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魯迅,妳可能會想到“怒發沖冠,濃眉如劍,目光銳利,胡須筆直”的人物。作為民族的脊梁,作為以筆為槍的軍人,魯迅總是給我們壹種嚴肅而沈重的印象。
然而,真正的魯迅不僅僅是壹個硬漢和戰士,更是壹個對祖國和人民有著深厚感情的學者,壹個弘揚青春、振興文化的跨界大師。毛澤東曾評論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寫了600萬字,他的作品對小說、雜文、雜文、詩歌都有深遠的影響。除了文學創作,魯迅在翻譯、美術、版畫等領域也有很大貢獻。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壹個真正的斜杠青年。
今天,筆者將帶您走進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和旗手、20世紀的靈魂人物魯迅先生的世界,壹起感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第壹,年輕的時候,我陷入了貧困。我棄醫從文,以拯救同胞靈魂為終身事業。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在當地,周家也是名門望族。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魯迅的童年是在歡樂中度過的。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我爺爺因為卷入科舉舞弊案而鋃鐺入獄。父親變賣家產,四處奔走,最後還是不堪重負,病死了。對於這段經歷,魯迅先生曾寫道,“誰從小康之家淪落為貧寒?我以為在這條路上,我大概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面目。”少年時期的魯迅,因為家庭變故,很早就洞察到了世界的冷酷與善變的人性。這種洞見與魯迅早年的廣泛閱讀和好學是分不開的。
1898年4月,魯迅離開家鄉,去了南京水師學堂,沒有學費。在晚清,參加科舉考試、博取功名仍然是正道,而學洋務則被視為不得已而為之,遭到嘲笑和排斥。後來成績優異的魯迅不負眾望。他考上公費留學,去日本學醫。試圖治療壹個像他父親壹樣被誤診的病人的痛苦。
在仙臺讀書期間,勤奮學習的魯迅很快贏得了老師藤野先生的好感。如果我們沒有在課間看“日俄戰爭教育片”,也許世界上能拯救世界的醫生會多壹些,能治愈民族精神的作家會少壹些。
1906 1月,在壹堂微生物課上,老師像往常壹樣給學生們看壹些圖片。這幅畫裏有很多來自中國的人。當時日俄戰爭期間,壹名日本男子因為給中國做軍事偵探,被日本人綁了起來,準備砍下他的頭向公眾展示,而許多日本人則站在周圍欣賞這壹壯觀的事件。中國的圍觀群眾和其他人壹樣強大,卻麻木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覺得醫學不是什麽急事。所有愚蠢弱小的公民,無論多麽健康強壯,都只能做無意義的宣傳品和看客,認為自己不幸死去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當時認為促進文學藝術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想促進文學運動。”
至此,魯迅決定棄醫從文。廣泛的閱讀,西方文化和新思想的洗禮,坎坷的人生經歷,國家和民族的欺淩,造就了魯迅獨特而深刻的洞察力。他認為“對於面臨亡國滅種危險的中華民族來說,拯救同胞的靈魂比拯救他們的身體更為迫切和重要。”
於是,魯迅來到東京,做了大量的文學翻譯工作,學習了德語和俄語,磨練了自己的才能,為改變中國人的精神做了儲備。
?二、敢於正視淋漓鮮血的勇者,可見其愛國之心。
自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以來,壹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列強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的侵略。中華民族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多少仁人誌士,英雄豪傑,英勇慷慨赴死。在林中挺立的大人群的前排,站著壹個瘦弱的巨人,他唱道:“我向冷星問好,我以血薦軒轅。”魯迅是真正的戰士和英雄。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第壹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喊出了新文學的最強音。《狂人日記》通過被迫害的“狂人”形象和“狂人”的自我描述,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我們同時在吃人。這是壹聲多麽悲憤的吶喊。隨著這聲吶喊響徹長城內外,魯迅也名揚中國。
在那個沒有真理的年代,魯迅不顧自身安危,對腐朽黑暗的舊社會展開了無所畏懼的激烈鬥爭。國民政府通緝魯迅已經七年了。魯迅冒著隨時被暗殺的危險為楊杏佛送行。他沒有鑰匙就不出門,可見他的勇氣和決心。
魯迅是個學者,也是個軍人。他用筆做出了最鋒利的刀槍,刺進敵人的心臟,毫不留情地撕開了封建勢力的面紗。打開魯迅的作品,不僅“狂人”出來;還有孔乙己,壹個貧窮的農村知識分子;花老栓,用浸過革命鮮血的饅頭入藥;雪夜中死去的最卑微的女人祥林嫂;還有阿q,壹個奴性很深,善於精神勝利法的農民。
魯迅對作品中的人物有著深深的同情,對被封建禮教毒害致死的英雄人物也有著深深的悲憤。為他的不幸而悲傷,為他的無可爭辯而憤怒。魯迅用許多偉大而深刻的著作告訴中國人民,只有全民族的大懺悔,才能救中國。魯迅對祖國、對民族、對人民的熱愛之深,願意犧牲奉獻之心,日月可鑒。
??第三,俯首甘為孺子牛,為祖國的未來鞠躬盡瘁。
北大的校徽是魯迅的設計作品。“北大”兩個篆體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構成兩個背靠背站立的人像,“大”字構成壹個站在前面的人像,突出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象征著北大要肩負起開啟民智的偉大使命。
魯迅不僅在北大校徽的設計中體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而且還踐行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信條。
在魯迅的壹生中,幫助青年學生是很平常的事。無論是創作上還是生活上,他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對方。他和年輕人壹起創辦進步刊物,幫他們修改手稿,給他們寫信,把年輕人的作品當成新生活的種子。雖然缺點很多,但代表著明天,代表著希望。
民國四大才女之壹的蕭紅,在魯迅的支持下壹舉成名。
瞿秋白,魯迅壹生最親密的朋友。1935年,魯迅得知瞿秋白被反動派殺害後,非常悲痛。他不顧重病,編輯出版了他的朋友們的譯作集《海的森林》,裝幀精美,極其精美。
為了校對《壹個青年的夢》的矛盾譯文,魯迅累了,幾乎花了整整壹夜。
1936 10 6月19日,患肺病的魯迅先生逝世,壹代民族靈魂隕落。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翻譯文學的先驅,中國現代思想解放的先驅,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偉大導師,怎麽強調都不為過。他曾說,“只有人民的靈魂才是有價值的,只有發揚光大,中國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
壹個沒有精神和靈魂的人就像行屍走肉,任人擺布,茍且偷生;而壹個沒有精神和靈魂的國家,就像壹個傀儡,落後,被欺負。魯迅深刻的洞察力、無畏的勇氣、犀利的文筆、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後輩的幫助,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塑造了民族精神。
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道:“壹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壹群生物;壹個偉大的人民不知道如何支持,愛和欽佩的國家是壹個無可救藥的奴隸國家。”
最後,作者想說,新時代,我們不必經歷重重炮火和奮鬥犧牲,但民族精神需要我們傳承,國魂需要我們弘揚,中國需要我們為她的真正進步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2522-王波-妳好,青城學院# 10碼字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