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自立自強,面向世界――善、惡、美、醜的各個方面,面向世界的本來面目,我們也不怕世界的本來面目。用智慧征服世界,而不只是恐懼它的奴隸。所有關於上帝的概念都來自古代東方的專制主義。對於自由人來說,這個概念相當不值得關註。當妳在教堂裏聽到別人說自己是悲慘的罪人之類的話,顯得可憐可鄙,是不值得自尊的人。我們應該站起來,坦然面對這個世界。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把世界建設得更好。即使沒有我們希望的那麽好,畢竟我們的世界比其他時代的那些人建設的好太多了。美好的世界需要知識、善良和勇氣;沒有必要對過去感到遺憾,也沒有必要讓很久以前無知的人的話束縛自由的富人。美好的世界需要的是壹種無所畏懼的看世界的方式,自由的智慧和對未來的憧憬,而不是總是看著死去的過去。我們相信過去由我們的才能創造的未來還很遙遠。”
本文中的理性、理想主義和對未來的樂觀,表現了在西方啟蒙思想下成長起來的壹代又壹代知識分子對人的理性、人的能力、科學和未來的信念。羅素在漫長的壹生中寫了很多關於宗教的文章,比如《自由人的崇拜》(1903)、《我為什麽是理性主義者?”,“靈魂是什麽?”,“我是無神論者還是不可知論者?”(1947)“宗教對文明有沒有有益的貢獻?”“有上帝嗎?(1952)、《懷疑的價值》、《壹個神學家的噩夢》等等。在羅素豐富而深遠的哲學思想中,對宗教的批判是主要的。他認為宗教實際上是壹種迷信,盡管宗教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宗教是人類在文明之初對世界的闡述,是建立在對世界的無知之上的。他認為宗教和宗教世界觀(如* * *唯物主義)的主要作用是鼓吹恐懼和相互依賴,阻礙知識和對知識的追求。宗教是這個世界上戰爭、壓迫和苦難的主要原因。
羅素對宗教的思考和批判是非常有力的。我再怎麽闡述也表達不出羅素思想本身的魅力。如果壹個人真的要思考宗教,我覺得他壹定要讀羅素。壹個不讀羅素就成為宗教人士的人,在我看來是壹個盲目的宗教人士,因為他的信仰沒有受到理性的挑戰和考驗。他們是壹步跳到三樓的人,這些人的宗教信仰非常接近迷信。他們感情用事,無法和這些人講道理。總結羅素的觀點,基於我自己的經驗,為什麽有些人不信宗教?我以為是以下幾點。
第壹,有些人生來就有壹種不輕易相信壹切的反骨。我觀察人,感覺世界上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人需要壹個非常堅實的生活結構和框架,否則會感到無助,不知道生活該怎麽辦。這樣的人需要家庭給他們提供安全感,需要宗教給他們提供價值體系和道德標準,需要感覺和很多人有聯系,需要擁有巨大的力量。另壹類人比較自由多疑,不喜歡別人給自己定的規矩,總想刨根問底,想知道墻外是什麽,天外是什麽。這種人天生傾向於批判,這種人不容易接受宗教。最近,我讀了壹篇文章,關於為什麽許多美國人投票給壹個不代表他們利益的政黨。這篇文章是幾位心理學教授在調查了許多選民後寫的。這篇文章發現,美國中西部很多選民生活在中下層,但他們往往會投* * *和黨的票。雖然* * *和黨本質上不代表他們的利益,但他們很多都是受到* * *和黨的政策的傷害。調查發現,除了教育原因,這些人的思維方式有壹個特點,都喜歡非黑即白的框架。每個人都喜歡壹是壹,二是二的思維方式,每個人都喜歡結構嚴謹的教條,因為這樣更容易遵循。* * *和黨的宣傳很適合這種方式。他們立刻接受了,他們壹點也不懷疑,也不想懷疑。沒有這種心理結構的人,在美國更容易投票給民主黨。這壹發現對於理解人的心理結構和政治關系,以及宗教關系都有啟發意義。
第二,宗教本質上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我的感覺都是感性的。感知是人類的第壹感覺,理性是第二感覺。數學作用於我們的理性,而藝術,包括詩歌、繪畫、音樂,作用於我們的感性。宗教也以這種方式影響我們的感受力。我無法想象壹首純智能的詩會打動人心,也無法想象壹個數學公式會打動人心,讓人顫抖。宗教就像藝術,讓妳感動的是感情,讓妳感動的是妳感覺到卻說不出來的東西。壹個人感受到上帝的愛。上帝的愛是否真的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妳感受到了上帝的愛。這種主觀的感性的體驗不需要理性。所以,壹個非常理性的人,是不那麽容易接受宗教的。他會分析和質疑自己的感性。英語說,“眼見為實-眼見為實。或者妳所學到的東西是可信的。但是對於非常理性的人來說,所學的東西不壹定值得信賴。理性的人不壹定是有教養的人。我這輩子見過很多普通人。他們沒讀過多少書,但有常識,有生活常識,很理性。我也遇到過很多受過教育的人,他們很感性,所以不能把理性等同於教育水平。雖然,受過很多教育的人往往是理性的,因為教育本身就是理性的行為。
具有理性和批判性思維結構的人不需要宗教,因為這與宗教強調信仰和接受有著本質上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