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壹會兒把兒子送到車站,壹會兒又從父子倆那裏寫信。在父親這邊,他考慮再三,認為必須親自為兒子送行,而在兒子這邊,他卻不這麽認為。他想的是自己“二十歲了,已經來過北京兩三次了,無所謂了。”他不太在意父親的告別,不明白父親的心思。於是,父親和搬運工討價還價,兒子“總覺得自己說話不好聽”;父親在車上問服務員,兒子笑他“迂腐”。壹個父親是世故的,但他比兒子更清楚“他們只知道錢,托付給他們真的沒用”,但正是因為愛兒子,他才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麽。但是,兒子認為父親的行為具有冒犯性,這讓他感到尷尬。這自然不是兒子不愛父親,而是兒子終究不理解父親。後來背影出現,兒子清楚地看到父親在為自己做著不稱職的工作,終於充分理解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心,以至於流下了眼淚。這是壹滴夾雜著感激、遺憾和羞愧的眼淚。父子在這個過程中內心感受的差異和變化,讓文章跌宕起伏,也展現了父親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親買了橘子,最後走了。至此,文章似乎結束了。但是後來我又寫了壹段我父親這幾年的苦況。這壹段可以說是對後面描述的深化。壹方面起到了呼應當初氣氛和情調的作用,反映了父親坎坷的人生道路,揭示了當時慘淡的社會,另壹方面也繼續強化了我的背影形象。在晚年,他的父親處境不好。有時他對待兒子比過去更差,他又老又弱。他不能像過去那樣為兒子努力,但他愛兒子、關心兒子的心沒有變。“他只是想到了我和我的兒子。”如果說以前壹個父親為了兒子盡心盡力,現在到了晚年,他做到了。兒子在晶瑩的淚眼中看到了父親的背影。應該說,此刻他腦海中的背影,不僅僅是過去父親背影的再現,更是老父親的身影。這個背影寄托了兒子對父親的深深思念,加深了讀者對全文的印象。
(摘自《感動的力量從何而來?《初中語文課文解析集》,第二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版)
文章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為兒子送行的場景的描寫,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