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紅巖
1.大雁是候鳥,定期南飛北歸,很容易讓那些滯留外地,不能定期回家的人自我比較,生出無盡的憂慮。比如:
家鄉在哪裏?想想就很悠閑。淮南秋雨,雁從高寨來。
——魏的《燕文》
小發梳水坐冷塘看秋。國之心無窮,壹只大雁過南塔。
——趙薇《冷塘》
春秋兩季大雁遷徙,到了秋天,大雁似乎在掙紮著飛回老巢。這壹幕常常牽動著遊子的思鄉之情。所以詩人常常借鵝來抒發情懷,抒發深深的思鄉之情。
2.中國古代有“經書滿足傳”的傳說。因為古代人很難和外出的親人溝通,所以讓鵝承擔“信使”的使命。比如:
雁來無據,夢難歸。離開恨就像春天的草,還活著。
——李漁
清平樂
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
——李清照《慢聲》
3.大雁總是以“人”或“壹”的形狀遷徙,所以孤雁(破雁、孤懸、破懸)成了詩人表達其孤獨與漂泊的意象。比如:
風華正茂,舟中聽雨,江面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蔣捷的《於美人?6?1聽雨
浩瀚的河流和低壓的雲層之間,只有壹只孤雁在寒風中嘶鳴,顯得那麽孤獨,渺小,無助。詩人借孤雁的意象表達了他在驚濤駭浪中漂泊的悲傷心情。
第二,月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人們很自然地把人的喜怒哀樂和月亮的沈浮聯系在壹起。滿月讓我想起團圓,缺月讓我想起分離。然而人生總是分多離少,往往是月缺人,月圓人不圓。故人見月,易觸景生情,想起故鄉親人。
最典型的是李白的《靜夜思》:
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已經有霜凍了嗎?我擡起頭凝視月亮,低下頭,懷舊之情油然而生。
也像李漁的《遇見妳歡》:
默默獨在西廂房,月如鉤,孤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為了離愁,心裏特別有滋味。
這首詩是關於離別悲傷的。第壹部是關於風景的,第二部是關於抒情的。清秋的深夜,詩人獨自登上西樓。從《沈默》和《孤獨》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憂郁的深度和他的身影的孤獨。然後他擡頭看見殘月如鉤,既有現實意義,又有象征意義。試想,連月亮都不完整,世界團圓的希望何在?像鉤子壹樣的月亮會給詩人的內心增添多少孤獨和悲傷?
不僅如此,月亮還是遊子聯系家鄉的媒介。如果遊子是從家鄉放飛的風箏,月亮就是線。為什麽流浪者不會迷路?那是因為有月亮!月亮以它無限的光輝照耀著遊子,也照耀著故鄉。遊子擡頭看見了月亮,發出了許多美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鄉,應該還是壹如既往的美麗和寧靜。老家的親戚都在幹嘛?
如杜甫的《月夜》:
在遙遠的福州,她正看著月光,獨自從她房間的窗戶看著它,因為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
這首詩是詩人在長安的戰俘營裏寫的,表達了詩人對妻子和家庭的思念。詩人不是說他通過望月思念妻子,而是想象今晚是漳州的滿月,妻子獨自壹人在望月。雖然她有孩子陪著,但是孩子太小,不懂媽媽的心思,不能替她分憂。這樣就寫出了詩人對千裏之外的迷戀,充滿了悲涼和感慨,使他的詩歌走得更遠。
第三,爬山(爬樓,上臺)
1.中國幅員遼闊,歷代文人墨客都在異地漂泊,杳無音信。壹旦他們登上大樓,向遠處望去,家鄉的風光和親人的老面孔就會相繼浮現在腦海中,難免會從中走出來。所以,登高望遠,珍惜距離,是壹種普遍的感覺:
現在,當我爬上這座山來看妳時,我的心和大雁壹起高飛。悲傷往往是黃昏的心情,心情往往是秋天的氣氛。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武》
昨夜西風雕碧樹,我獨自上高樓,望天涯。想發五顏六色的文具不帶尺子,山長水寬哪裏知道?
——晏殊《最近的花》
沒有心去攀登遠方,遠眺遙遠的家,回家的欲望難以聚集。嘆息多年,何苦久留!
——柳永《巴生贛州》
2.登高,身處山頂或高臺,其實就是身處無邊無際的空間和永恒的時間的交匯處。面對無邊無際的太空,人們會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個體被置於天地之間的渺小;面對永恒的時間,人們會越來越痛苦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暫。這種個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暫,會激發人們迫切地追問自己的人生價值。而追問的結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青春稍縱即逝,壯誌未酬,法華已生。所以,爬山很容易導致沒有滿足自己的天賦,沒有付出自己的抱負的悲傷。
最有代表性的是陳子昂的《幽州城樓》: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只有無邊無際的宇宙,無邊無際,止不住充滿悲傷的淚水。
野心勃勃的因指出陳的缺點而屢遭攻擊。這首詩寫的是他登上舞臺俯瞰。前兩句講的是過去和現在,寫的是時間的長短。第三句,寫“天地”,即太空的浩瀚。第四句寫的是大背景,站著壹個因為無用而感到孤獨和悲傷的詩人形象。詩人迎風流淚,慷慨悲涼,贏得了後世無數才子的強烈* *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