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如行,楷書如立,行書如行。行書的書寫速度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筆畫和結構也介於兩者之間;他的筆法既不像草書那樣自由奔放,也不像楷書那樣嚴謹規整,而是遊絲卷入,筆畫連綿,節奏明快,生動活潑;其結構不像草書那樣奔放不拘,也不像楷書那樣獨立方正,而是刪繁就簡,破方圓融。
到了晉代,上至皇族,下至平民百姓,書法幾乎無人不精,名家輩出,如魏、索、陸、、俞、謝、王等。書法在金代早於詩歌、散文,發展成為壹門非常成熟的藝術,因此,金壹詞已與唐詩、宋詞並列為中國藝術史上的壹座豐碑。行書形成於東漢末年,魏晉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其最高成就是“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約321-379),晉代瑯琊人,王氏名門。他是從官至右軍的將軍,又是文官,所以後來被稱為“王右軍”。12歲時,父親教他筆法理論。"如果妳使用壹個大綱,妳會意識到壹些事情."年輕時師從魏夫人,後渡江北上,遍遊名山,博采眾長。他認真學習草書和楷書,草書師從張芝。隸書靈感來源於鐘繇。他融合了魏晉名家的技藝,在神韻中凝聚了魏晉玄學之美,自成壹家,將外在的規則內化為心靈的需要。達到了壹種沒有確定規律的藝術境界。它的行書在當時是獨壹無二的,“右軍字體變。”其英氣自然,故被認為是從古到今的典範,達到了“貴於他人,古為上”的藝術高度。
每年三月初三,古人到水邊遊玩,為的是消災,稱之為修。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同、孫綽、謝安、支遁等465,438+0名士,在會稽山中的蘭亭(今浙江朱蘭紹興西南)舉行大典。朋友們在茂林種竹,即席寫了37首詩,取名《蘭亭集序》,推薦王羲之為這部集作序。此時的王羲之置身於優美的自然景觀中,酒酣耳熱之時,思緒萬千,自然之美與人情之暢達奇妙地交融在壹起,所以這本書就是《蘭亭序集》,又稱《蘭亭序》。
《蘭亭集序》的構圖、結構、筆法都相當成熟圓潤,在紙墨的縫隙間有著濃郁的藝術魅力。用筆充滿神韻和力量,融合了篆書、隸書、草書的規則。中心開始轉壓,線條如流水。每324個字,每壹個字都被王羲之塑造成鮮活的生命,充滿了筋骨,充滿了血肉,被賦予了不同的性質、精神和儀態,如坐、臥、行、走、舞或唱。在壹定的範圍內,有的像楷書,有的像草書,仿佛像壹群才子,相互交往,飄逸靈動。王羲之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字體結構的多樣性上,還體現在重字的結構上。20多個“誌”字沒有壹個是壹樣的,各有各的風格和精神。在整個布局中,縱向行為為中心,文字交錯錯落有致,但文字之間是有聯系的,不可分割的,字裏行間流淌著壹種音樂的節奏。黃庭堅說:“《蘭亭序》是草,王右軍壹生以此書為榮。反復看了壹遍,略有不盡如人意。”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禪房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序》為古今之首,其人物或大或小,均以帶體現,皆合乎法度,故亦為神品。”《蘭亭序》從文學角度賞析,文字優美恬淡,情懷曠達。是千古佳作;從書法的角度看,體現了筆意、骨與肉、形與神、剛與柔平衡中和的古典美學理想範式。因此,《蘭亭序》被譽為“書法之冠”,被歷代書法家精心研究,推崇為“天下第壹行書”。
精致的藝術形式來自特立獨行的生命形式。《蘭亭序》的成功絕非偶然。魏晉人和漢人在精神追求上有很大不同。漢代對士子的要求集中在德、節、儒、廉,而晉代則註重才氣、氣質、文風、格調。從遵守道德規範到重視個人內心感受,儒雅的氣質和直爽任性的行為成為士人的理想追求。王羲之率真,不拘小節,喜歡清靜。他被當時的人形容為“飄然如雲,靈巧如龍”,壹個具有魏晉風度和玄學內涵的名士。曠達的性格造就了他書法的渾厚大氣和自然雋永。落實在《蘭亭序》中時,表現出壹種天人合壹的自由境界,散發出壹種自然飄逸、自由質樸的氣質,還滲透著壹種不拘泥於事物的心靈感應和藝術功力。所以把這些條件合二為壹,把泉水釀造成酒,就濃縮成了這樣壹幅美麗芬芳的藝術傑作。
世界上的珍寶最初都是偶然產生的,現代書法家沈感嘆“那時候,無憂無慮是完美的”。《蘭亭序》寫完後,王羲之很自傲。後來他又寫了十幾遍,都達不到原著的精彩細膩的境界。這幅行書成了王家的傳家寶,傳給第七代禪師孫智勇時,還特意修建了存放《蘭亭序》的閣樓。智勇臨終時把它傳給了他的弟子。把它藏在橫梁上。此時正是初唐,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不惜派人購買王的真跡。蕭藝,這個建議,裝扮成壹個貧窮的學者,欺騙了挑剔的人才,並竊取了蘭亭集序。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弘文館的書法大師馮承素、趙默等人精心臨摹了幾本,送給皇室和奴才們。當時這種“劣質原版”的復制品也是“貴在洛陽”。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余士南等名家傳世。唐太宗親自為《晉書》題寫《王羲之傳》,並對王羲之的書法大加贊賞:“故究古今,至臻完美者,唯王逸也!”將他的書法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太宗臨終時,下令將《蘭亭序》原件隨他陪葬。從此,原本的《蘭亭序》就被埋在地下,永遠不為世人所見。我們今天看到的最好的《蘭亭序》抄本是馮承素拓本,其卷首有唐中宗李習安神龍年號小篆,又稱“神龍書”,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的書法篆刻有《樂顏論》、《黃庭靖》、《東方朔畫贊》等楷書作品,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草書在墨寶傳世的有十余種,如冷切棒、姨媽棒、初月棒等。雖然這些墨寶是唐朝雙鉤的復制品。但都是稀世珍寶。他的行書《快雪中艷陽帖》只有24個字,還被清朝乾隆皇帝列為“三喜帖”之首。
王羲之的書法風格與漢代和西晉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法精美,結構多變。他最大的成就是增加了古法的破壞,把漢魏的樸質書風變成了筆法細膩的書風。草書渾厚不拘壹格,隸書靈動綿密,行書蒼勁自然。他把漢字書寫從日常使用引入了壹個講究技巧和品味的精神境界。其實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它預示著書法家不僅發現了書法之美,而且能夠表現出來。後來的書法家幾乎沒有不臨摹正西書法帖的,所以王羲之有“書聖”之稱。
王羲之的書法也影響了他的後人。他的兒子很神秘,擅長草書;凝,作草官;會徽是草書;去他媽的,擅長寫作;煥之,善草書;祭之謂“小賢者”。黃《論東觀與徐論》雲:“王四子書,寧、曹、惠、桓,皆傳世於,各有其體,惟體異。凝其韻,練其體,徽其勢,煥其貌,獻其源。”據說王羲之的四個兒子都有自己精湛的書法。然後,他的後代繼續,王的書法代代相傳。武則天試過王羲之的書。王羲之的第九世曾孫王,將十卷二十八人的書,從十壹個世代的祖先,提交給曾祖父。武則天命人將原作抄錄,用勾填法編成《郵報萬歲》,仍歸王,但早已失傳。南朝時,王千、王慈、知望都是王族,都有文字。王羲之的第七孫智勇,是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家對中國的書法藝術做出了非凡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