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不在座位上是《孝經》中壹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壹次他坐在孔子身邊,孔子問他:“先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需要玄妙的理論來教導天下人,使人和睦相處,君臣之間沒有不滿。妳知道它們是什麽嗎?”
曾子聽了,明白孔子老師是想指出他內心最深處的道理,於是馬上從自己坐的墊子上站起來,走到墊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不夠聰明,怎麽會知道呢?請老師教我這些道理。”?
在這裏,“避開座位”是壹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說老師要教他時,他站起來走到墊子上向老師征求意見,以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的禮貌故事被後人傳誦,許多人向他學習。
2.孔子拜訪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自己的學生公奉魯國國王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陽拜祭皇帝。他認為這是壹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向周代西藏歷史的守護者老子請教他的“禮儀”知識,於是他同意了魯的意見,並與宮壹起去了。孔子抵達京都的第二天,徒步前往藏史館拜見老子。
正在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天下聞名的孔丘來請教,趕緊放下刀筆,整了整衣服。孔子看到壹位年逾古稀、身體健康的老人從大門走出來,以為是老子。他急忙上前,恭恭敬敬地敬了老子壹個徒弟的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又鞠了壹躬才坐下。老子問孔子為什麽來。孔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禮儀壹無所知,所以特地向老師請教。”“我看到孔子如此誠懇,就詳細地表達了我的看法。
回到魯後,孔子的學生請他講解老子的學問。子曰:“老子為良師,知古今,知禮樂之源,知道德之歸。”同時,我把老子贊為榜樣。他說:“鳥,我知道它會飛;魚,我知道它會遊泳;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我能織網捕捉奔跑的野獸,我能把會遊泳的魚拴在鉤子上抓住它,我能用好箭射到高飛的鳥。至於龍,我無法知道它是怎麽帶著風雲上天的。老子,還是邪了!"
3.千裏送鵝毛
“千裏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的壹個少數民族領袖表示支持唐朝,並派遣特使讓緬伯高向唐太宗貢獻天鵝。路過綿陽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了出來,想給它洗個澡。沒想到,天鵝展翅高飛,直沖雲霄。緬伯高忙著伸手去拿,只拔了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直跺腳哭了起來。他的隨從勸他:“哭也沒用,因為它已經飛走了。讓我們想壹個補救辦法。”緬伯高想,也只能如此了。在長安,緬伯高拜見了唐太宗,並贈送了壹份禮物。唐太宗壹看,是個精致的緞包,就打開了。壹看就是幾根鵝毛,壹首詩。
詩中說:“天鵝貢唐,山高路遠。綿陽河失了寶,伏在地上哭號。聖天子之後,緬伯高可以幸免。禮輕情意重,鵝毛千裏寄。”唐太宗大惑不解,緬伯高立即把事情的經過講了出來。
唐太宗連聲說:“好款待!難能可貴!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個故事體現了送禮者誠實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裏送鵝毛”來比喻禮物雖薄,但情意卻極其深厚。
4、程門·雪梨
師洋(1053-1135)北宋才子,南澗府(今福建)樂師。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1032-1085)和程頤(1033-1107)兩兄弟,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哲學家、教育家,洛陽人。他們都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
他們的理論為南宋的朱所繼承,被稱為學派。師洋欽佩程程的知識,並前往洛陽程浩的學校向他的老師學習。四年後,程顥去世,他繼續拜程頤為師。此時的他已經40歲了,依然尊師重道,努力學習。
有壹天,雪下得很大,天寒地凍。當師洋遇到難題時,他冒著寒風找同學尤左(1053-1123)去老師家請教。當他來到老師家時,他發現老師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心打擾他,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站在外面等著。
當老師醒來時,他們腳下的雪有壹尺深,覆蓋著白雪。老師邀請師洋和其他人進房間給他們講課。後來,“程門·雪梨”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5、趴在冰上撈鯉魚
瑯琊人王翔,早年喪母,繼母朱多次在父親面前說他壞話,使他失去了父愛。當他的繼母生病時,他不能脫下衣服去服侍他。他的繼母想吃活鯉魚,天冷得要死。他解開衣服,躺在冰上。突然,冰自己融化了,兩條鯉魚跳了出來。吃過之後,後媽真的恢復了。王祥隱居了二十多年,後來當過大司農,和壹個普通的從文縣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