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屬於哪個朝代?
漢獻帝建安時代
東漢末年,壹大批文學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韓丹春等。,用他們的直白來表達建功立業的誌向,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的第壹次文學創作高潮。因為是漢獻帝的建安時代,所以後來叫建安文學。
建安是漢獻帝的國號。文學史上通常所說的建安文學,是指建安前幾年至魏明帝末年(239年)的文學,實際上是曹氏勢力統治下的文學,其創作主要在建安時期。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燦、徐幹、阮瑀、楊穎、劉真)和蔡琰。
關於建安文學:
建安文學是指漢末建安至曹魏統治末期四十三年(196-239)間的文學。這壹時期出現了人的覺醒和文學的自覺發展。兩者在建安文學時代之前從未出現在同壹個時代,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建安文學時代是文學的第壹個自覺時代。這壹時期:軍事上,黃巾軍不斷起義,破壞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打擊了大地主的實力。強大的軍閥乘勢而上,分裂壹方,進行殘酷的兼並戰爭,以擴大自己的實力,導致生靈塗炭。
社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動蕩不安,人民水深火熱。政治上,宦官奪權,外戚橫行,實力派軍閥相繼篡奪帝位做諸侯,直到曹操統壹北方,先後自稱龔偉王維,實際上篡奪了漢朝建立魏國,與蜀、吳形成三足鼎立,三國為統壹而見戰。從建安時期到三國初期,曹魏政權在政治上壹直處於主導地位,是北方的政治中心。文化上,曹操出身低微,不喜歡儒家的等級制度。他大力提倡“任人唯賢”的文化政策,把當時魏國的土壤變成了磁石,吸納天下士人,使他們生活在魏國,形成了建安文學的文化基礎。這種情況真實地反映在建安文學作家的作品中。面對現實戰爭的殘酷,詩人沒有沈淪平凡,而是以高昂的姿態和向上的激情,奏響了歷史上詩歌黃金時代的交響樂。
魯迅先生曾說:“曹丕的壹個時代,可以說是文學自覺的時代”。(這個論題在魯迅先生之前的日本人鈴木虎雄先生的著作中已有提及)。曹丕時代顯然指的是建安文學時代。這壹觀點壹提出,就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真正在學術界產生廣泛反響和深遠影響的,是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壹書中提到的關於文學意識的觀點。他認為“所謂‘文學意識’是壹個美學概念,而不僅僅是文學”[8-P124],這是基於個體生命和思想的覺醒。文學意識來源於人的覺醒,人的覺醒又促進了文學意識。文學走出了對儒家經典的依賴,轉向了獨立發展的廣闊空間。魏晉南北朝文學在詩歌、散文、辭賦、小說、文論等諸多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使文化、藝術、美學等領域走上了自覺的道路。所以“魏晉是人的覺醒和文學的自覺時期”。[8-P105]李澤厚先生將曹丕的自覺時代擴展到整個魏晉南北朝。我們研究文學意識的意義在於確定文學意識的起始期和成熟期,沒有必要涉及延續期。因為壹旦確定了開始和形成,它的延續雖然是搖曳甚至逆流,但總體上還是有意識的,也就是有意識時代的延續。晉南北朝文學是建安文學自覺時代的延續。建安文學作為第壹個自覺時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