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手抄報上的文字是好學的,有思想的

手抄報上的文字是好學的,有思想的

學、思、知、行合壹。

——讀葉波《懂得撿貝殼》有感

葉波從市科技局局長調任CPPCC科教文衛委員會主任後,把歷年來寫的論文、隨筆、隨筆整理成壹本書,在母校建校60周年之前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葉波在編寫資料、策劃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都征求了我的意見,我也積極參與了這件事,包括書的命名、書稿的排版,甚至是書稿的總校對和印刷。在它出版之前,我仔細檢查了學校。書出版後,我壹直想把自己的壹些感受寫下來。春節假期我又慢慢看了壹遍。打開書真的受益匪淺,又看了壹遍,又有了新的收獲。讀《知行拾貝》裏的文章,我深感這是作者在多年工作生活中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奮鬥進步、不斷總結經驗的思想結晶;同時也是作者對社會、工作、生活的洞察回顧。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期以來,葉波重視學習,善於思考和總結,善於從生活和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把從實踐中獲得的感悟付諸文字。正如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劉樹道教授在書的序言中所說,“葉波校友不僅不斷探索未知,而且在行動前盡力做到知,努力踐行知行合壹,難能可貴。”

第壹,重視學習,不斷豐富知識,豐富生活,迎接各種挑戰。

葉波在華南理工大學讀理工科,在電白縣瓷廠工作了18年。也可以說他是壹個從基層壹步步成長起來的領導幹部。他知識淵博,熱愛本職工作,每項工作都做得很好,得到上級和同事的肯定和表揚。我覺得這和作者壹生重視學習是分不開的。無論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要做到“知”,就要學習,再學習。作者在《感恩演講》中的工作講話,或與兒子談家庭,或關於學習的隨筆,都把強調學習放在了重要位置。

本書開頭的《七年科技工作》是壹篇帶有工作總結性質的文章,但重點是學習。指出“終身學習是做好科技工作的不竭源泉。”談及學習、引經據典、以理服人的重要性,指出“讀書學習是個人增長知識、智慧、技能的根本途徑”和“要想成功,必須學有所成;學了東西,就要讀點東西。”並對“怎麽學”和“學什麽”進行了深入分析。比如讀書學習要把握七個關系,包括:忙與閑、知與行、精與通、讀與思、學與用、厚與薄、書與友。有詳細的講解提高閱讀學習中的七種能力,讓讀者深受教育,體會到閱讀學習的好處。

在《九年科技工作》的辭職演講中,作者也把學習新知識放在了首位。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知識的更新,工作的推進,經驗的積累,能力的提高,都來源於學習。”所以要“終生學習,孜孜不倦地學習。”在《豁達快樂工作》壹文中,談及政府辦工作的五年,作者也把“學習感受”放在做好秘書長工作的首位,可見作者對學習的重視。在其他很多文章裏,我和兒子談職場談家庭,也把學習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主張讀書學習要“三合壹”,即心連心、眼對眼、口對口,尤其是心連心,這是很有道理的。指出“學習、學習、再學習是永恒的主題,是人生實踐過程中的精神財富,是樹立信心和信念的不竭動力。”“要通過學習,取群書之精華,集眾家之所長,學以致用,使自己在今後的工作中有理有據,有理有據,思路成功,決策科學,斷得好,順得順。”這是作者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經驗,他重視學習知識。

追尋作者的人生經歷,無論是在電白瓷廠、茂名經委、市政府辦公室、市科技局,隨著作者的不斷成長和提升,都是對學習知識孜孜不倦的追求。作者了解自己的生活,重視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以迎接工作的挑戰,走好人生道路。如果讀者能仔細品味這些經歷,並從作者的成功中吸取經驗,對他們大有裨益。

第二,勤於思考,多動腦筋,把實踐中的感悟轉化為實證結果。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是做好工作,走好人生路的前提,但是光學習是不夠的。學習中要善於思考和總結。葉波在工作和學習中更註重經常思考,經常在工作中總結成功之道,把工作實踐和考察中獲得的感悟用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分享他的成果。

善於思考是《學會撿貝殼》這本書最大的特點之壹。也可以說,這本書收錄的論文、隨筆、感言,都是作者思考的結果,處處顯示著思辨的光芒。在《職業素質培養要領》壹文中,提出了“思維決定出路”,“小心用腦,不要著急;凡事小心,處處安心。”“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慮。”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觀點。作者在工作中始終註意思考問題,總結經驗。他的《七年科技工作》和《九年科技工作》是他在工作中某壹階段思考的結果。在七年的證詞中,除了側重學習,還著重總結了如何做好科技工作應註意的幾個問題。每壹點都很有見地,是我在工作中不斷思考的智慧結晶。他在離開科技局的九年講話中,總結了九年工作的九條經驗,包括學習知識、把握機遇、勇於實踐、解決問題、建立機制。作為離任演講,他語重心長,充滿智慧和希望,可見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知行拾殼的下篇“學習研究篇”收錄了作者多年來撰寫的理論文章,這些文章已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或送給領導決策參考。這些理論文章可以緊密聯系實際,特別是自己的工作,掌握第壹手資料,通過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如《關於加快建設茂名世界級石化基地的思考》、《讓科技創新在濱海新區建設中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等,視野開闊,論證嚴謹,站得高、看得遠,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證了茂名建設濱海新區、建設世界級石化基地的實踐和思路。又如《茂名市科技自主創新的現狀、特點和思路》、《茂名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提高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再造茂名高嶺土新優勢》等調研文章,為調研茂名市科技創新工作、茂名高新技術產業、茂名高嶺土資源開發利用等而撰寫。這些文章可以緊扣茂名當地實際,深入調查研究,獲得第壹手材料,再經過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是作者善於思考和總結經驗的具體體現。更重要的是正確處理“知”與“行”的關系,既要用理論指導實踐,又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真知,很好地做到“知行合壹”。總結工作實踐中的感受,寫壹篇實證文章,供讀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是難能可貴。

三、常懷感恩之心,對生活充滿感恩之心,努力走好人生路。

作為壹部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論著作集,或者說作為作者的散文集,《知行拾貝》充滿了思辨的哲理。在了解作者成功人生經歷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對待工作和生活。特別是我在努力尋找作者為什麽在政治上保持樂觀的心情,保持追求和探索,保持清正廉潔。在追尋作者思想根源的時候,我體會到了作者在讀書中對黨、對社會、對老師、對朋友、對父母、對親人的深厚情誼。從字裏行間,我能讀到作者始終心懷感激,讀來令人感動。

《上班路上遇到伯樂》是壹部懷舊的作品,也是壹篇感恩的文章。作者回憶了自己在電白縣瓷廠的工作經歷,在華南理工大學讀書的經歷,從瓷廠調到市經委的經歷,以及隨後擔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科技局局長的經歷,並對壹路上幫助和關心他的領導和朋友表示感謝。作者深情地說:“回顧我的工作道路,我有幸遇到許多壹直關心、支持、培育我的伯樂人。我認為,培養過妳、指導過妳、支持過妳的人,壹定是妳人生中的‘貴人’和‘伯樂’。我們要學會感恩,永遠感恩,永遠心存感激,永遠享受知足的快樂。”正是因為有壹種感恩之心,作者才始終充滿工作熱情,努力工作。他在《重訪黃花崗烈士陵園有感》壹文中,懷念先烈,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這裏走壹走,看壹看,考慮壹下。它將激勵我們的意誌,啟迪我們的生活,確立我們的信仰,培養我們的理想,提高我們的精神,努力自我完善。”要“飲水思源者,生而蒙福。”正是有了這樣的感恩之心,作者才能在各種人生經歷中修身養性,豁達大度。正如作者所說,“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看透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走好自己的政治路,做壹個組織和群眾信任的人,做壹個同事和朋友尊敬的人,做壹個親人和孩子可以引以為榮的人,做壹個可以問心無愧地回首人生的人。”

我總是心懷感激,這在作者的許多隨筆中都有所表達。如對母校的深深感激,作者在文章中深情地回憶師生、同學的感情,如《母校六十華誕隨想》、《母校百步》、《三十年後重逢》。對母校的深深懷念體現在各種行動上,比如離開26年後回母校深造,臨時聯系當年的老師吃飯,還有十幾個老師聚在壹起,讓作者由衷地發出“謝謝您,我尊敬的老師!”嘆氣。母校的百步梯,當年的壹草壹木,當年上課的情況,當年老師的教導,都記在心裏。在三十周年晚會上寫的回憶文章裏,我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除了父母兄弟姐妹的親情,還有什麽感情比母校師生同學的感情更珍貴更永恒?”

作者在回憶童年的樂趣時,也對父母親人充滿了感激之情。在很多散文中,比如《童年趣事》、《父母愛無邊》、《家鄉情》等。,我回憶童年的趣事,家鄉的親人,懷念父母對我的關心和愛護。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帶著筆者去茂名求醫問藥,來回走了壹整天。回憶起父母的愛,作者寫道:“世間的愛有很多種,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真摯、最深沈、最真摯、最執著、最無私、最高尚、最偉大的。”希望大家,“如果有機會,要回報父母的大愛。"

作者永遠是感恩的,把感恩放在工作、生活、人生中,這也是壹種“知行合壹”。能夠堅持終身學習,勤於思考,不斷總結人生經驗,引導自己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走好人生道路,這樣妳壹定會在人生的歷程中走得更好更充實。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詮釋“好學有思,知行合壹,常懷感恩之心”的人生體驗。如果讀者能從《拾貝知行》這本書裏得到理解,那就不枉作者的壹番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