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作者簡介。
余光中是當代臺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去臺灣省。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與臺灣省長期分離,詩人經常漂泊海外,思鄉是其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曾在壹篇隨筆中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臺灣省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是他眾多思鄉詩中最具代表性、流傳最廣的壹首。
第二,熟悉課文,指導背誦。
1.請默讀這首詩,熟悉它的內容。
2.讓學生試著低聲朗讀,理解詩的意境和感情,試著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3.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昂揚還是憂郁?
清:這首詩就像音樂中壹首輕柔而略帶憂傷的“回憶歌”,是壹首深情而優美的海外遊子情歌。
4.讀這首詩要註意什麽?
明確:①慢慢說;(2)要多停頓,不宜讀長句。
5.隨著著名音樂人馬思聰的《鄉愁》。老師做了示範閱讀。詩歌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愁
余光中
後來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
懷舊/是壹個/小/郵票懷舊/是壹個側面/短/嚴重
我/我在這裏/我在外面
母親/在那邊。母親/內心。
長大吧,現在
懷舊/是——張/狹/船票懷舊/壹灣/淺淺/海峽
我在這裏。
新娘/在大陸上/在那邊
第三,分析解讀文本。
1.鄉愁本來是壹種很抽象的情感,但詩歌要講究意象。這首詩是怎麽把抽象的鄉愁說清楚的?詩人將思鄉之情投射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四個有形的物體上,並采用了日本詩歌創作中的壹個常用技巧:寄情於物以表情。-
2.修飾和限制這四個對象的形容詞和量詞有什麽特點?他們用這四樣東西突出了什麽特點?詩中的表達效果如何?
很明顯,“壹片”、“壹片”、“方”、“灣”這四個數學量詞和“小”、“窄”、“短”、“淺”這四個形容詞,都以壹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將鄉愁濃縮在四個小而輕的物體上,這恰恰反映了詩人心中強烈的鄉愁情懷。
3.很明顯,這首詩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和流逝來組織全班的。全詩四節,對應四個人生階段:童年——成長——後來——現在。詩人為人生的這四個階段找到了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對應物:童年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那麽,他們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
明確:小時候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後夫妻分離對妻子的思念;後來,母子倆死了,彼此思念。現在遊子與大陸分離,思念故土。這四句詩句層層推進,從個人的故鄉之思,到普世的家國之思。
鄉愁
席慕蓉
作者簡介。
席慕蓉,當代臺灣女詩人,1943,重慶人,祖籍內蒙古。她在1954去了臺灣。和余光中壹樣,席慕蓉也有很多表達家國情懷的詩歌。為了加深學生對席慕蓉的了解,欣賞其詩歌中的情感,席慕蓉可以作詞,李南華可以作曲,臺灣著名女歌手蔡琴可以為學生演奏《進行曲》。
(附:《出埃及記》請為我唱壹首《出埃及記》/用被遺忘的古詞/請用優美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只有塞外才有的美妙河山/誰說《出埃及記》的調子太悲涼/如果沒有,
我愛聽是因為/歌裏沒有對妳的渴望,我們總要壹遍又壹遍的唱/我覺得千裏之外的草原閃著金光/我覺得沙塵暴呼嘯著穿過沙漠/我覺得黃河之畔陰山之畔的英雄騎著壯馬/我騎著回故鄉)
第二,熟悉課文,指導朗讀。
1.學生嘗試這首詩。
2.播放《席慕容詩歌朗誦》磁帶,引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反復朗讀中欣賞和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情感:詩歌的節奏和舌音分述如下: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的枝/清遠的笛
它總是在月夜響起。
故鄉的臉/是壹種/模糊的失望。
仿佛/在霧中/揮手告別
分離後
懷舊/是壹棵樹/沒有年輪?
永不/變老
第三,分析解讀文本。
1.詩中用了哪些工廠的意象來表達抽象的鄉愁?
晴:月夜的笛聲,霧中的離別波,沒有年輪的樹,是表達鄉愁的三個意象。
2.第壹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充滿了詩人的情懷?
澄明:營造緩慢憂郁的氛圍,點出詩人心中的故鄉生活的感覺,“望月懷鄉”表現故鄉情結。
3.第二節寫了家鄉的面貌,詩人甚至用了兩個現實與現實相遇的比喻。請問,哪個隱喻是虛的,哪個是實的?它們是如何組合在壹起的?表達效果如何?
清晰:故鄉的臉——壹種模糊的恐懼——在迷霧中搖曳
(虛擬的)(虛擬的)(真實的)
詩人壹開始是用空虛來形容空虛,把故鄉的面貌比作壹種模糊的悲傷,參與通感來寫詩人離開故鄉後的憂郁心情。接著,詩人把故鄉的“面目”和“惆悵”的心情比喻成“在霧中揮手告別”,非常形象生動的壹幕,突出了他對故鄉的依依不舍。比喻獨特新穎,寓意豐富。
4.第三節中的比喻有什麽特點?表達效果如何?
清楚:這是壹個創造性的比喻。事實上,沒有年輪的樹是不會變老的。詩人拿這個不可能的事情來比喻,只是想說明鄉愁總是縈繞在他的心裏,縈繞在他自己的身上。這是詩歌藝術中“無理感傷”的手法。充分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