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全文分析和後面的大致內容和中心思想。

全文分析和後面的大致內容和中心思想。

文章開頭,父子倆壹起回家參加葬禮。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說明事情的開頭,與後面無關。這個開頭實際上為整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設置了壹個陰郁的氛圍和悲涼的環境,其中出現了父親的背影。這種陰郁的氣氛和悲傷的環境與父親對兒子的滿滿的溫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示了父愛的崇高。當時父親處於喪親、失業、典當、借錢的境地。但是,即使在這種慘淡的情況下,父親也沒有怨天尤人,壹直愛著兒子,為他做了壹件又壹件事。那些是什麽樣的東西?有些是他沒有必要做的,比如送兒子上火車;有些不是他必須做的,也不是他力所能及的,比如爬鐵路買橘子。但在父親的心目中,這些事都必須自己去做,是他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不去做很容易感到不安。他盡力壹件壹件地做,那麽認真,那麽自然,那麽心甘情願。比如穿越鐵路,爬上爬下,顯然是那麽的費力和艱難。然而,做完之後,他“撲向衣服上的汙垢,感到非常輕松。”為了照顧好兒子,他不顧任何災難和勞累。壹個父親在這種艱難的逆境中為兒子所做的事情,比他平時所做的要珍貴很多倍,尤其是在這種情況下的順境中,父親的背影不同於隨處可見的普通背影,而是充滿了感情和深刻的含義。

父親壹會兒把兒子送到車站,壹會兒又從父子倆那裏寫信。在父親這邊,他考慮再三,認為必須親自為兒子送行,而在兒子這邊,他卻不這麽認為。他想的是自己“二十歲了,已經來過北京兩三次了,無所謂了。”他不太在意父親的告別,不明白父親的心思。於是,父親和搬運工討價還價,兒子“總覺得自己說話不好聽”;父親在車上問服務員,兒子笑他“迂腐”。壹個父親是世故的,但他比兒子更清楚“他們只知道錢,托付給他們真的沒用”,但正是因為愛兒子,他才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麽。但是,兒子認為父親的行為具有冒犯性,這讓他感到尷尬。這自然不是兒子不愛父親,而是兒子終究不理解父親。後來背影出現,兒子清楚地看到父親在為自己做著不稱職的工作,終於充分理解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心,以至於流下了眼淚。這是壹滴夾雜著感激、遺憾和羞愧的眼淚。父子在這個過程中內心感受的差異和變化,讓文章跌宕起伏,也展現了父親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親買了橘子,最後走了。至此,文章似乎結束了。但是後來我又寫了壹段我父親這幾年的苦況。這壹段可以說是對後面描述的深化。壹方面起到了呼應當初氣氛和情調的作用,反映了父親坎坷的人生道路,揭示了當時慘淡的社會,另壹方面也繼續強化了我的背影形象。在晚年,他的父親處境不好。有時他對待兒子比過去更差,他又老又弱。他不能像過去那樣為兒子努力,但他愛兒子、關心兒子的心沒有變。“他只是想到了我和我的兒子。”如果說以前壹個父親為了兒子盡心盡力,現在到了晚年,他做到了。兒子在晶瑩的淚眼中看到了父親的背影。應該說,此刻他腦海中的背影,不僅僅是過去父親背影的再現,更是老父親的身影。這個背影寄托了兒子對父親的深深思念,加深了讀者對全文的印象。

(摘自《感動的力量從何而來?《初中語文課文解析集》,第二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版)

文章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為兒子送行的場景的描寫,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懷念。