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曾鞏詩歌的語言特色

曾鞏詩歌的語言特色

曾鞏是北宋時期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字實。建昌軍是南豐(今江西)人。嘉佑二年進士(1057)。歷任校勘館、集才校對、校閱記錄等職,並官至中書。出自歐陽修學派的曾鞏,完全接受了歐陽修繼道家之後寫古文的思想,而且比歐陽修更重視道家思想。所以,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比較沒有感情和文學性的。不過曾文擅長討論。他的政論文章語言樸實,論點精辟,推理曲折。比如《商歐陽修的舍人之書》、《商蔡的學士之書》、《李安第二人生序》、《王平夫文集序》都是徐渭編的,和歐陽修文差不多。敘事文本是經常討論的,如《黃奕獻血記》和《墨池記》都是在敘事中談論古今。曾鞏也能寫詩,現在有400多首,其中七大奇跡是最成功的。如今的元豐手稿有50卷,還有4個系列的電影。

元豐稿有古詩190多首,律詩210多首。至於曾鞏的詩,他的學生秦少遊、陳後山認為他的詩:有韻者不作《東坡題記》,彭遠才也引用自己的話說:第五,他討厭曾子的詩:寒齋夜話;現在的錢鐘書先生的觀點和古人大相徑庭。他指出,他的詩遠比蘇莫父子的好,他的七言絕句更受王安石的啟發。曾鞏壹生在學術和行政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詩刻有字,賦有景,景中含情;,對抗細膩;風格細致,格調超然;借古諷今,關註民生。本文擬對曾鞏的詩歌進行考察和探討,以全面了解他的文學成就。

第壹,煉詞嚴謹,工巧。

曾鞏現存的詩有400多首,大多數都比較簡單,就像他們的作品壹樣。在他的各種詩作中,《西樓》、《城南》、《詠柳》等七絕成就最高,深刻、疏密、傳神,堪稱宋代現代詩歌中寫景的傑作。就“唐宋八大家”而言,他們的詩不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王安石,但勝於蘇洵、蘇轍。曾鞏的詩精致、工整、華麗、優美,讀起來有壹種奇妙的味道。

風雨:“飛花隨風不盡,野水隨雨不盡。”(團體建設)

綠樹青山說得對:“鳥鳴綠樹穿花影,風送水青山。”(空轉)

蒼松磯對:“蒼松翠竹東南路,踏月前磯峰。”(《蜀山》)

所有對手的本質都在於壹兩個關鍵詞的選擇。曾鞏博覽群書,有很深的文學修養。他特別善於煉字,做到巧妙、傳神、貼切,往往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也是方稱的詩為“奇言”的原因。再比如曾鞏寫的《西樓》:“浪去如雲又來,北風吹幾雷。朱樓四面鉤薄箔,臥看千山驟雨。”第壹句提筆,有潑墨之勢,雲與浪對比,見浪之勢勢不可擋。第二句,雷被颶風帶走了,用筆把它提起來。特別是“吹”這個詞,把打雷說成是風引起的,增加了風暴的力量。水天之間,風起雲湧,雷聲滾滾,形象地、有聲地描述了波浪、雲朵、風雷。詩人渲染了壹種“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和氣勢。這是壹個壯麗的序曲。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時候,他沒有關上厚重的大門遮擋風雨,只是簡單地把四周的窗簾掛起來,躺著觀察席卷錢山的暴雨。“臥”字表達了詩人婉約豁達的氣度,動靜皆宜,動蕩的環境與沈靜的人物形成鮮明對比。令人耳目壹新的感覺不言而喻。壹方面是千山突降大雨,鋪天蓋地;壹方面躺著看,但是超級閑。前者是以積貧積弱、內憂外患、黨爭不斷為特征的宋代國家狀況的寫照,後者則展現了北宋文人消極的心態和人格風貌。

第二,筆法精湛,風格高超。

曾鞏的職業生涯坎坷,他經常搬家,所以他不能在辦公室呆很長時間。尤其是當他年老體弱多病時,他的雄心壯誌始終沒有得到回報,這不免使他產生壹種為世界悲哀的感覺。經歷了世界上的風風雨雨之後,曾鞏對回歸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樂趣。“要想活壹千年,只能和西山壹起活。”?他要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感覺,深深陶醉於天地自然的寧靜與生機,或隱居山林,或閑居茅舍,自得其樂。《毛婷閑居》詩描寫隱居山林:“荊門常日隱,不必深雲。我敢孤獨,我能接受我的心。”其中“遠處草萌,橋村鳥鳴”,把自然風光描寫得特別優美明快,壹種愛水之樂、愛之情溢於言表。

曾鞏對大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往往能敏感地捕捉到自然界非常細微的變化,如曾鞏的《唱柳》:“混沌猶黃,狂倚東風。不知天地有無霜。”這首詩生動地描述了柳絮和飛花的景色。借助東風,柳絮狂舞,勢不可擋,仿佛整個世界都屬於它們。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點,使之個性化,使人看到壹個成功時瘋狂的形象,將事物與哲學融為壹體,寓意深刻,令人深思。再比如寫花:“山茶花春來未歸,春回正好花開時”(《七星杉》);寫壹棵古樹:“古杉蒼翠橫,樹幹掩映”(《七星杉》),寫壹條瀑布:“飛泉自天而起,寒影沈龍洞”(《瀑泉》)。每壹個場景都色彩斑斕,美輪美奐,大多是壹個場景。《城南》尤為突出:“雨溢橫塘水填堤,山亂路高。有的桃李開,綠草盡彩。”“水滿塘過時,壹片紅景飛。寄春無限感傷,我未歸天涯。”兩首《城南》描述了春末大雨後的山野景象。風格流暢優美,讀來賞心悅目。尤其是“唯有綠草滿彩”這句話,說明滴著水的草是鮮艷的綠色,說明雨後的大自然依然生機勃勃。這是作者別出心裁的筆。情在現場,情景交融,風格超然,清新雋永。

龔放松了又放松,又改變了調子。在宋仁宗李青的早期,曾鞏剛剛二十多歲。他在史靜國子監讀書時,曾贈送《壹娥與文學巨匠歐陽修》壹文,大受贊賞。“北風萬裏開茵陳蒿,山水逼人浪。我嘗過才看到,眼睛很緊,精神很強。.....酒香始聞壯士嘆,夫當嘗之!”詩的開頭,為鸛鳥的出現渲染了壹種毀滅性的氣勢。強勁的北風卷走了腐爛的茼蒿,咆哮的山林像怒濤。這是脆弱的生物枯萎萎縮的季節,卻是強大的鸛類展現生命力的好時機。“味道和氣味”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鸛的向往。“眼緊”二字形容鸛的眼神犀利,體態兇猛,堪稱傳神之筆。五六句話,極其寫出鸛鳥的飛翔之勢。天黑了,還下著雪。在這樣沈重多雲的背景下,鸛鳥在萬裏中閃電般地飛翔。太陽幕布還在東海,早上已經到了西北的臨洮,可見它的飛行速度。下面的句子描述了鸛殺死狐貍和狡猾的兔子的壯觀場面。四句結尾,詩人打獵回來,非常激動。箱子裏裝著豐盛的灑菜,只為它喝壹大杯。“酒酣耳熱,壯士嘆息,夫當嘗之。”歌曲結尾優雅,點出主題。所謂壯士,就是把自己比作鸛鳥的詩人。他渴望像鸛鳥壹樣翺翔天際,壹掃醜惡,建立不朽的功業,兩全其美。然而環顧現實,前途渺茫,不禁感嘆。詩中至此,慷慨激昂、奔放的筆調變成了沈郁悲涼,從理想的天空跌落到現實的土地。然而哀歌之聲並不能掩蓋英雄本色。詩人那種趾高氣揚、企盼自尊的神情,和他那種為世界其余部分承擔責任的精神,已經滲透在字裏行間,留在了讀者的印象裏。

這首詩和李白的《大鵬歌》、杜甫的《畫鷹》壹樣,都不是壹般的詠物詩。詩中的鸛是詩人自己的處境,其他所有的狐、兔、鳥也都是象征性的。這首詩風格豪放,氣勢非凡。從修辭上來說,可能有些生硬,但正是不圓顯示了力量。與曾鞏的散文或其他詩歌相比,這首詩可以稱得上是反常的語調。

第三,情緒夾雜在場景中。

曾鞏的絕句大多優美流暢,與王安石晚年的詩風頗為接近。他用簡單精致的文字構造出有趣的詩歌畫面,這壹直是曾鞏詩歌中最優秀、最珍貴的部分。比如《夜行門》這本書就比較突出:“紅紗籠燭過斜橋,八鬥又飛。畫舫時人猶酣眠,堤上明月滿,壹溪潮。”這首《夜渡門》描寫了紅燈遮橋水,明月照水,人畫舟的詩意。妙處在於三四句話。唐代詩人張繼寫過壹首《楓橋夜泊》,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兩人都描寫了壹個夜行者晚上睡在客船上的感受。張繼從聽覺的角度來表達,而曾鞏側重於視覺的角度。兩者都達到了同壹個目的,很像上帝。曾鞏在這首詩中描寫了悠遠的境界,又比如曾鞏對湖上風景的描寫:“湖面平與葦岸,碧空落於清光”;“壹魚戲滿花,百鳥啼千步”等詩句,描寫的是湖面上郁郁蔥蔥的蘆葦,碧波藍天的倒影,遊船裏嬉戲的魚兒,綠蔭裏歡唱的鳥兒。這個形象是多麽優雅和令人愉快啊!其間詩人謳歌“何苦求天,水鄉有仙鎮”,將大明湖比作世外桃源仙境。曾鞏關於名泉的詩,如趵突泉(《曾鞏集》卷七);

遠離玉石和濕氣的,在黑暗中灑滿塵埃。

冬天往往暖的早,濕潤的春茶味道更真實。

感覺路如明鏡,最覺得沙子可憐。

他壹度成為齊魯風江協,形勢將鄂英托付於世。

這首詩說的是趵突泉從潔凈的地下水中引水,灑滿大地,滋潤冬草早生枝繁葉茂,使春茶可口,路邊潔如鏡,沙邊泉如車輪,使齊魯成為大都市。還有娥皇和女英的驚人傳說。全詩從山泉的水質、作用,到其清澈噴湧的氣象,都寫了出來,並在詩末從山東省廣闊的時空視角和悠久的文化取材,字裏行間都有深刻的文化意蘊。

在曾鞏工作過的六七個縣中,他對濟南的山川感情最深,情有獨鐘。文集裏關於濟州的詩也是最豐富多彩的。“投若蟲繞宅,臥濟南城多年”(《曾鞏集》卷七,賞強者,賞幾聖人)。“怎能留在瀟灑山城,飲清歌助流水?”(同上,牡丹亭)。像這樣的演唱反映了他在濟州逗留期間的輕松和無憂無慮的心情。賴吉第二年春天,他下鄉視察,看到長滿小麥和桑葚的田裏閑蠶在睡覺,非常高興。因為害怕分開這片寶地,他曾發出“怕官又滿,每次都留在湖岸”(同《壹年在郡》)的內心獨白。果然,沒過多久,他就被調到了香洲。在他離任的路上,他寫了壹組送別詩,表達他的依依不舍。比如:

文唰唰穿林筍,綠野水芙蓉。

是西亭的夏日,卻要送來恨的煙浪。

將軍難遊西池十頃秋。

從此七橋風月夜,夢魂長到木蘭船。

前言:大明湖畔的尖筍似條紋犀角,蓮花嬌嫩的圓臉剛出水。正好西亭的夏天結束了,我帶著恨意匆匆離開。第壹個說:我要和我的家人搬到襄州(西池在襄陽),但很難放下秋光,西湖的壹所學校。從此,七橋周圍的美景只能在夢舟中追尋。可見,曾鞏是迷戀濟南的,而且是極難割舍的。直到分開很久,他還是會夢到濟南的風光和人情,懷念。正如《致齊國官員》(曾鞏集第七卷)詩中所雲:“今夜七橋何人有興趣?愛在千裏之外。”七座橋代表大明湖。湖邊有七座彩橋。誠然,瀏覽壹下相關著述和史料,就能看出這位文化巨星對泉城有著深厚的關懷之情。因此,曾鞏在濟南的歲月和這壹時期的作品,堪稱齊魯文化史上引人註目的奇聞。

第四,通過諷刺當下來關註民生。

壹個作家的文學風格不是固定和單壹的,而是往往多種風格並存,曾鞏也不例外。在他的詩歌中,除了憂國憂民、鞭撻時弊、借古諷今的現實主義作品外,還有很多浪漫主義的詩歌。在這些詩中,曾鞏或攀山傍水,或描繪險峻景色,或遨遊天際,抒發豪情壯誌,筆力昂揚,豪情萬丈,筆觸間透露出非常清晰的遺風。

曾鞏也受到宋代社會習俗的影響。當時,經過北宋的詩歌革新,宋代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實用風格和主要的傳播體系。曾鞏的詩歌深受宋代詩風和傳統的影響,他力求使自己的詩歌真實地反映歷史和社會,並努力付諸實踐。他的詩中有許多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題材,如《胡適》:“南粟鱗多此,北兵長胡。胡適來梁下,無冷頭弓箭手。”這首詩描寫的是宋朝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到北方邊境,而宋朝的軍隊卻毫無用處。只要胡立來了,宋朝的軍隊就等於沒有了。這四句話用了敘事戰術,後面還有兩句評語:“難敵丞相,靠他。”本來要靠妳來防守邊境,但是這些將軍和官員都沒用;後面是四條語句,然後是兩條註釋。又如《楚澤》:“澤漠滿露根,問甘昆何處無剩。蟲蟲怒年,有幾戶沈默。賊怕多,誰能談經濟和健康?諸君言議雲臺,隱忍使憂民獨尊。”經過多年的幹旱,楚澤地區已經到了沒幾個人能活下來,到處都是小偷的地步。這是壹個敘事;接下來的討論繼續,表現出對正史的強烈譴責。再比如《追租》詩,說的是“太陽在萬裏灼”,“五谷枯槁”。“饑勝乞冤”,“死必被苔縛”。“公職人員都是錢多的,個個都是狠人。”這意味著人民因為幹旱而挨餓,政府沒有同情心。曾鞏很替這裏的人求情。最後,他說:“試著看看留下的村落,陰霾會把廢墟搖起來。”面對人民的苦難,曾鞏無能為力。有這樣的詩,比如邊關將領。

曾鞏寫歷史的詩,往往是借古諷今,如《詠史詩》:“仲尼是旅人,吳楚位於東南。不知道幾千年來,到底誰高貴?”以懷疑的語氣,表達了幾千年歷史的滄桑之感。這首詩寫於王安石變法的時代。這時,曾鞏借用古人的話來表達他的沮喪。但是,未來誰勝誰負,還沒有定論。除了這首借古諷今的詩,還有侯景等詩:“侯營義門有白發人,荊軻義水有奇人。我邀請禮貌上車,這樣我可以暫時填滿魚缸。師太不顧性命返回拔劍,酒喝了,衣也殺了。今日不笑,且餵人久矣。”其中有兩句侯景,是古代“士為知己者死”的典型,只是詩人沒有唱出,最後兩句道出了主題。“不要嘲笑今天”這句話是壹種諷刺,意思是說今天的達官貴人不會追求名利。他們召集朋友朋友組成私人聚會,利用學生朋友的舊關系相互勾結。雖然作者沒有確切的指誰,指什麽,但是只要看看北宋的黨爭就可以知道這是感性的。“長期餵人”是壹語雙關,既說明了侯景夫婦只是貴族餵的幫兇,也闡明了有些人還在繼續做這種生意。

曾鞏的研究有很深的基礎,他善於運用歷史故事來闡明現實問題。其作品“論古今亂得失,不論成敗”,廣泛引用生活能量,在平庸中看得透徹。上面這首《後京》詩也頗有《春秋》之氣,遣詞造句,暗含褒貶。如“平”、“臨”二字,點出了魏公子、燕王的虛妄,“錢”二字,也有褒貶之意。由此,如果我們再看開頭的“白毛男”和“奇人”,就會越來越看到他們的譏諷。

曾鞏的詩中有許多關於歷史的詩。很多人靠古人來表達對人生的感嘆。這些詩慷慨悲壯,感情深沈凝重,意味深長。如《蓋夏》:“三傑皆歸漢道行,不遺余力拔山。我是真兒子真女兒,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是範增。”古人雲:識時務者為英雄,詩中表達了對項羽這位不知時勢的歷史英雄的懷念。又如《孔明》:“吳說魏分,渭水之西獨漢臣。平日將軍不管,老百姓在田裏帶。”而這首詩卻有很濃的借古諷今的味道。這首詩是在襄州寫的。在這壹年,宗申致信呂惠卿參與政治事務。呂惠卿上臺後,試圖找出曾鞏的過錯,但沒有成功。曾鞏借用《孔明》這首詩來諷刺現在:意思是說神仙不能用眼睛認識黃金,很可惜,因為他們知識淵博,技能嫻熟,所以沒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表達了他們的才能沒有得到滿足的心情。

曾鞏的詠史詩創作於熙寧六年(1073)。這壹年,他被派往襄州,襄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龐統等名人都誕生在這裏。此外,他不受重用,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如曲、隆中對、劉景升廟、韓光庭等。曾鞏的詩都是借古人之口表達自己的感情,說是用新鮮的文字諷刺現在。

通過以上的考察和探索,我們對曾鞏詩歌的藝術特色有了大致的了解:曾鞏的詩風受到了宋代詩風的影響,尤其是他的山水詩得分很高。作為“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曾鞏,從小受儒家經典的影響,“心”與“善”的學說對他的思想影響最深。他的詩歌和散文的藝術特點是:自然質樸;言必含理,言必達道;借古諷今,文字令人耳目壹新。今天,我們讀曾鞏的詩,不僅可以領略中國文學寶庫的精華,還可以增長我們認識人和討論世界的能力,培養千古氣節。我們還可以通過仔細琢磨、仔細咀嚼曾鞏詩歌的構圖、技巧和藝術特色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009年杭州考題:

城南

宋·曾鞏

春雨湍急,池塘滿,看山,高高低低,東邊西邊,山路崎嶇。

炎熱熱鬧的桃花和李花開了壹陣,這時已經過去了,只見春天的草越長越大,綠了壹片。

【註】路東路西:流向兩個方向。

(1)第壹句和第二句中的“雨”有什麽特點?

(2)詩中的三四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高”都是寫草,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請大家比較欣賞。

回答:

(1)雨量大,雨勢猛。(2分。剛好符合意思)

(2)白居易的詩用“野火”襯托出了草的頑強生命力;曾鞏的詩,在與“桃花、梅花”的對比中,突出了草難摧的精神。(3分。白詩分析1,曾詩分析2。意思可以滿足,缺乏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