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詞比較閱讀教學1古詩詞是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深厚積澱的體現。學習古詩詞是學生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比較閱讀法”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恰當合理的比較,引導學生看透語言現象,發現語言規律。初中古詩詞60首,這些詩詞涉及面很廣,涉及大量的歷史知識和典故,要結合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去理解。因此,在這些詩歌的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不僅可以減少教學時間,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1.比較同壹作者同壹風格的詩歌,比如學習李清照的《武陵春》和《醉花吟》,既表達了作者對亡夫的無限思念和哀思,又體現了壹種悲涼感人的風格;但寫法略有不同:五陵春側重於通過描寫人的心理活動來抒發感情,尤其是“聽說雙溪春還不錯,也打算做壹葉輕舟,生怕雙溪春承載不了多少心事。”奇怪的類比,假設的情境寫出了詩人深深的悲傷,與春天的美好形成鮮明的對比。《醉花吟》通過景物寫作,註重抒情性。“煙霞”、“玉枕紗櫃”、“暗香袖”、“簾絡西風”等詞,都烘托出秋天的蕭瑟氣息,塑造了“魂脫不去”、“人比黃花瘦”的女主角形象。
2.比較同壹作者不同風格的詩歌,比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狩獵》和《浣溪沙》。這兩首詩風格不同。“江”豪放,“桓”清新平和。《江》第壹部敘述狩獵情況,第二部抒發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尤其是“我能弓似滿月,望西北,射天狼”這句話,比同樣是豪放詩人的範仲淹更奔放自由。《歡》第壹部描寫田園風光,第二部敘述尋茶之事。“沙沙的衣服和毛巾——賣黃瓜——敲門問野人”都透露著對生活的天然興趣。
再如:詩人杜甫的《春望》壹詩,體現了詩人陰郁失意的詩風。詩人看到“雖國破,山河長存,草木春回”而落淚,又被鳥的氣味所驚嚇。詩人的另壹首詩《皇軍奪回的黃河兩岸》,是詩人為平定叛軍而歡欣鼓舞,為收復失地而瘋狂,為壹起回國而歌唱。兩首詩,壹首憂喜交加,壹首驚喜萬分,壹首欣喜若狂。正反對比突出了詩人和祖國人民崇高的人文情懷。
還有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杜南之前,他生活安逸穩定,與丈夫金石學考據學家趙明誠在文學藝術上遊歷。北宋滅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南下,家鄉青州落入金人之手,藏在家中的大量書籍和文物被焚毀。建言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死後,金人南侵,李清照飽受國破家亡之苦,壹生漂泊。因此,她早期的詞主要反映閨閣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離別的相思。在他後期的詩歌中,他主要寫的是亡夫之痛,喪國之悲,以及受傷時沈郁的鄉愁。
3.將不同作家相同題材的詩歌進行對比,將妳即將學習的壹首古詩詞與其他題材、表現手法相似的古詩詞聯系起來閱讀,形成知識組塊。比如學習何的《詠柳》:“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同時,妳可以看看其他壹些關於“詠柳”的名句,比如,“楊柳岸的馮曉能殘月”(柳永的《玉麟令》),“我聽見了笛聲裏的柳,卻沒看見春色”(李白的《夏塞曲》),“羌笛何必怨柳,那還不夠”(王之渙的《涼州詞》),“我過去了,把這些同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能擴大知識面,又能在比較閱讀中增強感悟能力。
在講授《石灰頌》和《墨梅》兩首古詩時,我們可以牢牢抓住兩首古詩中壹個非常生動的詞“留”,讓學生明白這兩個詞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抱負的:石灰頌中的詩人願像石灰壹樣無所畏懼,潔身自好,敢於化腐朽為神奇,為的是把純真永遠留在人間。在《墨梅》中,詩人利用墨梅不畏嚴寒、芳香四溢的特點,表達了對貞潔自制力高尚品格的向往。這種處理可以激發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張揚個性。
也有壹些不同的作品,描寫的是同壹個事物,但神韻不同。比如《春草》的描寫:“天街的雨脆如酥,但草的顏色遠看近。”有句話叫“花漸欲迷人眼,淺草可無馬蹄鐵。”還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牛羊”。這些詩都是寫草的,只是草的深度和情態不同。通過比較這些詩歌,學生將從他們的作文中獲得靈感。原來同樣的東西也可以寫的這麽有聲有色。
在《送別詩》中,在送別即將赴任蜀中的都督時寫道:“然而,中國有我們的友誼,天是我們的鄰居。何必在岔路口徘徊,孩子* * *沾毛巾。”是壹種少年的離別。在《渭城曲》中,王維說:“勸君壹杯酒,無理由出西天陽關。”這看似脫口而出的祝酒辭,卻是壹種深情體貼的離別。李白瑰麗深情的七絕詩《黃鶴樓·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故人言西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在天邊,長江卻在天上流。”最後兩句看似風景,但風景裏有壹種詩意的細節。李白壹直送他的朋友上船,船已經開走了,他還在河邊看,直到帆影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這時他才註意到壹股泉水正流向遠方的水天交界處。這首送別詩有自己特殊的味道,是壹首詩意的離別。
4.比較不同作家同壹個詞牌名的詩,比如嚴舒的《燕子來了》,辛棄疾的《斷鬥士贈強詞奪理陳同福寄》。顏姝在北宋處於繁榮穩定時期,衣食無憂,無內憂外患。自然,他對住在女孩家附近的人描述——“我懷疑我昨晚做了個好夢,但袁今天正在打草。”而辛棄疾,面對的是南宋風雨飄搖的戰亂時期,奸臣排擠,朝廷無能,內憂外患。在描寫的軍營戰鬥生活中,保家衛國的豪情與難以付出的野心的憤慨並存——“王天下之事除,生前死後功名。可憐白發生了!”
5.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比較意象,是作品中出現的主觀感受的意象。意象在作品中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的,由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首先要把握意象,品味意象的特點和意象所蘊含的感情,然後進行整體的理解和意境的體驗。比如《日落》。在送別詩中,常出現“夕陽”、“落日”、“暮雪”、“暮鐘”等詞,表示黃昏。並不是詩人喜歡在傍晚說再見,而是這種離別的傷感與暮色中的蒼茫感相映成趣。而且到了晚上,俱樂部還會伴著鳥兒歸林,魚兒沈入池底,對於遠在他鄉的遊子來說,更能勾起遊子們的別離。比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再如文的《遙望江南》,“斜光滿水,心碎。”崔豪的“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漸濃,江波上彌漫著悲傷的薄霧。”直到黃昏,積雪壓頂,我們的紅旗凍得不能在風中飄揚的《白雪之歌,送別田務吳回家》。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古詩詞教學無疑有其特殊性。美國比較作家韋勒克認為“比較是壹切批評和科學都使用的方法”,學生可以在閱讀詩歌中開闊視野,通過“比較”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意義。如果初中生經常運用比較法進行閱讀,將有助於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深刻地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提高閱讀效果。
初中古詩詞比較閱讀教學新課標明確指出,古典詩詞閱讀教學要通過積累、感悟、運用,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鑒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咀嚼、理解、感悟、創新上下功夫,讓學生自主閱讀,從整體上感知古詩詞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地步入詩詞的意境,最終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從而積累祖國的語言,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在教古詩詞的時候,從朗讀、理解、背誦、延伸四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首先,大聲朗讀
壹是讓學生自己讀,從題目到作者,從開頭的引言到正文,再到註釋,讓學生自由閱讀,整體感知課文。了解作者和課文大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
1.發音正確。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妳不認識的單詞,學生自己或小組要查字典或詞典來解決。
2.讀詩的節奏。要求在語言層面讀全詩,正確停筆。特別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正確的停頓和有節奏的朗讀能使學生快速進入欣賞古詩詞的角色,有利於理解古詩詞的含義。
3.讀聲調和語言潛力。這有利於理解古詩的感情和氣勢,表現詩歌的抑揚頓挫和跌宕起伏。
第二,理解
多讀書是理解的基礎,這樣才能逐漸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主要用以下方法來引導學生。
1.我們常說“文如其人”,所以理解“人”也可以從側面理解他的寫作。了解作者創作的豐富情感是重要的壹環,可以讓學生對古詩詞和作者有壹個初步的感知,為理解詩詞做鋪墊。理解作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介紹作者的寫作風格。(2)介紹作者的評價。(3)介紹作者的創作背景。
2.理解課文。這是學習古詩詞最重要的部分。這壹環節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首先,讓學生根據筆記仔細閱讀課文,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單詞、詞語和句子,並在小組內提出解決方案。如果他們解決不了,就在課堂上提出來,和師生壹起討論。學生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分析解決,老師進行指導。在這個訓練環節中,學生提出廣泛的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和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入作者創造的意境,品味古詩詞之美。通過各種方法創設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營造生動的藝術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讀者心中的形象,使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感情產生共鳴,進壹步理解作品的主題。
第三,背誦
等“念經”過去了,“念經”也就解決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在真正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把握詩歌的音樂美和意境美,讓學生用心學習,最終完成語言積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的古詩詞壹定要背,而且要在課堂上背。平時在早讀和晚讀課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第四,延伸
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材料,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語文學習的時空。古詩文鑒賞雖然重在自身,但也不局限於壹篇文章。與他人類比,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溫故而知新,擴大閱讀視野,烘托對比,加深理解,對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大有裨益。
當然,古詩文的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但欣賞古詩文的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始終是我們古詩文教學的目標,閱讀應貫穿教學始終。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上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審美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