期間,鼓勵學生在食堂看餃子。在觀看和品嘗粽子的同時,學生們肯定會思考這種特殊的食物是怎麽來的。這時候老師就可以給學生講清楚粽子的故事了。北方人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個經典的歷史故事將大大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再比如,重陽節,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爬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也被稱為“登山節”,是秋天裏令人耳目壹新的時候,那時到處都是黃色的花。深秋爬山,欣賞美景,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重陽節登高,不僅意味著避災,更意味著步步高升。“高”也有長壽的意思,人們認為“攀緣”可以導致長壽。在登山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添加自己的思鄉之情,表達自己的感受。老師為學生詳細講解,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溝通策略
(壹)在傳播內容上,要註重異同,循序漸進。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在傳授漢語知識的同時,應註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因為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復雜。對於壹般的留學生來說,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普及教育,不僅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學習壓力,還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傳播傳統文化時必須掌握壹定的策略。在內容層面,要註重異同,遵循循序漸進的順序。例如,學生的國家和中國在歷史背景上的相似性是文化交流的壹個很好的起點。這種精準的切入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在接觸新的文化時的抵觸情緒。在相同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介紹和講解後,老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我講壹些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中國特色傳統文化的興趣。壹般來說,教師應該先介紹物質文化,再介紹抽象文化。因為,物質文化,有了有形的形式,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接觸和掌握,而抽象的文化,大多是壹些人文精神,需要學生掌握壹定的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理解。教師在選擇講壹些物質文化的時候,也要註意盡量避開壹些敏感的政治、軍事話題,這樣有助於集中學生的註意力,使他們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入思考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物質文化,如飲食、武術、剪紙等。,這些具體的東西本身也承載著壹定的精神文化,教師要善於引導,做出合理的解釋。學生在了解了物質文化背後的人文故事後,可以給他們講解壹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通過這些深刻的文化內涵,學生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