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嫉妒而戒掉煩惱的人,有快樂也有悲傷。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但對於想要的人來說,東西可以足夠。美與惡的爭論在中間,選擇帶他們走在前面。喝可樂的人往往比較少,但傷心的人往往很多,意思是求禍辭職。丈夫自討苦吃辭職,人情如何盡?他遊在事物之內,而不遊在事物之外:事物沒有大也沒有小,如果妳從內部看它們,沒有什麽不是又高又大的。如果他帶著他的身高來找我,我常常會眼花繚亂,迷茫,如在夾縫中觀望,不知勝敗在何處。不要因為美與惡的產生而悲傷。
我從錢塘遷到焦溪,放了船,服了車馬;雕墻之美,蓋椽子;背對湖光山色,又適合桑麻之野。自始至終賊滿野,獄官司滿;但是廚房沈悶,菊花失色,讓人懷疑我不開心。在壹年的時期裏,外貌豐富,頭發白,白天與黑作戰。我對它的簡單習俗感到高興,而它的官員和人民也對它感到滿意。於是,對花園進行了處理,對庭院進行了清理,砍掉了安丘和茂密的樹木,對破敗的樹木進行了修復。而花園北面,因為市裏覺得臺灣舊,所以略加整修,煥然壹新。看時間和時間,放下妳的意圖。往南望馬耳,望長山,黑暗中可見。近則近,遠則遠,少有隱君子!而它的東面是廬山,是秦人在魯嶴居住的地方。再看西邊的穆棱,就像戰場壹樣,老師還是父親。齊桓公的遺產是巨大的,仍然有幸存者。俯視北方的渭河,深感欣慰,想著淮陰的功德,卻又留戀不舍。平臺又高又安全,又深又亮,夏涼冬暖。雨雪,浪漫的黃昏,我去過,客人也去過。采園菜,取塘魚,釀酒,去黍後吃,曰:“自得其樂!”!
方在時,以身在濟南聞之,賜於弟子,稱之為“超然”,以見余持之不樂者,遊於物外。
[編輯本段]翻譯
什麽都有地方看。如果有壹個地方可以看,可以讓人開心,也不壹定要怪異、新奇、雄偉、壯麗。吃酒糟喝薄酒能使人醉,蔬果能充饑。以此類推,我哪裏會不開心?人要追求快樂,避免災難,因為快樂能讓人快樂,災難卻讓人悲傷。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但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是有限的。如果美與醜的區別在胸中激蕩,選擇與放棄的抉擇在眼前交織,那麽能讓人開心的事情就少之又少,悲傷的事情就多。這叫趨吉避兇。追災避福是人的願望嗎?這是外物騙人!他們局限於事物,卻無法在事物之外自由馳騁;事物之間沒有大小之分。如果把人局限在從內部看,那麽沒有什麽是不高的。它以高大的形象站在我們面前,讓我常常覺得眼花繚亂,沒有把握,就像在壹個縫隙裏看人打架。哪裏能知道誰贏誰輸?所以內心充滿了美醜之別,悲傷由此產生;這不是很可悲嗎!
我從杭州搬到了密州仁智洲,放棄了坐船的舒適和快樂,承受了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墻上雕刻的華麗漂亮的房子,躲進粗糙木頭做的房子裏;遠離杭州的湖光山色,帶著桑麻來到了荒野。剛來的時候,收成壹年比壹年不好,小偷遍地,案件不計其數;而且廚房空著,天天吃野菜。人家肯定懷疑我會不開心。但是我在這裏住了壹年以後,臉全白了,頭發也白了,壹天比壹天黑。我喜歡這裏的民風淳樸,這裏的官民也習慣了我的愚蠢和無能。於是,我修剪了這裏的園中園,打掃了四合院,砍倒了安丘、高密兩縣的樹木,修繕破舊的房屋,以求收支平衡。在花園的北面,靠著城墻而建的高臺已經很舊了,已經稍微整修過,煥然壹新。我時不時會和大家壹起上臺,在那裏玩得很開心。從舞臺上向南望去,馬兒和常山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時而顯得很近,時而又顯得很遠。也許那裏住著隱士?臺灣的東面是廬山,阿沁人陸奧隱居於此。向西望去是穆棱關,隱隱約約像城墻。姜太公和齊桓公的英雄業績仍然保留著。遙望北面的渭河,不禁嘆息,想起韓信在淮陰的輝煌戰功,感嘆自己沒有好下場。這個雖然高,但是很穩;舞臺上的房間很深,但是很明亮,冬暖夏涼。在雨雪紛飛的清晨,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不在,我的朋友也不在,跟著我。我們在花園裏摘菜,在池塘裏抓魚,釀米酒,煮糙米。吃飯的時候,我們都稱贊說:“玩得多開心啊!”"
這時候弟弟子遊正好在濟南做官。他聽說後,寫了壹首詩,把這張桌子命名為“錢潮”,來說明我之所以處處快樂,大概是我的心能超越事物吧!
[編輯本段]解決方案
本文主要發展了超然物外,安於現狀的思想。作者認為,不能超脫事物,就會少壹些快樂,多壹些悲傷;如果妳能超脫事物,即使在艱難的環境中,也有可樂的東西。為了突出後者,用前者來對比,用廣場勝利和四季美景來渲染。
[編輯此段]評論
蘇軾調任周知密州的第二年,修復了壹座殘破的陽臺,其弟蘇轍將其命名為“超然”。蘇軾寫這個“超然臺灣故事”,是為了表現他超脫於物而不樂的思想。這其實是政治受挫後精神壓抑的壹種自我排出。由於蘇軾不同意王安石變法中的壹些措施,邀他人轉讓,仕途坎坷,思想上有回歸老莊的傾向。所謂超然的喜悅,其實包含著政治失意的苦澀。無法擺脫官場,尋求超然的快樂,是內心世界矛盾的體現。只有這種矛盾,才使得文章更加豐富多彩,更有意義。文章景物生動,推理透徹,語言清新自然,如潺潺清泉,體現了蘇文自由灑脫的特點。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1037 ~ 1101),北宋眉山人。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歌、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擅長畫竹、奇石,畫論、書法理論也有突出見解。他是北宋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如黃庭堅之名;他的文字氣勢磅礴,風格豪放,壹改婉約之詞。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 * *是壹位豪放的詩人。
武昌九曲亭[1]
宋·蘇哲
子瞻遷居齊安[2],留在江邊[3]。
祁安是壹座無名山,而江南的五常山[4]長滿了惡毒的野草[5],山谷幽深密密,有浮圖玲瓏屋在其中[6],西有西山,東有韓熙。依山面谷,隱而散[7],蕭瑟獨特,車馬痕跡不及。每風止日出,江面滿息,子張占攜酒[8],乘漁舟,南漂[9]。山裏有兩三個兒子【10】,性格好客,喜歡旅遊。當文子看到它時,壹條毛巾微笑著和他打招呼[11],並和他壹起走[12]。窮山惡水之深,力大無比,掃葉掃草,飲酒同心[13]。如果妳忘了妳的意思,妳經常呆在山裏。在齊安住了三年[14],不知道還能住多久。
不過會適合西山,來往於於松柏之間,九曲,會小平[15]。此時遊客必須休息,倚怪石,樹蔭,遠眺河流,仰視陵墓[16],遠眺山谷,風雲變幻,山腳下朝後[17],都有利於左右[18]。有壹個廢棄的亭子【19】,它的廢墟太窄,容納不下所有的客人。旁邊有幾十棵古樹,大部分都被幾千尺圍著[20],我們沒法攻擊[21]。子瞻每走壹步都是低頭,需要整天吃醋[22]。壹旦有大風雷雨,拔掉其中壹個,否定它的依據[23],亭子就寬了。子瞻與客入山看了,笑道:“妳要使我亭中邪麽?”然後相和營。亭,還有西山的勝利。子瞻是最幸福的。
我曾經是壹個少年,從兒子開始旅行。有山可爬,有水可漂,孩子的遠見不是第壹[24]。如果達不到,搬去日本就失望了[25]。到其無憂無慮,無憂無慮的泉石,摘林暉[26],拿起溪水,用水飲之,觀者以為其不朽。蓋世之樂無窮,自在其樂[27]。只有當它驕傲[28]時,壹切才能變得容易。而且是既討厭[29],又沒有自嘲的人。比如前面的飲食混合[30],壹個要飽[31],壹個要臭[32]。誰知道得失在哪裏[33]?只有它配得上中國[34],它對外部沒有責任,但它是無知的。這個孩子快樂的原因也是[35]。
註意事項:
【1】五常九曲亭:據《清史誌》記載,“九曲亭位於五常縣西九曲嶺,為孫吳遺物,宋蘇軾重修,蘇轍所記。”武昌,今湖北孫藝程。
[2]子瞻:蘇軾的字。祁安:古郡名,即黃州,今湖北黃岡。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有人指責蘇軾寫詩誹謗朝廷,蘇軾被貶黃州,擔任黃州應永的副使。
[3]陸羽江:蘇軾到黃州第二年,由定慧園遷至臨高閣,其地近江,故為雲。
【4】江南武昌的山:黃州與武昌(今湖北孫藝程)隔江相望。武昌的山指的是單凡,也被稱為元山。蘇軾有《憶單凡》,其中說:“我住臨高閣下,向西漂流,泊於單凡,即凡口。.....順著山往南,到了韓熙寺,頂上有曲山,山頂的祭壇和九曲亭都是孫氏的遺物。”又《答秦太虛書》:“我住在對岸武昌,山川秀麗。”
[5]pütuó:參差不齊。
[6]浮圖:梵文,又稱佛圖、佛塔,即佛塔。精舍:佛寺。
【7】隱松:林木蔥郁,隱天地。“栗”與“櫟”同音,即橡樹,落葉喬木,其果實稱為櫟,樹葉可餵柞。
[8]政策:也是工作人員。人員策略:稱之為人員。
【9】亂流:過河。
【10】二三子:指壹些青年儒生;《論語》是孔子給學生的壹種稱呼。
[11]毛巾:無冠,但頭上系壹條毛巾。壹條毛巾迎壹個微笑:顯示了蘇軾與山中青年的融洽關系。
[12]流浪(cháng yáng):自由交往的表象。
[13]齊心協力:互相慰問。
【14】齊安三年:本文寫於元豐五年(1082),蘇軾已在黃州居住三年。
【15】得小平:得稍平處。小平:壹個是“少平”。
伏苓:高山。
[17]山麓:壹般指山中的樹木。到後面:向陽,背陰。
[18]效果:呈現。
[19]有壹座荒廢的亭子:據說這裏有壹座荒廢的亭子。
【20】白薇:指樹幹的粗細。千尺:指樹的高度。
[21]金:斧等工具。
【22】傲慢(bì nì):斜著眼睛看,有計劃。
[23]排除:排斥,驅逐。把樹趕出它所占據的地方。
[24]錢(qiān)商:舉衣。第壹:去吧。
[25]搬到日本:壹連好幾天。
[26] Pick (xié)林暉:在山上采摘花草。“回”是草的總稱。
【27】適合:符合自己的心意,表達自我享受。蘇軾在《超然臺》中說:“萬物可觀,可觀則有可樂,不必怪奇美。〓如果妳啜飲,妳會喝醉;水果蔬菜植物都能吃飽,我也不樂意推這種。”這就是所謂的。
【28】《齊芳》句:意思是蘇軾得到壹種愉快的快感時,他認為這是最愉快的享受,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這種快感。
[29]“和”句:意思是當蘇軾已經享受夠了這種樂趣的時候,他總是對這種樂趣感到滿足,感到驚奇,感到好笑。“累”,滿足。“灑”,驚。
[30]雜項:陳列著各種各樣的食物。
【31】吃飽:重要的是吃飽。
[32]委員會:已放棄。腐爛:腐爛發臭。吃飽了就把吃剩的都扔掉,任其腐爛發臭。
【33】“誰知道”這句話:意思是沒有人能知道生活的樂趣是從哪裏來的,又是從哪裏失去的。換句話說,人生樂趣的得失是無常的。
【34】“只有”三句話:意思是因為得失無常,妳只能要求自己問心無愧,活得無可指摘,但就讓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吧。“顧”,姑且這麽說吧。“余”,活在世上。
[35]是的,就是從方便的角度來說。
翻譯:
子瞻被貶到了齊安(今黃岡),在長江邊上建了壹處住所。齊安沒有名山,但長江南岸的武昌(今鄂州)群山起伏連綿,山谷幽深。裏面有佛塔和寺廟,西邊是西山寺,東邊是韓熙寺。背靠山脊,面向山溝,隱藏在茂密的松樹中(同“橡樹”)。他們孤獨,與世隔絕,看不到車馬的喧囂,看不到人的足跡。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了,江面平靜了,子瞻就拄著拐杖,拿著酒,跨過長江,直奔南山。山裏的幾個人,熱情好客,喜歡遊山玩水,聽說子瞻的到來,個個裹著頭巾,笑語盈盈。然後他們手牽著手,放心地走上樓梯,壹直走到山的盡頭。大家都筋疲力盡了,就停下來休息壹下,掃壹掃落葉,坐在草地上,互相舉杯,互相問候,心情舒暢的時候甚至忘了回去,於是常常在山裏呆著。因為過著如此安逸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並沒有覺得時間過了很久。
不過去西山的話,要從松樹和柏樹之間穿過,走過彎彎曲曲的狹窄山路,然後會看到壹個稍微平坦的地方,遊客肯定會在這裏休息。人們倚在崎嶇的巖石上自娛自樂,在茂密的樹蔭下休息,俯視滾滾的河水,仰望巍峨的群山,掃視旁邊溪流的山谷。風雲變幻,山腳下正反景象,都呈現在人們的身邊。平地上有壹個破舊的亭子,它的廢墟很小,很多遊客坐不下。亭子旁有幾十棵古樹,似有百余碼之大,似有千尺之高。用刀斧是不可能砍倒它們的。子瞻每次到樹下都壹整天(無奈地)瞇著眼睛看他們。有壹天,刮起了暴風雨,其中壹棵古樹被連根拔起。子瞻趁機把倒下的老樹倒下的地方收拾了壹下,亭子的地基擴大了。子瞻和他的朋友們進山看了看,相視壹笑說:“這大概是(上帝)要我們重修亭子的東西吧?”於是大家壹起重建了壹個新亭。亭子建成後,西山的景色就完整了。子瞻對這件事高興極了。
從前,我年輕的時候,跟著子瞻到處跑。遇到山就爬山,遇到水就劃船。子瞻帶頭撩起衣服,卷起褲腿,走在我前面。有些地方是達不到的,子瞻總是為此整天郁郁寡歡。有時他壹個人遊泳,在春石上悠閑地徜徉,采摘樹林裏的花草,采摘落在山溝裏的果實,從小溪裏舀水喝。看到他這樣的人,往往會把他當成神仙般的人物。其實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樂趣,讓人感到無憂無慮的東西才是最受歡迎的。而當他滿足的時候,這種快樂是什麽都換不來的;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沒有壹個人不驚訝,不自嘲。就像喝酒吃飯壹樣,各種菜肴擺在面前,總之是為了填飽肚子。吃了之後,那些東西(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食物)也會變得腐臭。誰會在乎哪個菜對人好,哪個菜對人有害?只要妳心裏不覺得丟人,外面不被別人指責,不妨把心思寄托在這片山林上(盡情享受)。這也是子瞻在這裏感到快樂的原因。
作者和說明:
蘇轍(1039-1112),字子佑,與叔同。梅州眉山(今四川)人。他是蘇洵的兒子,蘇軾的哥哥。19歲隨蘇軾考中進士。仁宗時為商州武官,遷大名。宗申在王安石時,因反對新法而被調任他職。後來因蘇軾詩的內訌,遷居雲州監管鹽酒稅。從哲宗到惠宗,他的仕途幾經沈浮。最後辭掉太中大夫,住在許(今河南許昌),取名迎賓。死後追授端明寺學士,謚號“文定”。他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壹。還有就是欒城收藏。
本文選自欒城集。寫於元豐五年(1082)。當時作者貶謫雲州,蘇軾貶謫黃州,但都不抑郁。此碑文記述了蘇軾重修武昌九曲亭的緣起,闡述了蘇軾“適可而悅”的思想意趣,展示了蘇軾本人在遊樂山水中的豁達胸襟和灑脫風範。顯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其立意非常鮮明,既抓住了建亭的事實特征,又突出了蘇軾的思想品格。蘇軾遷居黃州而非武昌,所以文章以蘇軾遊武昌山好為開頭,特別指出蘇軾之所以在黃州待了三年,是因為武昌西山風景好,山裏人好。這為描寫武昌樓閣的建築做了鋪墊,表現出蘇軾善於在失意中自得其樂。然後,通向九曲亭所在地。這是去西山旅遊的人的壹個景點,有“廢亭”。但長期無人治理,疏於荒廢,古樹盤踞,蘇軾難以重建。然而,天助他人,壹場大風雷雨刮倒了壹棵大樹,為重建創造了條件。蘇軾如願以償,重建了九曲亭。這就詳細解釋了建亭的過程,含蓄地贊美了建亭之舉,興廢利眾,符合天意,蘇軾得到了最大的快感。最後詳細論述了蘇軾對快感的追求是“以慰為樂”和精神滿足,不考慮個人功利得失,所以“無愧於中,無責於外”。這委婉地說明了蘇軾建亭的目的和他的人生態度,從而贊美了他的道德風範、開放和超脫。如果結合他們當時的政治形勢,作者贊揚他哥哥寫這篇碑文的思想趣味,確實表現了作者的政治堅定和氣度。蘇軾曾說,蘇轍的文章“汪洋有歌嘆之聲,其炫耀人傑之氣不可少”(《答張文倩書》)。這種風格如其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